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404户,人口1255人,是我区著名侨乡之一。近年来,长安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统领全局工作,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及乡村旅游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2村财收入突破125万元。长安村先后获评 “全国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样板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福建省级“文明示范村”、福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公共基础设施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不足、管护人员队伍不够充实,一直是影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长效运行的重要瓶颈。长安村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使得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真正做到了“有钱管、有人管、管得好”,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其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开拓资金来源
除了县区、街道财政补助外,长安村积极探索村财增收措施,不断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多措并举破解管护资金紧张问题。一是挖掘文化资源。2016年,长安村投入25万元对大齐书院进行修缮,还原其“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客官寓富室宦宅宽宏”的风采,并新建大齐图书馆与研学基地,安排专人定期进行保养。现在,大齐书院不仅成为乡亲们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活动的好去处,还提升了长安村的知名度,赚到了文旅的“第一桶金”。二是开发旅游项目。2022年,长安村注册村企唐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着手实施长安不夜城项目的建设。随着长安不夜城的建设,咖啡馆、民宿、餐吧等新型业态逐渐入驻,提升村庄的文化品位,为乡村发展增添新动能。2022年,不夜城收入达到24万元。三是盘活古厝经济。目前,长安村已有12座古厝被活化利用,其中有8座作为文创、幼儿研学基地等盈利性质场所开放,4所作为公益场所开放。功能繁多的古厝设施结合独具特点的夜色经济模式,引得游客纷至沓来。2022年,古厝运营为村财增收30余万元。四是打造特色产业。近年来,长安村全力发展特色农业,根据村中闲置土地资源多、土地面积小的特点,整合土地资源,引进高价值作物树葡萄进行规模种植,一方面依托树葡萄开发休闲采摘等项目,另一方面研发生产树葡萄干红、饮料等深加工产品,通过举办树葡萄美食音乐节,吸引更多游客到长安村游玩。
二、引导多方参与
做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离不开管护人员队伍的不断充实。长安村利用干部督导、第三方维护、志愿者活动、党日活动、调动村民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长安村特色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模式。养老服务设施方面。长安村积极引导企业家、华侨及各方爱心人士等踊跃捐款,将部分资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修缮。2015年,长安村投入50多万元把敬老院修缮改造为幸福院,为老人提供午餐、晚餐,并安排午休,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2018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幸福院又修建医用电梯、保健室、理发室等基础设施,固定每周二为老人开展理发服务;2021年,长安村将原有的幸福院餐厅打造成为“长者食堂”,为幸福院58名老人提供免费的三餐服务。人居环境设施方面。采取社会化保洁服务,并结合“护河爱水 清洁家园”行动,每个月开展一次河道的保洁工作。此外,每条村道均成立了党员卫生责任岗,来监督第三方卫生保洁工作,同时包片村干部也会进行监督、督导工作,确保做好村里的卫生环境;在绿化养护方面,大力动员党员志愿者及本村村民共同维护、保洁,这样既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又提供了就业岗位。
三、强化组织引领
长安村高度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专门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责任,形成协同配合、覆盖全村域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合力。同时,制定管护工作方案,日常管护落实到岗到人,建立管护台账,明确管护清单,确保物有人管、事有人办、责有人担。村两委根据行业管护细则,制定各类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职责,明确管护责任人,并抓好日常管护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