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钱塘江畔的数字化浪潮与姑苏城里的精细服务理念,迎来一批闽北山城的“取经人”。
5月12日至16日,南平市直有关单位、县(市、区)、部分工业园区等分管领导、业务骨干40余人赴浙江杭州、江苏苏州,开展为期5天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培训。
长见识、升格局、促转化——从政务服务中心到产业园区,从龙头企业车间到干部夜话现场,这场以“他山之石”磨砺南平营商“璞玉”的学习之旅,致力于为闽北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行中学:破局之智,在脚步丈量中激荡
走进杭州市钱塘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感受全过程企业服务新生态;踏入苏州市低空经济展示馆,体验未来航空科技的前沿魅力……3场专题讲座、5场现场教学、2场领导干部面对面交流、1场夜话(讨论),课程密集而精准,让学员们深切感受到杭州、苏州营商环境的创新与活力——
杭州以“数字破局”的改革魄力被列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树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工作理念,在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改革后,2023年开始向企业提供政务的各种增值化改革服务。在AI大模型、仿生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就,6家科技创新企业(杭州“六小龙”)迅速出圈。
苏州以“刀刃向内”的服务精度连续五年荣获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打造了市、区、镇三级企服中心,推出“苏商通”数字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集成高效服务,全力做到“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努力打响“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
“我们希望把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转化作更优营商环境建设的养料,为推动南平发展打造具有闽北特色的绿色发展服务生态。”南平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月明说。
浦城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林帆表示,回去后,将借鉴江浙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从强化政策服务、加强要素保障、畅通政企交流等方面,主动探索集成化、增值化服务,让服务企业“四通四到”机制不只停留在纸面上。
“我们要把‘以人为本’‘场景化服务’理念融入工作,正确运用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容错情形,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助力南平打造更有温度、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南平市政府办效能督查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杨宇说。
学而思:问道之深,在思想碰撞中破题
杭州、苏州先行地区发展得好,好在哪?
结合实际,南平可以怎么做,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培训不仅“开眼界”,更注重“剖麻雀”。学员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思路也在探讨交流中越辩越明。
杭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分享的“包容审慎监管”案例,让南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明陷入深思:“我们山区小微企业多,能否借鉴这种‘有温度的执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对比与反思贯穿全程。苏州干部提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理念时,一位学员在笔记本上写下:“南平政务服务‘小确幸’多,但缺少‘系统集成’。”对此,光泽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李莉涓也深以为然,她建议:要加快建设一体化的数字基座和业务中台,建立营商环境全景感知机制、智能反馈机制、改革推进机制,探索形成全域一体化数字营商环境治理新体系,全方位重塑政府间、政企间的交互模式。
“政府、市场、社会侧的涉企服务是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形式,除了涉企服务的原始创新外,涉企服务的集成式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南平市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中心中级经济师陈君宇说,要学习江浙地区在政务服务上的集成式创新,将南平的政务服务从“小确幸”升级为“系统集成”,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思之行:躬耕之志,在知行合一中扎根
力求学有所成,唯有实干。
培训尾声,“转化”成为学员们交流互鉴中的高频词。大家带着“作业”返程:南平市发改委干部提议全市要设立数字资源综合开发共享平台;南平市金融监管分局干部计划实施“综合查一次”,减少重复检查对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干扰;南平海关干部表示将持续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
“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南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熊贤泰说,“我们要立足‘服务与监管并重’要求,围绕‘便捷、增值、暖心’目标,着力优化审批程序,强化政策与技术服务,严格中介管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南平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志辉表示,将认真学习江浙先进地区经验,通过“税收特派员”“领导干部走流程”活动等举措,持续优化税费服务。
“杭州与苏州的实践,为我们标注了奋进的坐标,更点燃了创新的激情。”武夷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府副市长吕琳说,将聚集做优做强“一座山”“一片叶”等生态产业,对标先进地区,对标一流标准,持续打造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一路向阳的法治环境、一流质效的政务环境、一诺千金的信用环境、一呼百应的要素环境,突出以“便企、惠企、活企、亲企、安企”为导向,全力打响便利武夷特色营商环境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