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用海铁联运打通“出海入港”黄金通道

发布时间 : 2025-02-21 11:08 来源:省交通运输厅
| | | |

罗屿港口海铁联运班列发车。(本报资料室 供图)

  

  莆田北接长三角、西邻珠三角,东与台湾隔海相望。莆田所辖的湄洲湾港东吴港区、秀屿港区、兴化港区,被列为福建省近年来主要建设的三大亿吨大港之一,是莆田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能所在、潜力所在。

  凭借运能大、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海铁联运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率的大宗散货运输方式之一。2018年起,湄洲湾港东吴港区充分发挥港口航线资源和陆海联动机制作用,借助贯通港区的向莆铁路湄洲湾港口支线,将港口航运资源延伸至内陆,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拓展港口内陆腹地。2024年,东吴港区海铁联运货物完成960.03万吨,总量居福建省第一。

  “无缝”衔接内陆腹地

  近日,在湄洲湾港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上,装载9.8万吨进口铁矿砂的“博克勒”轮加紧卸货;在10号泊位上,7万吨铁矿砂有序装船。

  俯瞰罗屿露天保税堆场,来自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俄罗斯和伊朗等国家的铁矿石堆满了堆场。据福州海关所属莆田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莆田进口铁矿砂达1550万吨,同比增长45.7%。

  依托湄洲湾港口铁路罗屿支线等,罗屿港口融入湄洲湾港区,并与向莆、福厦、京九、浙赣等铁路相接,打开了中西部出海新通道,实现了深水良港与内陆腹地的“无缝”衔接。

  此外,通过水水中转,罗屿港口将来自全球多地的铁矿资源中转到长江中下游各省,以及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动莆田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助力。

  “以往淡水河谷的铁矿石船大多在东南亚地区中转,靠泊我国北方港口,再转运至其他省份。”东吴港务站站长林明臻说,作为目前大型矿石船队南向到达中国的首个大型深水港口,罗屿有近30万平方米的保税堆场及配合直达港区的铁路支线。停泊罗屿港口,不仅可以缩短海上航程,而且储运成本更低,优势明显。

  依据福建省政府批复的《湄洲湾港总体规划(2020—2035)》,罗屿港规划建设15个5万吨—40万吨大型干散货泊位,形成深水码头岸线4189米,陆域面积467万平方米,综合通过能力1.25亿吨。如今,罗屿港口正加速建设8号泊位。建成投用后,莆田将拥有2个水工结构40万吨级矿石泊位,进一步推动罗屿打造成为东南沿海能源矿产进口的重要口岸和大宗散货接卸中转基地。

  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业亮介绍,除8号泊位工程外,11号、12号泊位工程也在建设中,建成后,罗屿港口将成为年吞吐量5000万吨以上的区域性散货核心大港和国际混矿中心。

  穿越山海壮大“朋友圈”

  得益于“大港口、大堆场、大保税、好区位”的综合优势,罗屿港口成为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等铁矿石巨头航运港口的优选之地,形成了良好合作关系。2024年,罗屿港口与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出口企业“FMG矿山”签订长期战略协议。

  2024年11月,随着载运1500吨煤炭的火车专列从东吴港区缓缓驶入江西新余南站,“八方港口—大唐新余二期电厂”煤炭铁路运输新通道正式打通。

  八方港口位于湄洲湾港东吴港区东吴作业区,拥有福建省首个大宗散货露天保税堆场。

  “目前我们主要承接大唐抚州电厂、大唐新余二期电厂的海铁联运业务。”福建八方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杨波说,“走向莆铁路,南昌到湄洲湾港仅500多公里,比到广东、上海的港口缩短了200多公里,运输时间在6小时以内。且随着下游能源企业需求不断增长,铁路疏运量将只增不减。”

  在不断增强物流服务能力的同时,东吴港区还联动边检、海关、海事等部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莆田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通过“单一窗口”为LNG船舶提供“预约办理、线上受理、即报即办”的“云端式”服务和“全业务快办、全时段保障、全过程跟踪”的“全链条”服务,创造了LNG船舶、LNG罐柜运输船舶“双靠”、LNG船舶“同日离靠”等多次记录。受理审批过程牵头建立港口、引航等多部门协作机制,使得进出口岸和船载危货等平均办结时限较法定办结时限压缩70%以上,LNG船舶在港卸货作业时间缩短50%,单船节约成本超500万元。

  提升海铁联运运营效率

  近日,来自印尼的巴拿马籍货船“高速”轮靠泊在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10号泊位,有序卸载7.7万吨煤炭。

  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地处东吴港区,是国家“北煤南运”“外煤内运”大通道中的重要枢纽港、东南沿海最大的现代化专业煤炭码头。目前已形成集水水中转、海陆及海铁联运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辐射周边省份、长江中下游区域以及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2月14日,记者在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看到,码头自动化装车系统也在有序运作——操作员轻推摇杆,精准重量的煤炭就缓缓倾卸在下方等候的一节节火车货运车厢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通过湄洲湾港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中转的煤炭可直达福州、泉州、三明等地以及江西、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有力保障了全省乃至华中、华南区域煤炭供应链稳定。”国投湄洲湾港口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远程遥控、无级调速、运行稳定……2020年,国投湄洲湾港引进全国首台煤炭铁路装车楼自动化牵引电动拨车机,率先实现煤炭列车牵引动力“油改电”。

  为提高海铁联运运营服务效率,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研发投用了“智能化装车平台”,整合港区、铁路及下游客户信息,通过三方数据交互联通,完成煤炭装卸作业电子数据传输,及时配置装车接卸方案;借助自动化铁路装车楼,实现装车、平卡、清扫、喷胶(降尘)一次成型的全过程装车作业远程智能化控制。

  截至目前,国投湄洲湾港累计火车发运超6200列,作业量超过1600万吨,平均单列装车效率由3.74小时/列提至2.55小时/列,年可节省燃油消耗约4.32万升。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铁路疏运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媒记者:王有哲)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