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5周年特别报道】福建改革之路的三个关键词
时间: 2023-12-18 17:26

  福建:跨越山海 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

 

  现年77岁的体改老兵刘鸿园,珍藏着一份21年前的通报表彰文件。2002年6月,福建全省219位在改革开放战线工作10年以上的同志,被授予“长期从事改革开放工作奖”。时任武夷山市体改委主任的刘鸿园,正是这一殊荣获得者。

  一块四四方方的小奖牌,金底红字,落款签名是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委员会主任习近平(时任福建省省长),见证着福建越走越宽广的改革开放之路。

  “武夷山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县市,是当代中国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的缩影。”2006年,刘鸿园从任职12年的武夷山市体改委主任岗位退休,至今对武夷山景区的发展状况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初,武夷山景区曾面临“管人的不管山,管山的不管人”“掏腰包的不赚钱,赚钱的不掏腰包”等行政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体制问题,严重制约了景区和城市的发展。如今,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再到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发展,武夷山人依靠改革走出了一条完善环境治理、助推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习近平同志曾在这里工作17年半时间。盘点福建改革之路,从国企改革的“松绑”放权到民营经济的“晋江经验”,从“马上就办”到简政放权,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科特派”制度,从生态省建设到“数字福建”,从三明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到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获批建设……新时代新福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四下基层

山海腾飞彰显实践伟力

  厦门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40多年来,厦门在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中,形成一大批具有厦门辨识度的改革创新经验,成为全国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统集成地之一。昔日的海防前线海岛小城,蜕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宁德市曾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总量过去在福建全省垫底。如今,宁德地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0.1亿元增至 2022年的3554.62 亿元,经济增速、规上工业增幅已分别连续4年和5年保持全省第一,实现了从“黄金海岸断裂带”到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华丽蜕变。

  依山傍海、“山多地少”的福建,得益于改革开放45年的发展,逐步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成长为中国沿海制造大省和外贸大省,经济总量连跨4个万亿元台阶,2022年达5.3万亿元人民币、居全国第8位。

  改革创新,关键在人。

  35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并躬身力行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古田县是个典型山区县,耕地面积十分有限。1988年7月,习近平同志开启宁德九县调研行的第一站,就来到古田县。经过深入调研,他肯定了食用菌产业可以作为古田县的主要发展方向,鼓励当地农民种香菇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路子对、效果好,如今的古田县已成长为“中国食用菌之都”。2022年,该县食用菌总产量91万吨(鲜品),产业链总产值235亿元。

  35年来,“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历久弥新,不断丰富深化,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

  福州市把学习践行“四下基层”制度作为一线解题、为民服务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集成改革。自去年首个“长者食堂·学堂”落地鼓楼区庆城社区以来,福州全市已建成长者食堂528家,惠及辖区61万老年人。

  把“机关会场”搬到“基层现场”,泉州晋江市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一企一策促发展”专项行动,精准帮助企业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今年 1-10月,晋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长8.3%,增幅较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居泉州市首位。

  源起宁德、兴于福建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多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推动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问题,彰显出巨大实践伟力。

关键词:晋江经验

民营经济开启活力之门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经过多年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今年8月印发的《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从战略高度专题部署民营经济工作,着力让民营经济这片“森林”更显“本固枝荣”。

  2022年,福建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69万亿元,大约是2012年的3倍。福建通过深入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深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改革,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现在,民营经济贡献了福建全省七成左右的税收、地区生产总值、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数。

  新的历史时期,福建坚持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牢牢抓住中央赋予生态文明试验区、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福州新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字号”先行先试政策机遇,将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奋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位于闽南沿海的晋江市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5年居全国前四位,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9年居福建省县域首位。

  今年7月,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晋江经验”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六年七下晋江调研,于2002年亲自总结提出“晋江经验”,成为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

  “福建制造”大而不强,迫切需要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今年1月,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深化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改革提升、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支持泉州开展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成为完善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机制的改革重点。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还相继出台加快民营企业发展25条、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27条、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19条等政策“组合拳”,多层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仅2022年就为企业减负超1500亿元。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福建用好“晋江经验”这把金钥匙,开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门,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2年,福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总量跃升至全国第5位。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9%,居全国第3位。

 

关键词:生态文明

改革赋能绿色发展道路 

 

  多山多水多绿的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

  2021年3月的福建考察之行,习近平总书记用四天时间深入绿色南平、如画三明、山水福州,走进八闽青山绿水,强调“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武夷山是福建耀眼的绿色明珠。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名列其中。南平市率先在全省开展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谋划启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发布全省首个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标准,力争“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4年保持全国第一,绿水青山“颜”“值”同升,生态省建设交出高分答卷。新时代十年,更是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

  在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福建发挥林改策源地优势,全面落实“五级党政主要领导抓林改”,一体推进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等综合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业经营新机制,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林票制、碳票制等改革创新,三明、南平、龙岩被确定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2022年,福建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逾7000亿元,涉林收入已成为林区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第四批),福建两个林业改革案例入选。三明市创新推出普惠林业金融产品“福林贷”,为集体林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截至今年3月底实际发放贷款17.8亿元,惠及1453个村、林农15861户;南平市推进“全竹利用”产业链建设,实现从卖原竹到卖产品、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跨越,竹产业产值达483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近35万人,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约1.5万元。

  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龙岩林改四项举措被吸纳为国家决策。龙岩市实施“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创新林业碳汇工作机制、创新林业金融服务、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创新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机制、创新司法护航生态机制”等“六项创新”,接续作答“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产业怎么兴、林要怎么管”等林改“六问”,推动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从创新打造“生态银行”“水美经济”到落深落实森林“四库”,从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到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模式”,福建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改革,成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最亮的底色。(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丁南)

  

来源:中国改革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