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反映了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由于数据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特性,数据资产“确权难、定价难、流通难”等问题成为制约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难点和堵点。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作出“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研究数据产权登记新方式”的战略部署。厦门市以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建设厦门数据港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产权登记探索,创新构建数据“三权”分置的制度体系,建立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数据产权登记服务体系,实现数据“三权”多元化落地应用,为国家和省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地方实践样本,入选2025年福建省“一市一试点”专项改革项目,并获省级媒体专刊报道。
一、聚焦“三个机制”,构建全链条登记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三权”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率先全省出台《厦门市数据资产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具体内涵,实行分类型登记,为数据资产确权提供具体可操作指引,有效破解数据“确权难”问题。机制运行以来,厦门市已登记数据资源持有权5个、数据加工使用权12个、数据产品经营权11个。二是建立“双审查”的登记审查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实质性审查+形式审查”“运营机构初审+登记机构复审”的审查模式,推出全省首个数据资产合规报告指引,确保数据产权登记信息的合规性和完整性,助力规范登记主体数据产权登记。三是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数据资产合规审查、价值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动态遴选入库机制,首批数据资产合规审查机构7家,数据资产评估机构5家,累计服务60余家数商,为近150个数据产品的登记、挂牌上架等提供法律及估值服务。
二、强化“三个服务”,构建一体化登记服务矩阵
一是设立一个登记服务中心。为提升权利登记的权威性,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厦门市信息中心加挂“厦门市数据产权登记中心”牌子,成立全省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承担数据产权登记管理、研究完善数据产权登记新方式等职能。自2024年9月正式揭牌以来,已完成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专门部门负责数据产权登记管理工作,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化发展,助力“沉睡”的数据流动起来。二是打造一个登记服务平台。围绕数据产权登记全生命周期,打造厦门市统一的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推行数据产权登记全程网办,实现数据资产初始登记、许可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异议登记、注销登记等全流程“一站式”办理。登记平台累计注册单位53家,已为15家登记主体发放数据产权登记证书18项,涵盖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等领域。三是设立一个登记服务窗口。依托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数据产权登记服务窗口并开通服务专线,对外提供登记受理、审查发证、咨询等数据产权登记全链条服务。自2024年9月窗口启用以来,已受理超100家企业数据产权登记相关咨询、受理等需求,涵盖科技、医疗、化工、供应链等领域。
三、围绕“四个促进”,探索多元化登记应用场景
一是促进数据流通交易。推动厦门数据资产登记平台与数据交易平台互联,实现登记信息与交易信息互认,将数据产权登记证书作为数据产品挂牌上架的重要依据。目前7项已登记的数据资产已同步上架数据交易平台,金塑宝公司“塑智云工物性百科”、海迈科技“海易招数链宝”等数据产品累计交易金额超450万元。二是促进数据资产入表。推动数据产权登记证书作为数据资产入表的依据,助推企业规范成本核算,助力盘活国有企业数据资产,厦门轨道集团、公交集团、火炬集团、集发集团4家国有企业率先完成数据资产入表,金额337万元。三是促进数据金融创新。联合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创新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信贷类产品,激活数据资产价值,破解数据要素型企业融资难问题。2024年以来,厦门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已率先开展数据资产类贷款业务,4家企业数据资产评估金额近8000万元,2家企业通过数据资产获得贷款3000万元。四是促进数据产业发展。印发《厦门市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数据资产登记,加大数商、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元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数据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厦门首批173家企业入选省数据企业库,占全省超40%;打造行业高质量数据集超150个,“文鳐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垂直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获评国家先行先试试点,“厦门市健康医疗科研数据集”应用于药物研发探索、临床试验开展、药物上市推广等多场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