5月14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怀宇就金融服务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两岸融合发展等与福州市委、市政府深入交流,表示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与福州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合作,在对外贸易、跨境金融、项目融资等领域加强对接,为重大战略落实、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全力支持福州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是福州打造金融强磁场的缩影。到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476.52亿元,增长4.6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024.67亿元,增长3.63%。
金融活,经济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就强调“金融为民”,大力推动金融服务企业和实体经济。当前,全市上下紧扣“奋勇争先、多作贡献”主旋律,深入实施金融强市战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市委金融办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金融强市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示范样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州实践贡献力量。
位于台江的海峡金融商务区汇聚众多金融机构。记者 叶诚 摄
扩大“朋友圈” 释放虹吸效应
5月18日,2025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启动仪式暨“万商云集有福之州”全球招商大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从优秀侨资企业到跨国企业龙头,从高端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大会签约82个项目,总投资超1300亿元,涉及海洋经济、医疗康养、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市委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说,在接下来的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将推动在榕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为项目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助力福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福州加速崛起。
资金活水来自哪里?近年来,福州市不断出台优化政策,实施“引金入榕”工程,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加速布局。福州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0大类63家、保险公司主体66家、法人证券公司2家、证券分公司51家、法人期货公司3家、期货分支机构39家。去年,福州市政府还与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签订了协作备忘录。随着金融“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优质金融资源向福州倾斜。
5月8日上午,兴业银行福州高新区支行举行“科技支行”揭牌仪式,这是落地福州高新区的又一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将立足高新区,用好用活“新质贷”等优质产品,帮助企业将科技创新“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打造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科技创新的新阵地。
站在全省科创金融改革的潮头,福州以金融动能赋予科创企业越来越足的成长底气。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福州高新区汇聚超过2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就在去年,全省首个科创金融服务基地落地福州高新区。“在高新区建设服务基地,能够依托辖区金融资源、产业资源优势,引导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更精准地助力科创主体成长和发展。”市委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说。
去年10月,科创金融服务基地抢抓一揽子增量政策,创新推出福州高新区专属金融产品“福高E贷”等。“从意向到放款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审批手续一次性办好,效率太高了。”作为“福高E贷”首批受益企业之一,福州思飞科技的创始人吴进营每每谈及此事便赞不绝口。
据悉,科创金融服务基地以“党建+科技金融”国企运营模式为科创企业提供服务。目前,基地已引进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7家科技支行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打造“1+4+4”服务体系,汇集金融产品近50个,为不同成长周期的科技企业送上“及时雨”。目前,基地“一对一”服务了75家企业,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99393万元。
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记者 池远 摄
普惠金融发力 小微企业受益
“我们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市委金融办持续协调联动在榕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服务企业发展能力,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不断注入金融活水。
在普惠金融方面,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现象,福州市抢抓政策机遇,持续用好用足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建立市县联动、多部门协作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和专班,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百米”,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启动以来,福州市各级、各银行快速响应,及时启动机制各项工作,摸排企业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截至5月18日,福州市共走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91.3万家,形成推荐清单80806家,当前已有71545家企业获得授信1129.2亿元。
福州市还充分把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的机遇,推动银行机构做好政策落地工作,实现新旧贷款无缝衔接。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不必自筹资金归还贷款本金,节省了转贷、过桥费用。
在数字金融方面,作为全国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之一,福州三年多来持续加快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扩面、增量、提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从率先探索“场景+金融”融合模式,使民生缴费、财税服务、文旅消费、智慧商圈等场景实现全覆盖,到财税、土地拍卖、智能合约等特色场景多点开花,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支付需求。
截至今年3月,全市累计完成数字人民币交易额超过3800亿元,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有效推动数字人民币产业新发展,高质量服务数字福州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去年9月出台的《福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三年(2024—2026)攻坚行动方案》提出,福州聚焦商务、文旅、工业、国资等13个领域,进一步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
福州持续举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银企周周见活动。(市委金融办供图)
创新服务实体 打造示范样板
金融创新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它就像给金融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这个行业更有活力。
上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复制推广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经验的通知,将福州等5个城市纳入QFLP余额管理制度创新推广范围。“这意味着福州也可以开展QFLP余额管理制度创新,有利于营造更优的金融营商环境,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市委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说,QFLP余额管理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将试点资质和规模授予试点管理企业,同一管理企业负责的不同基金之间可灵活调剂使用试点规模;简化外汇登记,对QFLP额度实行余额管理,外国投资者可在登记额度内自由汇出、入本金参与试点基金的申购与赎回,符合条件的外汇资金入境后可直接结汇。
福州还创新推出汇率避险公共保证金池政策,由政府出资2000万元设立公共保证金池,联动7家银行建立专项服务通道,为企业办理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产品提供保证金支持。该模式通过免除企业衍生产品交易的初始保证金,显著降低中小微企业汇率套保成本,为企业提供“轻装上阵”的避险解决方案,助力树立风险中性经营理念。
今年3月25日,工商银行福州分行为福州一家出口企业办理了汇率避险公共保证金池模式远期结汇业务,成为福州市首笔汇率避险公共保证金池业务。目前,注册地在福州市且具有衍生产品交易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向合作银行申请,首批合作银行包括工商银行福州分行、农业银行福州分行、中国银行福州分行、建设银行城东支行、兴业银行福州分行、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和福建海峡银行等。
此外,福州还是全国“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工作15个重点城市之一,在榕金融机构推出和优化了一系列便民支付服务,打造了三坊七巷、长乐机场、马尾船政、连江黄岐码头口岸、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等5个全省优化支付服务标杆场景,在全市建成支付适老服务示范网点332个,持续优化市民及游客的金融服务体验。
全省首个科创金融服务基地落地福州高新区。记者 林双伟 摄
优化服务模式 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当前,福州正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打造台胞台企台青登陆第一幸福家园。福州金融系统持续优化台胞台企金融服务,让在榕台胞台企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市委金融办推动金融机构助力福马“同城生活圈”建设,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台胞台企金融产品和服务。
围绕台青“学业、就业、创业、兴业、乐业”等五业需求,福建海峡银行为台湾青年提供“现场办金融服务、帮代办政务服务、咨询办信息服务”等“三个办”共计160项服务内容,在全市58家网点全面设立台湾青年综合服务驿站,为台青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福建海峡银行积极开展台青综合服务平台线上工作,汇集福州市惠台政策和惠台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政策智能问答和服务导办。平台自2024年8月15日推出以来,已为超3000名台青提供服务,交易金额超6.8亿元。
福州去年推出的“两岸一家亲”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助力进一步打通海峡两岸支付通道。在连江黄岐码头、琅岐码头等地,登陆大厅均部署了现金零钱包、移动支付、ATM、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等支付服务,马祖乡亲在现场能够随时兑换零钱、办卡、取钱。根据《福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三年(2024—2026)攻坚行动方案》,福州将持续优化数字人民币支付,推动试点运营机构在台胞公寓等台胞集聚区打造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圈,围绕支付便利化、补贴发放、榕台经贸合作等方面打造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突出对台服务特色,为台胞台企提供更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为了向台商台胞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惠的金融服务,福州持续推广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持证台商台胞可享受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业务手续等方面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此外,福州市还设立首期规模1亿元的福马产业发展基金群,已完成对首个项目的资金支持,助力台商台企在大陆拓展市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