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十四五”专项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文洋出席并作新闻主发布,介绍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工信厅产业协调处处长杨鹏飞、省发改委高技术处二级调研员张军、福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津、厦门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晓燕、泉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小宝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对相关情况作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文洋: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导全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接下来,我就《规划》的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等情况向各位媒体朋友作简要介绍。
一、《规划》编制背景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
“十三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600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倍增”目标,2020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15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高成长性企业超过4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400家,是2015年的3倍多;集成电路产业基本形成以厦门、泉州为辐射高地的“一带双核多园”格局,石墨烯产业形成“两核三区”集聚格局,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十四五”时期是福建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其引领和支撑作用,对推进福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划》编制过程
省发改委、省工信厅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编制“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工作部署,组织精干力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一是注重规划落地见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国家和我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做好衔接,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得到深入贯彻落实。二是聚焦突出重点领域,围绕打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充分结合我省特色和优势,锻长板、补短板,确定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和未来产业,并邀请综合和细分领域专家对《规划》分章节进行讨论研究。三是集思广益编制规划,坚持开门编制《规划》,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目标定位、产业范围和政策措施的建议,陆续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座谈会等,多次征求省市两级部门意见建议,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文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发展基础。一是从规模总量、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等方面总结“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效。二是分析“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等方面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研判。
第二部分是总体要求。提出“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是指导思想方面,提出“十四五”期间要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为着力点,以加快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培育为重点,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核心任务,以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大攻关为主导路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二是基本原则,包括战略引领、超前布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典型示范等四个方面。三是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等三个维度提出了12项具体目标,到202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7%,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3%,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别达到750个、140个、260个和20个。
第三部分是重点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七大重点领域,前瞻布局量子信息、6G、区块链、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科技等未来产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全面阐述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第四部分是重点工程。针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创新性地提出实施“个十百千万”重点工程,作为“十四五”期间推动产业提升的重要抓手。“个”即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平台。重点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厦门科学城、产业创新带和创新协作圈、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十”即推动十个以上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推动4个国家级集群和一批省级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25年,形成10个以上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个以上五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百”即打造百个以上细分领域龙头引领企业。加快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强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推动百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千”即培育千家“专精特新”企业。全力培育单项冠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力争到2025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万”即实施万亿产业投资促进工程。重点推动500个以上、总投资1万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第五部分是保障措施。主要从加强组织保障、加大资金保障、强化人才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构建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四、《规划》特色亮点
《规划》结合我省实际,集中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创新资源,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
一是积极应对我省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不足,补齐发展短板。《规划》注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以产业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面强化全省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以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和厦门科学城建设为核心,加快福州、厦门优势资源外溢和国内外创新资源导入,形成我省产业创新带和创新协作圈;锚定前瞻性原始创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目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分别设置专栏,立足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聚焦创新平台和重点集群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加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布局。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提出重点发展5G、卫星应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下一代信息网络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新兴软件等信息技术服务,并在未来产业中谋划布局量子信息、6G、类脑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前沿。围绕加快建设“海上福建”,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装备、海洋环保等海洋高新产业,并在未来产业中布局一批深海科技研究方向,优化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推动科技兴海。围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争取突破能源高效与梯级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充分发挥我省特色优势。围绕“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布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对接,发挥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闽台(南靖)精密机械产业园、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等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两岸技术、项目、人才深入交流合作。发挥民营经济活跃的优势,提出细分领域龙头引领工程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等主要任务,弘扬闽商精神,搭建技术成果展示、创新创业大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新时代闽商队伍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各位媒体朋友们,“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创造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希望通过大家的宣传报道,让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谢谢大家!
