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创新 驱动绿色发展
——顺昌县探索建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新机制
时间: 2022-12-26 15:44

  近来,顺昌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大圣祖地零碳顺昌”目标定位,聚焦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服务力量分散、平台构建缺乏、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在探索建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委员会机制上先行先试,着力在整合资源要素、聚合服务平台、融合“双碳”目标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发力、从被动对接向主动服务、从传统理念向绿色产业转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一、整合资源要素,在“新”上谋突破。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创新的工作机制,解决“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一是升格领导机构。县委成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主任,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成员由县委办、政府办等17个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四套班子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整合部门职能。针对基层科技服务力量薄弱的问题,整合散落在工业、农业农村、林业等12个部门的科技服务职能,设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科技、科协部门人员集中办公,集聚力量强化科技服务,推动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对接合作效率,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工作督查、信息反馈3项统筹协调制度,对需要跨部门、跨行业合作的事项及时开会沟通协调推进,对重点工作跟踪指导和专项督查,及时了解掌握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成果,形成上下联动、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强化资金使用效益,设立专项资金账户,2022年度新增科技工作资金200万元。

  二、聚合服务平台,在“链”上谋振兴。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解决“没人来,落地难”的问题。一是创建引才聚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依托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委员会,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人才对接服务平台。围绕杉木、竹、氟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0个、示范基地175个、现场教学点8个。实施高位对接机制,成功对接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8所,博士13人,服务保障176人次,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二是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探索“事业单位+公司制”运行模式,成立顺昌县乡村振兴科研与创业孵化中心,围绕高科技企业项目合作和科研团队实践创新需求,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鼓励龙头企业、创新型主导企业积极对接院士,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虹润仪器仪表院士专家工作站申报省级示范站。今年10月,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首次通过第六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定。2022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获省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三是组建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组建杉木、菌草综合利用全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团队,采取“引、聘”方式,在杉木和菌草育种、生长、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目前,已对接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科研中心等省内外科研团队9个,签订合作协议6份,落地项目6个。顺昌县杉木全产业链机制创新做法被省科技厅评为科技特派员工作优秀案例。

  三、融合“双碳”目标,在“绿”上谋转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两山”理论转化实践路径,解决“高投入,转化难”的问题。一是构建“零碳城市”新蓝图。锚定“双碳”目标,邀请中科建(北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城市建筑研究院等全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团队,立足顺昌实际,从规划城市零碳指标体系、建设零碳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减源降排维度等方面,合力规划“零碳顺昌”文明城市建设。二是打造“零碳园区”新样板。围绕生物经济、零碳经济、物流经济、大圣经济“增长点”,规划成立生态竹结构研究中心,提高生产效能;对接国资启迪、百家能源与凯鸿能源公司,依托郑坊工业园区现有的百家能源供热管道,进行气碳联产技改;与宏日新能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金山产业园进行园区碳气联产集中供热,辐射园区内企业,促进园区节能减排;引进华能福建清洁能源公司与神农菇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提供1100余万度绿色清洁电力,助力工业园区打造“零碳”的先行示范区。三是书写“零碳乡村”新篇章。探索科技助力生态乡村建设,对接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及其团队,依托顺昌县新菌都有限公司,着力打造菌草科技小院;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顺昌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引进启迪(福建)生物经济发展集团公司、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签订三方协议,建设顺昌县生态乡村试验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健康发展。(赖昊拓)

来源:福建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