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多元投入保障农田设施管护运行
时间: 2024-11-07 15:05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屏南县持续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探索农田宜机化改造、商业保险兜底等农田建设、建后管护机制,确保建成一片、用好一片。

  二、经验做法

  (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理和养护。组织编制完成《屏南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0年)》,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2020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6.4万亩,项目建成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起到了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为做到建管并重,确保建后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县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屏南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后管护办法》,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并由乡镇与村一级签订管护协议。已验收项目及时落实管护经费,按每亩5元的标准已落实2019年、2020年、2021年项目管护资金27.1万元,用于项目工程维护。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申请农田基础设施修复补助资金600万元,有效保障了灾后农田尽快恢复生产。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拉网式排查、农田建设专项整治等方式加强对项目监管,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

  (二)充分发挥政策金融作用,开展“宜机化”改造以地方国有企业为主要融资平台,利用专项债、政策性金融等方面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国有企业+经营主体”新模式,通过“小块田变大块田”的模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2023年,屏南县八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专项债筹资6000多万元实施农田提效改造项目建设,通过乡镇、村统一集中流转耕地3155亩,按照“小块田变大块田”的模式,在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农田建设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1万元以上,实施土地平整143.9 亩,修建田间道路44.08公里,新建生产运输轨道14.291公里,形成一定规模、集中连片、适合微小型农机的耕地。

  (三)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提高农田种植效益。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荐由“社企合作”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来统一开展社会化服务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在长桥镇千亩梯田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屏南县汾溪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下,全县区域性社会化服务组织从无到有,取得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共有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建立棠口镇白溪门片区、路下乡门里村、屏城乡前汾溪村、代溪镇北墘村等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示范园5个,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逐步推广到蔬菜种植等方面,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提高种植效益。

  (四)强化政策保险兜底。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商业保险机制引入农田水利设施维修管护领域,并与保险公司约定设立条款,由保险机构承担因灾、因意外等损毁的赔付,破解灾毁修复资金不足难题。对于存在安全隐患或年久失修的农田水利设施安排设立专项基金进行修复。2023年以来统筹安排资金16.72万元,由县农业农村局统一与人保财险公司签订协议,将2019-2020年批复建设验收的3.6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部列为保险标的,项目金额4776万元。

  (五)加强监督促进农田复耕充分发挥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职能,2024年,县检察院和农业农村局联合签订《关于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协作配合机制的若干意见》,深入辖区10个乡镇,随机抽取了20多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部分高标准农田存在撂荒、沟渠毁坏、田间道损坏等问题。屏南县检察院向5个乡镇制发并送达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监管职责,及时修复被损坏设施,目前,全县有77亩撂荒农田已经复垦复耕,10余处破损的田间道、沟渠等得到了有效修复,20余亩农田的废弃农用薄膜得到了彻底清理,有效创新了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监管手段。

  三、取得成效

  通过多元投入保障了全县农田设施管护常态化、长效化运行。一是积极开展“我在宁德有亩田”活动。推动粮食品牌化建设,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认领、社会人士鼓励认领,目前已认领3358.53亩,积极申报“屏南高山大米”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二是种粮收益由少变多。在品牌附加值提升方面,打造了家喻户晓的“屏南800”公共品牌和 “好彭友”“白晓洋”等个性化品牌。在土地利用率提高方面,实行“稻菜轮作、水旱轮作”等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农机化耕作水平,每亩稻田收益从1950元提高到3100元。在农民就业增收方面,通过研学体验、乡村民宿等项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是产业融合由窄变广。发展稻田摄影、研学体验等新业态,有效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是振兴引擎由弱变强。通过活动使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同时,让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走入田间,与农民打成一片,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来源:屏南县农业农村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