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福建中小微企业基数大,在民营企业群体中占比高,撑起了民营经济的“大半壁江山”。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福建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541.82万户,占全省民营经济主体总数的73.12%。
如何进一步激发福建中小微企业活力,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近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福建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对福建省委办、省政府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进行解读,详细介绍了政策亮点与实施路径。
据介绍,近年来,福建各级政府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出台系列惠企举措: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补标准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贷款规模从80亿元扩大到200亿元;阶段性提高适宜中小微企业参与400万元以上政府采购工程项目的预留份额至40%以上;截至2024年底,“无纸化”投标减少纸质标书74.62万份,为企业节约标书制作成本超过3.73亿元;对符合福建首店条件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省级资金奖励……
该负责人表示,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将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鲜明主题和工作主线,围绕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鼓励创新转型、支持发展壮大、加强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措施,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若干措施》注重政策的协同,从扩大有效需求和提高供给质量双向发力,加强科技、财税、金融与用工、用地、监管执法等政策的协同配合。比如,在招工引才方面,既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协同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开展联合招聘活动,给予一定赴外招工补助,又鼓励各地在人才房、公租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加大对人才的保障力度,还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开展省级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认定,力求形成政策“组合拳”,发挥1+1>2的政策叠加效应。
同时,《若干措施》强调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提出建立省级工作协调机制,实行“一月一协调”“一季一调度”,及时协调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加强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同联动,鼓励市、县(区)参照建立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用心用情用力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针对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特点,《若干措施》延续、优化了一批受惠面广、支持力度大、契合需求期待的惠企政策。例如,将之前推出的、企业反映较好的“对入选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等政策延续下来,并适当优化、拓展适用范围,让好政策惠及更多的中小微企业。
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创新短板、市场需求不足、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若干措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科技创新方面,从支持技改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创新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既有对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的资金支持,又有向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的大型科研设施仪器共享服务。在市场需求方面,从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开拓市场、支持参与“两新”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既有开展70场以上“手拉手”供需对接活动、50场“福品销全球”展会,又有支持地方结合实际提高消费品以旧换新预拨资金比例、提高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预付款比例等政策干货。
针对中小微企业反映的“政策看不懂、申报不会办”问题,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在推动《若干措施》落实中,积极探索推行政策指南式管理,加强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将《若干措施》18条举措进一步细化拆分出48项子政策,并从7个维度开展政策拆解,将惠企政策转化为企业看得懂、会申报的操作指南。
下一步,福建省将在“福建易企办”平台设立政策解读专栏,通过清单化形式进行展示,让每家企业都能清楚了解某项具体政策“能否享受、如何申报、有问题咨询谁”。同时,推动各部门抓紧细化配套政策措施,并及时拆解、形成指南、向社会公开;将政策操作指南与“一企一档”数据库进行精准匹配,精准推送给目标企业,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