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福建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模式探索和政策创新相融合,充分发挥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试验田作用、绿色经济攻坚排头兵作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改革创新试验,形成了一批新的探索实践。为进一步总结凝练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改革探索经验,讲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福建故事,省发改委组织各地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围绕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梳理实践创新成果,引导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典型经验做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复制推广,凝心聚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龙岩市积极探索废弃矿山
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新路
基本情况
近年来,龙岩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实施生态市战略,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拓宽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新路径,取得明显成效。目前,龙岩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8个、省级6个,新增申报省级绿色矿山11家,成功打造永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紫金山体育公园生态新城典范、连城文亨田心铁矿废弃矿山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一批龙岩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恢复试点示范。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理念创新,构建科学治理模式。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的方法,统筹推进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林分改良造林、土地复垦等生态环保项目,通过污染整治、绿色修复,将山、水、林、田、湖、草等元素串联,巧妙融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休闲旅游紧密结合,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坚持分类治理,全面提高治理效果。针对不同废弃矿山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对紫金山矿区采空面积大问题,采取地灾治理、植被恢复、景观再造、边坡支护、削坡整形等方式,将原本岩体裸露、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废弃矿山,逐渐变为地势平稳的建设用地。对永定区废弃矿山高陡边坡,稳定性差特点,实施坡面整治,布设蓄水池、径流池等设施,修建田间道路等工程治理,成功探索菌草种植技术。
(三)坚持项目带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采取整体打包策划治理工程项目,积极申请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废弃矿山系统全面治理。永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成功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2022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3亿,连片治理废弃矿山53处,修复土地11.78平方公里,复垦耕地83公顷,植被覆盖提高到63%。成功申报实施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策划废弃矿山治理项目6个,共涉及31个废弃矿山,总投资5.11亿元。
(四)坚持市场运作,实现矿山生态价值转化。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深挖矿山剩余价值,提升矿山价值。紫金山体育公园围绕“奥运冠军之乡”,建设福建首席城市运动主题居住公园;开创“公办民助”办学模式,由紫金山项目业主负责公园内学校建设,建成后由新罗区政府负责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并实施统一管理。
借鉴价值
(一)全盘统筹。龙岩市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核查5984个,初步核定历史遗留矿山图斑889个,面积2103万平方米,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对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提出整体设计。
(二)主抓项目。本着生态优先原则,从山、水、林、田、湖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做好项目策划生成和实施推进,实现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与绿色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南方传统小煤窑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
(三)试点示范。龙岩废弃矿山主要集中在永定、新罗、上杭、连城,以他们为试点示范,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护修复治理,并结合当地人文历史、生产生活,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废弃矿山商业价值,积极培育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