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提升基层应急避险能力 助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时间: 2023-09-28 16:25

  一、案例背景及特点

  (一)案例背景

  旅游业是泰宁县的支柱产业,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三分之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泰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寄予了厚望,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近些年泰宁县全力打造“静心泰宁,动感山水”之城,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县主打旅游项目,辖区内设有多处文旅研学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近些年,文旅基地建成以来,共接待县外文旅写生、研学1.4万余人次,影视拍摄40余场次。泰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常见的有暴雨洪涝、低温冷冻、泥石流等灾害。泰宁县应急管理局在提升建设文旅教育基地,实现文旅和应急有效融合,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助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突出亮点

  提升建设文旅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文旅教育基地建设避灾点,将文旅场所与自然灾害避灾点综合利用,有效衔接。

  二、具体做法

  (一)详细做法

  1、在文旅场所设立自然灾害避灾点

  我县共有11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现设有142个自然灾害避灾点,其中7个设置在研学、写生等文旅场所。避灾点建设按照选址科学、设施齐全、标志明显、制度完善、便于转移、就近安置、确保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村委会、礼堂、学校、研学场所、老人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例如,我县改造提升了上青乡崇际研学基地,并设立自然灾害避灾点。崇际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除了写生创作、体能训练等功能外,还为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院等100余所大学的师生提供紧急灾害避险安全保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上青乡崇际村乡村旅游和研学写生不断吸引游客和师生前来。再如,改造提升了开善乡池潭影视拍摄基地,全力打造“80影视文旅小镇”,将文化、旅游、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影视、农业、文旅、文创等产品品牌化,带来旅游资源集聚效应。同时,设立自然灾害避灾点,为来开善乡池潭村开展影视拍摄的剧组、写生观光的游客提供实施完备的紧急避险服务。

  2.提升避灾点规范建设水平

  完善避灾点醒目位置悬挂了省应急厅统一制发的“自然灾害避灾点”标志牌,设置了办公室(值班室)、避灾群众男(女)宿舍、厕所,厨房等必备场所;配备了卧具(床或床板、棉被或毛巾被、草席等)、应急灯、手电、蜡烛、炉灶、锅碗瓢盆等保障物资及生活必需品。在通往避灾点的主要路口设置明显指示标志,制订了避灾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职责、避灾人员守则,张贴悬挂防灾减灾宣传图片资料。避灾点建立了“一乡(镇)一册、一村一档”,明确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组织为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管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内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管护等各项工作负总责。

  3.提高避灾点综合效益

  将文旅场所与自然灾害避灾点综合利用,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应急避灾的能力,二者的有效衔接,不仅解决当地村民应急避灾的需要,也为景区建立了突发事故紧急避险提供安全场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文旅场所设立避灾点,充分整合现有公共资源,推动避灾安置场所使用功能的多元化,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二是助力旅游产业,提高产业安全保障能力。泰宁的在文旅场所设立避灾点成为泰宁县全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2019年福建省首次内陆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在泰宁举办,为世界华人山地马拉松赛、环大金湖骑游大会等文体旅游活动提供保障,为“中国静心泰宁”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扩大作出贡献。三是植入文旅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泰宁是旅游大县,疫情前的2019年全年共接待游客671.3万人次,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苏迹象明显,外来游客在设有避灾点的景区游玩,不但可以领略“静心泰宁”之美,也可以深入了解避灾知识,从而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二)具体成效

  无缝对接县文旅产业发展,为我县文旅写生、影视基地等项目活动提供场所。确保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和游客提供安全可靠的灾害避护和基本生活救助的应急场所。

  (三)典型事例

  1.2010年6月18日我县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9个乡镇及城区受灾,城区水深达1.8-2.5米,受灾10.1万人,房屋倒塌6368间,紧急转移人口8.1万人,开放自然灾害避灾点126个。直接经济总损失19.1亿元。灾害发生后,乡镇、村(组)紧急将受灾群众转移至就近避灾点,并及时为受灾群众提供衣被、食、宿、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在转移安置过程中未出现受灾群众没饭吃,没水喝、没地方休息等情况,较好的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安全的临时避护场所。

  2.2016年5月8日凌晨泰宁县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开善乡池潭村的中国华电集团池潭水电厂扩建工程施工单位生活营地突发大型泥石流灾害,造成35名工人死亡、1人失踪、14人受伤。灾情发生后,省、市、县高度重视,现场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各方救援队伍陆续到达事故现场开展紧急救援工作,迅速将受伤人员及危险地带群众转移至池潭村避灾点。此次大型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中,转移安置受灾群众56人,参与抢险救援队伍10支,1560人次。开善乡池潭村避灾点为受灾群众和抢险救灾人员提供临时休息、饮用水、食物等主要生活保障。

  三、推广价值及建议

  (一)案例推广价值

  充分发挥楼堂馆所、文旅基地等公共资源最大效益,节约“避灾点”改造成本,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助力泰宁县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泰宁县是我省全域旅游发展最成熟的地区之一,泰宁的自然灾害避灾点与文化旅游景点和旅游景区关联度高,避灾点承担着本地居民和大量外地游客避灾的双重责任,加强避灾点建设,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是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对外来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泰宁县的这些经验,对其他承担多重任务的避灾点建设的县市区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二)相关工作建议

  全县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相关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受提升改造资金不足影响,部分避灾点无法按照相关建设标准改造提升,救灾物资难以做到常备常新。提升改善建议如下:

  1.多渠道争取避灾安置场所建设资金。一是部门联动,争取资金统筹使用,共建共享。应急局需要和气象局、商务局、国土局等部门联合作战,切实利用多方资金,联建共享,争取通过部门联动,切实发挥减灾委成员单位优势互补。二是争取省市专项资金支持,提高补助标准。县财政要将防灾减灾经费列入预算,确保救灾物资按时轮换,做到常备常新,从而保障避灾安置场所更好地开展运维工作。

  2.全方位加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管理。一是明确专人负责,给予一定的管理报酬,增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制定全年避灾安置场所运维计划表和管理人员工作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确保避灾安置场所的运维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更实。二是发挥避灾安置场所防灾减灾教育宣传基地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村级避灾安置场所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避灾安置场所的宣传功能。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大礼堂、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村委会大楼等设置,引入志愿者宣传队伍,进行互动。所在村委会要结合防灾备灾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基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3.多方面开展避灾安置场所宣传普及。一是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载体扩大宣传范围。二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进行宣传普及,扩大宣传的范围,提高知晓度。三是组织人员下村进行现场宣讲。通过向村民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避灾安置场所的安置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