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福建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模式探索和政策创新相融合,充分发挥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试验田作用、绿色经济攻坚排头兵作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改革创新试验,形成了一批新的探索实践。为进一步总结凝练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改革探索经验,讲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福建故事,省发改委组织各地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围绕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梳理实践创新成果,引导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典型经验做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复制推广,凝心聚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漳州市东山县以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
谋蓝色经济发展新路
漳州市东山县是全国第六、全省第二大海岛县,岸线长达181.47公里,马銮湾、金銮湾等十多个月牙形海湾湾湾相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海洋产业,生态本底条件极具优势。
基本情况
近年来,东山县持续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办理海域集体使用权证,推进水产养殖规模化、临海食宿特色化、渔旅休闲业态化,构筑“住在海边、玩在海上、食有海鲜”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探索以海洋经济为主导,多种业态齐头并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经验做法
(一)盯布局制方案,做好规划“谋”文章。
出台《加快建设“海上东山”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形成全岛养殖“一张图”规划、海域“一个口”管理、“五海”一揽子整治,布局建设“四大近海生态养殖片区”“四大深水养殖基地”特色布局。
(二)盯试点抓整治,做好海域“蓝”文章。
以前楼镇为试点,以浮球减“白”换“蓝”、渔排减“木”换“塑”、深水区域由“浅”走“深”的组合方式,对养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海上蓝色田园”。创新海域管理机制,将海域滩涂养殖证办理权限下放至乡镇,引导各镇成立镇属企业,依法获得海域使用权,再通过公开方式发包给群众,做到“日常管理一只手、资产管理一个口”。同时镇属管海企业资产统一划转城投集团并表,既把全县海域管在手中,又看住这一“聚宝盆”、扩大国有资产总量。
(三)盯产业强支撑,做好经济“融”文章。
提升水产养殖规模化,发展龙须菜、海蛎、鲍鱼、石斑鱼等,形成万亩现代化“蓝色牧场”。推动临海食宿特色化,发展集垂钓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海上餐厅、临海民宿。引导渔旅休闲业态化,引进蝶海之旅等旅游体验项目,努力让资源成为项目,让生产化为体验。
主要成效
(一)海域综合整治提升显著,渔港综合效应初具成效。全县渔港项目清理海域超3000亩,确保渔港及施工水域规范管、有秩序;累计推进四期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涵盖面积约34000亩,形成纵横有序的海上生态养殖田园;规划宫前湾、乌礁湾等四个深水湾区各万亩养殖基地,洽谈推进海天阅等投资超5亿元以上的深水海洋牧场项目2个,推动深水区域的渔排转型升级,建设安全性、生态型、离岸式的深水抗风浪网箱102口。
(二)海域资源利用增值增效,集体经济收入有效增收。依法依规为村镇办理村集体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海域使用面积达885.7051公顷,同时积极推行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共出让养殖用海面积1355.02公顷,溢价超370万元,较为稳妥的转变了村民“门前海”“祖宗海”到海域资源国家所有的观念,保障了渔民群众养殖生产用海,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下西坑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之前的3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元、2021年的132万元、2022年的152万元,顶上村从“零收入”村增加到2020年36万元、2021年50万元、2022年的65万元。
借鉴价值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作为“生命线”和“发展轴”,立足于自有的海洋资源挖掘天然优势,以前楼镇为全县海域升级改造试点镇,发展壮大海洋蓝色经济,逐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政企银”三方联动化解资金难题,提供资金保障;创新海域管理机制,做到全县统筹、乡镇统管,守“五海”资源的基础上,持续释放生态红利,逐渐发展形成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良好态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