主持人:《规划》中“个十百千万”重点工程提出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科学城,打造“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下面有请福州市发改委介绍“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计划和举措。
林津: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介绍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和举措情况:
一、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意义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东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东南智造中心,引领福州大都市圈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福州市委、市政府谋划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
二、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规划布局
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总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区域涵盖大学城、高新区、上街镇,空间布局为“一廊、三核、五区”,主要是在大学城、海西园、旗山湖、高岐湖等地布局一批高水平科学装置、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建设若干高水平科研院所,提升院校、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培育若干高端科技产业集群。按照“1年打基础、3年科创要素集聚初显、5年发展内核初步成型”的工作要求:
在引进高水平科学装置上,争取加入国家大科学装置网络节点,谋划筹建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智能等重点领域高水平科学装置,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科学中心,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在建设高水平科研院所上,引进中科院、国内知名大学共建高水平科研院所;引导社会资本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打造一所“高精尖”新型研究型高校;推动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等8所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光电信息、柔性电子、平板显示等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在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上,柔性引进院士、行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吸收台湾优秀人才,留住高校毕业生。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创新、离岗创业,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拓宽青年人才计划、博士后计划资助面,探索向科学城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在建立高效率转化体系上,完善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制度,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成立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委托研发平台、成果孵化中心、中试转化基地,成果转化基金,支持“高新贷”“科技贷”服务科学研究和企业创新。
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编制光电、氢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型功能材料、信息技术服务、节能技术与装备、海洋工程装备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力争2025年科学城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一是打造光电产业集群,成立光电行业协会,加强闽台光电行业交流协作,重点发展光通信、激光、光电显示、医疗光电,打造中国光电版图重要一极;二是打造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我市信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大数据、5G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三是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中科院海西院、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部分生物医药企业,重点发展康养医药、医疗器械、基因检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技术领域。
在发挥科学城科创引领上,学习国内先进地区科技创新、“硅巷”经济、产城融合发展经验,建设福州科创走廊。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的目标,发挥老城区原有产业基础,挖掘城区闲置空间、低效用地,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打造产业特色明显,创新创业服务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的科创走廊片区,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聚集地,实现科学城与老城区联动发展。
三、政策措施
一是全市统筹,明确各片区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对符合发展定位的科研和产业项目优先落户相应功能区;二是谋划成立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管委会,成立“科创走廊”工作议事协调机构;三是对科技型企业和研发中心实行差异化地价,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四是对科技型企业和研发中心土地出让采用先租赁后出让、弹性年期出让、作价出资(入股);五是对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孵化机构、高新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经费支持;六是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来榕留榕就业创业七条措施》,对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在榕就业创业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提供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等。
主持人:近年来,我省厦门市聚焦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成绩亮眼,涌现出一批优秀团队和领军企业,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下面有请厦门市发改委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角度来解读《规划》。
李晓燕:早在2003年厦门就将生物医药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心培育。“十三五”以来,厦门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2019年,厦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0年,海沧生物医药港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中排名第12位;2021年海沧区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经过长期培育和不断投入,厦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在集群建设、企业培育、平台打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超18%。
一是集群集聚效应显著。构建“创新研发-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一十百千”发展格局:即“一万平孵化器、十万平中试基地、一百万平产业园、一千万平生物医药港”。目前,海沧生物医药港体外诊断产业初显世界级产业基地的雏形,骨外科植入器材、手术器械等领域国内领先,创新药、改良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化危机为先机,以简易程序组织实施32项科技应急攻关项目,取得国内注册证3项、欧盟CE等国际认证90多项,15家企业进入商务部出口白名单,带动以新冠病毒检测为代表的体外检测产业强势增长,涌现了宝太生物、安邦生物、波生生物等一批代表性企业。今年厦门口岸出口的新冠病毒快速诊断产品约占全国1/3。
二是龙头引领作用强劲。重视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企业保驾护航。目前,已拥有金达威、大博医疗、艾德生物等生物医药上市企业10家,特宝生物成为福建首个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4家;涌现出一批国际国内“首家”“首个”创新产品:包括全球首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国内首支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干扰素等。支持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与养生堂合作二十年,培育万泰沧海、优迈科、万泰凯瑞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创新平台支撑有力。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力。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1个、国家级中试及产业化基地9个,包括: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依托骨干企业建设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与中科院、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新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在厦设立健康工程与创新研究院、钟南山院士团队设立呼吸健康研究院等。
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造等领域。下一步,厦门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落实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示范集群。
一是要壮大企业群体。围绕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功能性食品、数字健康器材设备等重点领域,实施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促进产业链延伸拓展。支持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组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联盟,实施一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问题。
二是要打造创新平台。依托厦门大学,加快建设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创新实验室,争创应急防控技术与产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生物医药领域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谋划国际生物经济研究院,紧密对接高水平高校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吸引来厦设立分支机构。
三是要优化产业生态。拓展产业空间载体,扩大海沧生物医药港范围,在同翔高新城、马銮湾、五缘湾等地在规划建设若干特色园区载体。完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省药品审评与监测评价中心、省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在厦设立分中心或子平台。
答记者问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构建方面有哪些规划和布局?谢谢!
