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区:强化责任落实 推进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
来源: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人民政府 时间: 2023-11-22 17:30

  一、案例背景及特点

  (一)案例背景

  中村乡地处三明市三元区东南部,主要河流有东牙溪,主河道全长30余公里,其支流分布全乡16个建制村,1996年东牙溪水库建成投入使用。2001年中村乡被列为三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肩负着保护市区30余万人民饮用水安全的重任。近些年,我乡为了特殊的生态使命,对不符合环保产业政策的项目淘汰关闭,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对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管护管护力度,不断提升环境质量,确保全市人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二)突出亮点

  积极探索新办法、新模式,深化“环保网格化监管”制度改革,整合分散力量、汇聚管护合力,组建中村乡生态综合管护队,切实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二、具体做法

  (一)详细做法

  1.基础保障体系逐步扎牢。坚持实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特别我乡地处水源地,针对农村污水、公厕及生产生活垃圾转运等影响水质问题的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和保障策略,在厕所管护方面,聘用管护人员进行公厕管护,实现“厕所革命”后续公厕户厕相结合的管护服务。同时,提出将公厕管护成效列入全乡评比制度之中且作为一重要评比指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方面,出台《三元区中村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及工作责任人。村级聘请专职保洁员做好村庄保洁,乡级委托三明市容服务中心做好全乡域23个垃圾中转站垃圾转运至三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立村级、乡级垃圾保洁队伍,采取“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模式,确保乡域垃圾收集处理常态化。

  2.形成一支综合管护队伍积极探索新办法、新模式,深化“环保网格化监管”制度改革,整合分散力量、汇聚管护合力,组建中村乡生态综合管护队,切实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一是统筹整合,减员增效。实行三级网格联动。在18个村级网格为小网格,全力配合生态综合管护队开展本村生态管护、应急救援、综合治理工作;生态综合管护队为中网格,负责上下联动对接,完成乡里交办的本片区生态管护、应急救援、综合治理工作;乡党委、政府为大网格,负责统筹安排6大片区生态管护、应急救援和其他综合治理工作。整合现有关键生态职能。整合“生态保护网格、河长、路长”3个关键生态职能,又融入饮用水源保护、农村垃圾清理、村容村貌治理、清淤清障、夜间巡查等工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管”的生态管护机制。二是保障到位,提升质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印发《中村乡生态综合管护队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制度层面规范生态综合管护队工作职责。物资保障。配齐车辆、无人机、救生圈、卫星电话、清扫工具、雨具等相关装备,统一工作服装,确保管护工作顺利开展。场所保障。投入十万余元,建成“生态综合管护队”办公活动场所,将管理办法、工作职责等材料上墙,每周召开工作例会,例会上通报上周生态综合管护队工作情况,对检查时发现的情况进行梳理整合并进行分析研判,并有针对性的部署本周的工作任务。经费保障。统筹使用上级部门拨付的生态管理资金42.44万元(其中:环保设施经费0.8万元、垃圾清理转运费用28.44万元、河道管理10.8万元、环保网格经费2.4万元)、道路养护费66万元等,全面保障管护队各项费用。每个队员每月工资3000元。三是立体巡护,管护到位。综合管护队通过“环保网格化巡查”“三明河长巡查”“路掌通”等手机App定位打卡、拍照记录方式上传巡查工作和上报事件,第一时间共享排查信息。通过实时观察乡党建室综合监控、“雪亮工程”等在线平台,利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掌握重点河段、路段情况,通过电脑实时查看回放异常情况。将全乡划分为6个管护网格,各网格小组重点开展网格内污染源巡查、流域内环境清理、村庄和道路环境整治等管护工作;巡查时发现违法行为当场制止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将网格化巡查工作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3.认真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提高公共设施保障意识,让村民了解公共设施对于其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保障意识和服务意识,营造浓厚的公共设施保障氛围。同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公共设施维护。组织党员、村民开展自愿义务劳动,鼓励农村居民参与设施保障和管理工作,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维护质量。加强设施维护与管理,及时更新维修。定期维护检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保持其正常运转,避免出现损坏、老化、安全隐患等问题。及时更新设施配套和维修设备,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

  (二)具体成效

  进些年来,中村乡全面落实三明市饮用水源地的工作责任,通过“推进巩固提升工程、强化卫生监督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力度”等措施,推进饮水安全工程,让市区居民喝上放心水,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的优质用水保障。

  1.加强饮水安全设施管护。积极配合市、区环保部门牵头做好饮用水源地管护工作,及时将水源地基础信息、水质状况、监测监控情况等信息填报至饮用水水源环境基础采集系统,并做好水源地水源防护栏、保护警示标志等配套设施。

  2.注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的监督和指导,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创建生态循环养殖方式,实现畜禽粪便污水零排放;逐年减少含氨化肥使用量,减少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

  3.强化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坚持把截污纳管、清淤疏浚作为治水的重要举措来抓,优先对村庄内部、百姓身边的水体进行治理,切实做好排污口整治工作。因村制宜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避免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放污染水源。

  三、推广价值及建议

  (一)案例推广价值

  本案例针对山区农村,特别是地处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区域,产业发展受限,基本无财税来源,自身无力承担大量的设施管护经费投入的特殊状况,如何通过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具有借鉴价值。

  (二)相关工作建议

  1.强化主体意识,做好制度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意识,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重视,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完善规范化、标准化管护制度、方案,确保在日常管护工作中有据可依,能将管护工作层层推进,顺利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村民参与。持续利用海报、宣传单、宣传栏、横幅、微信群等方式,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群众理解、配合、支持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同时加强在校学生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教育,推动人人参与管护的意识逐步形成。

  3.加强经费争取,深化运营维护。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强化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的实效性和综合效益。同时,积极开展管护培训,提高管护人员自身管护意识和行动能力,各科室加强对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导,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促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村容村貌整洁,提升群众“三感一度”。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划前期,根据不同的使用年限,将一定比例的运营管理经费纳入项目经费中,确保项目建设完成后,能提供相应的运维管护保障。

来源: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人民政府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