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精神,发挥独特优势,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省各地结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对外交流合作的亮点和品牌,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彰显担当作为、发挥示范作用。现推出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海丝”核心区建设成效三明篇
近年来,三明市积极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围绕“海丝”核心区建设目标任务,在设施联通、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环境营造等方面着力推动落实,取得显著成效。
一、建设互联互通门户枢纽
一是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航空方面,沙县机场建成通航,陆续开通12个重点城市航线,其中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填补了福建中部机场空白。铁路方面,开通运营有鹰厦铁路、向莆铁路、南龙铁路、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兴泉铁路。高速公路方面,莆炎高速已全线通车,浦武高速改扩建泰宁邱洪出入口及接线工程项目正在开展林地、项目建设用地报批工作,11月初全面开工建设。内河航运方面,闽江沙溪口至三明台江航道整治工程第一标段已建成。
二是三明陆地港等物流枢纽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开通三明陆地港直通厦门(海沧、东渡)、福州(江阴、马尾)、宁波等3条直航及内支线出口物流通道,2022年共监管出口转关直通业务模式出口申报 1385 票、货值 7.8亿元。
二、构建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一是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进三明陆地港通关流程“去繁就简”,持续推进通关一体化、对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助力企业降本减负,不断扩大三明陆地港业务量。
二是做好RCEP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制作RCEP原产地、统计对外服务、主动披露等专题解读课件11个,靶向施策助企抢抓RCEP机遇。针对老区竹木草、化工等特色产业,建立重点企业RCEP关税减让对比清单。
三、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和创新丝绸之路建设
一是完善新型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平台。启动新一轮支持“6+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连续五年每年统筹安排 2000 万元平台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三明市农科院申报的“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被省科技厅核准认定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87个项目获中央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共获资金支持5298.55万元。
二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京闽科技特派员合作对接机制,选认30名(总数50名)北京高层次人才帮助我市企业解决技术问题47个、达成科技服务意向13个。
四、稳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一是提升口岸开放水平。三明市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成效列福州关区前列;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 12.29小时、0.62小时左右;三明陆地港完成进出口集装箱23061个标箱,累计货值约4.17亿美元。
二是扶持企业外贸出口。全市共为4887家小微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比增7.6%,承保金额约75 亿美元,比增15.6%。
五、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样板
一是深化生态环保合作。三明市策划生成的“沙溪流域生态治理及资源化一体产业开发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EOD模式试点,总投资22.8亿元。
二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三明市是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之一,是福建省唯一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市,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六、搭建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桥梁纽带
一是深化人文交流合作。人民日报海外版、总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日报、中新社、CGTN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沙县小吃和在明台胞台青、喀麦隆外籍教师等进行报道。
二是加强教育交流合作。现与国外40所高校、科研机构2所直接建立合作关系,覆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地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