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及特点
(一)案例背景
21世纪以来,为提升农田生产效率及提高生产质量,济村乡各村先后建设了不少农田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给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步出现老化失修、管理滞后的问题。为解决水利设施相关问题,落实《宁化县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的精神,济村乡以武层村为示点,创新管理模式,实行民主决策,让群众自觉参与至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当中,群众的参与给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促进了农村小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突出亮点
实行民主决策水利事务,全村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等重大事项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实行“一事一议”的民主方式,发动全村的群众自觉参与到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当中,群众参与率达100%,如:武层村每年冬修水利期间,在摸底排查后,对全村需要维修、新建的水利农田设施、项目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让群众自觉参与到农田水利维修管护当中,形成“水利设施管护,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格局。
二、具体做法
(一)详细做法
1.明确管护主体。明确“谁受益、谁管护”、“谁建设、谁监管”原则,采取乡村两级组织齐抓共管模式,乡相关所站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受益村对本村农田设施落实管护责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做到“小问题立马解决,大问题及时上报”。具体为非经营性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管护如疏通沟渠、清淤等由受益农户投工投劳自行管护,如有需要大维修,则报乡村申请专项维修资金,让损毁的农田水利工程及时得到修复。如,武层村内的2座水陂一个是青山陂至南山塅水渠,另一个是白子陂水渠,2座水陂水渠全长4000多米,灌溉11个小组农田。平时的水陂清理淤泥、泥沙等主要由涉及的受益农户进行清理,同时针对于一些公共无人清理部分,则由受益的11个小组负责每个小组派出2人,一年义务清理2次。
2.健全管护机制。一是实行小组责任制。每村小组组长为本小组的水利设施专管员,负责本组的水利农田设施的日常的巡查和管护,并根据实际管护工作量发放误工补贴,误工补贴参照村干部误工补贴标准发放。二是明确奖惩机制。制定了农田水利设施保护公约,谁危害了水工程安全活动(如设置水障碍物、故意损坏水圳等),须由损坏人自行承担维修费用。三是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建立全民主决策,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机制,除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建设一般程序外,还实行“农村监督制”,受益村民有权在工程的规划、施工、管护等过程中进行直接监督。
(二)具体成效
通过全民参与,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滞后的问题,提升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率,一些设施得到了及时的维修,避免了因小缺口未维修而导致产生大缺口或大维修的问题。同时,因群众参与管护大大节约了水利工程维修资金,降低了管护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使用,也大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
三、推广价值及建议
(一)案例推广价值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主体是农户,只有农户积极参与管护,才能够保障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宁化县济村乡武层村通过全民参与管护的方式,各村委会为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理维护的主体,具体负责对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村民在维护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的主体作用,缓解了管护资金短缺,提高了管护质量,确保农村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护,对于山区落后地区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二)相关工作建议
1.做好总体规划。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要有明确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护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
2、积极调动组织群众。带动群众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村民投入到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中,以节省人力资金,避免出现由于资金短缺使得一些重点管护工作被延误。
3.推广水利工程建设管护新技术。农田水利系统要安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新技术。提倡在农村推管使用高效节水新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