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支付无障碍旅程更自在 为境外来华人员打造“无国界”支付环境
一、改革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相关部署,破解境外来华人员的支付痛点、难点,2024年3月,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大力优化支付服务,积极改善外卡刷卡、现金、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等受理环境。《实施方案》中22项重点任务已圆满完成,推出10余项举措,持续提升境外来华人员在京支付便利性,持续擦亮“北京服务”品牌。
二、亮点举措
(一)靶向发力破解支付堵点,全方位优化无障碍支付服务
一是建设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和支付服务中心,实现机场商户外卡受理全覆盖、ATM机小面额零钞支取全覆盖、国际出发和到达区24小时人工外币兑换全覆盖,现已正式升级为“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7×24小时持续向外籍来京人士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的“北京服务”。二是面向外籍来京人士推出“BEIJING PASS”国际卡,累计发售5.2万张,支持交通、文旅、商业等多领域支付。三是持续优化“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移动支付产品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创新开展“外卡线上收单”业务。四是实现四星和五星级酒店、重点商圈、重要文旅场所的外币兑换服务设施全覆盖。
“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首都国际机场
(二)全球外卡轻松“拍卡过闸”,手持银行卡遍通地铁网络
率先落地轨道交通外卡“拍卡过闸”,2024年9月13日,维萨和万事达两大卡组织成功上线,境外来华人员可持外卡在全市27条地铁线和市郊铁路S2线全时段、全闸口“拍卡过闸”。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动外卡“拍卡过闸”扩容。2025年6月15日,美国运通、日本JCB卡上线开通“拍卡过闸”,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城市轨道交通支持包括中国银联在内五大卡组织“拍卡过闸”的城市。
境外来华人员持外卡“拍卡过闸”
(三)一个终端两种卡片三大服务融合,支付通信交通服务便利再升级
2025年1月,首发推出两款集支付、通信、交通以及翻译、地图等拓展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创新产品——“畅游通”和“幂方卡”,目前已有12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游客体验和使用。“畅游通”产品实现“一个终端、两种卡片、三大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外籍人士提供集支付、通信、翻译、地图等功能于一体的拓展服务。“幂方卡”产品以手机实体SIM卡为载体,将SIM卡、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与交通卡融合,实现“通信+支付+交通”三大高频服务于一体,并扩展应用至部分公园、景区等文旅场景,为入境游客打造“一站式办理、一卡多应用、多场景贯通”的“三卡合一”综合服务。
“畅游通”产品终端
三、主要成效
(一)重点商户全覆盖,全面升级外卡受理和外币兑换。截至2025年7月底,全市1.8万家重点商户实现外卡受理全覆盖,1.14万台ATM机支持外卡取现,累计兑换“零钱包”产品159万个,线上线下落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89.2万个,15种境外主流或常用电子钱包APP在京顺畅使用。外籍来京人士可在全市近3000个银行网点、近300家外币代兑点、90台自助兑换机、19个兑换特许机构网点便捷兑换人民币。
(二)建立拓展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自2024年2月5日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成立以来,截至2025年7月底,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支付服务中心已为3.7万名境外来宾提供服务。支付服务示范区累计办理外卡刷卡业务151.7万笔,金额5.39亿元人民币;办理外币兑换(柜台+自助机)19万笔,金额2.38亿元人民币;外卡取现业务8.7万笔,金额1.44亿元人民币。同时,在全市拓展建设15个无障碍支付服务街区。
(三)“拍卡过闸”成为“北京服务”出行新名片。自2024年9月13日外卡“拍卡过闸”开通以来,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五大卡组织“拍卡过闸”累计交易143.95万笔,金额达749.4万元人民币。外卡“拍卡过闸”日均进站量2687人次,单日最高近4700人次,实现服务“零投诉”。
(二)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
针对牟利性职业索赔行为呈现团伙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特征和趋势,河北保定创新开展跨部门协同治理新模式,建立信息互通会商、负面清单、执法容错等制度,推行广告合规服务,探索免罚机制,构建起“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理闭环。
一、制度创新:强化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治理
坚持高位推动,不断强化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科学构建多部门联合治理格局。一是建章立制,夯实依法规制基础。市场监管、法院、检察、公安、司法、信访、行政审批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依法规范市场监管领域投诉举报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建立互通会商、联合查办、信息共享等机制,探索治理非法牟利性职业索赔行为新路径。二是明确职责,构建协同治理体系。进一步明晰打击非法牟利性职业索赔行为各部门具体职责,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庭、市检察院检察部、市公安刑侦支队、市信访局网上信访、市司法局行政复议、12345热线结合职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三是凝聚合力,形成联合打击威慑。建立“数据共享→联合研判→分类处置→效果反馈”的工作流程,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及时向检察、公安机关移交涉嫌敲诈勒索、诈骗案件线索。截至2025年7月底,向相关部门提供重点人员名录6次,涉及恶意索赔人35人,具体信息277条,对牟利性索赔行为形成高压态势。
部门协同协作会商
二、模式创新:厘清行为边界,破解治理难题
创新构建“三张清单”,以“负面清单明边界、分类处置提质效”模式,为执法工作提供精准指引。一是“负面行为清单”。明确职业索赔行为边界,列明“滥用举报权”、“虚构事实索赔”等禁止性行为,以及17项可以不予受理的投诉情形,细化举报人奖励认定、领取及身份核实等规定,增强可操作性,为执法提供坚实依据。二是“异常名录清单”。依托全国12315平台,建立数据共享库,动态更新非法牟利性职业索赔异常名录,定期跨部门会商研判。截至2025年7月底,全市共收录涉嫌牟利性索赔人信息1025条,筛查疑似牟利性信息22522条。三是“执法容错清单”。对投诉举报类行政复议案件新类型、改革探索性案件、因制度设计等原因纠错的案件,提出容错机制,鼓励基层执法人员积极履职。《规定》实施以来,全市司法行政部门收案1166件,结案1042件,其中不予受理、驳回、维持等903件。
三、举措创新:深化源头预防,维权营商双赢
广告合规咨询服务平台
推行权益平衡双轨制,既依法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防线,又全力维护经营主体合规经营秩序。一是依法护企,靠前服务。践行“前置服务、预防为先”的新型监管理念,针对广告宣传领域投诉索赔热点,创新上线“保定市广告合规咨询服务平台”,形成“平台智能筛查、三员协同发力、线索闭环处置、数据驱动决策”运行机制,从源头降低违法风险。自2025年3月上线以来,累计指导经营主体在发布前审核、修改广告1751条。二是多措并举,快速维权。构建全维度消费纠纷解决体系,全市培育发展在线消费纠纷解决机制(ODR)企业1676家、消费维权服务站1044个、市场监管综合服务站47个、消费维权服务岗666个。截至2025年7月底,ODR和解率63.22%,消费投诉调解成功率55.08%,实现对“恶意行为从严打击”与“真实诉求高效处置”的精准并行。三是审慎监管,法治护航。建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五段式执法模式,切断了职业索赔人借“小错重罚”的牟利链条。2025年上半年,全市依法办理免罚案件242件,释放免罚红利1086.95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