张军:感谢记者的关注和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我省创新体系构建情况,“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到“十三五”末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累计达25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40家、企业技术中心648家,省级产业协同创新院21家。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宁德时代牵头组建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省20年来获批的第2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4家省创新实验室启动建设。
未来五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要进一步突出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我们主要从空间布局、载体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回答一下记者的问题。
在空间布局上,要突出福州、厦门双核带动。刚才福州市发改委领导介绍了中国东南科学城的情况,厦门科学城将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新物种企业培育基地、未来产业园区,集聚高端人才、科技金融服务链条等创新要素,塑造绿色低碳的未来智慧城市。
在布局建设高水平平台载体方面,我们以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为抓手,积极衔接国家级的创新平台管理体系,对标完善省级创新平台评价体系,近期我们印发了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这个平台体系将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进一步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特别是填补产业链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领域,设立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同时储备、培育一批国家级平台预备队,打造创新资源更加集聚、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链上下游更加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
三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结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抓创新不问出身”“谁能干就让谁干”的原则,组织具有领先技术、拥有独门绝技的创新平台开展“揭榜挂帅”“军令状”等重大项目攻关,开展“从0到1”辐射“10到N”的技术突破,着力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四是加强服务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对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配套要素保障力度,搭建创新创业大赛、成果推介、融资对接等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载体,实现产学研精准对接转化。下大力气高标准建设福建省创新研究院,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联通产业界、科学界、金融界,打通创新成果产业化“堵点”,服务企业创新“盲点”。谢谢!
海峡都市报记者: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优质企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产业带动作用大,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请问“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杨鹏飞:谢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优质企业培育工作。陆续出台《福建省培优扶强工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福建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管理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度培养,加快培育发展以“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为代表的制造业优质企业。截止2020年,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47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企业2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7家(居全国第六位)、省级22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6家。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信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精神,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突出强龙头、强配套、强融合,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提高优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优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形成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
一是实施细分领域龙头引领工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三个一批”行动,着力做优做强一批现有龙头企业,加快壮大一批龙头培育企业,策划引进一批新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百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推动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力和细分领域主导力。支持龙头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开展兼并重组,整合品牌资源和创新资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若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国际化拓展,支持建设面向全球的资源、市场、人才配置的生产服务系统,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二是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构建“专精特新”梯次培育体系,推进企业从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单项冠军企业的梯次升级。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制造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鼓励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引导中小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在设备、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精益求精,着力培育在细分行业、产品、市场、技术工艺上居全国前列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
三是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龙头企业铸链、补链、强链工程,做强长板优势、补齐短板弱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鼓励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开放资源,开展供应链配套对接,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发展生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载体,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联合中小企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东南网记者: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异质结电池、储能技术等新能源产业,泉州的先进光伏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为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我的问题是“十四五”期间围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如何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谢谢!
陈小宝:新能源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布局的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出台,为全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提供有力遵循。
一、泉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情况
泉州作为福建省创建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光照、风力资源丰富。“十三五”以来,泉州坚持制造立市、创新发展,制定18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实施传统强链、重化补链、高新建链,引导产业集群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形成9大实体经济千亿产业集群,涌现出九牧厨卫、恒安纸业、百宏聚纤、柒牌等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实现传统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变。同时,积极利用新能源资源和开发条件,坚持政策引领、技术推进、项目带动,出台《泉州市光电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等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领域开发与产业发展,2020年实现新能源产业产值200亿元。
泉州新能源产业呈现几个特点:一是新能源应用规模逐步扩大。积极推广太阳能分布式和规模化应用,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泉州市新能源总装机109.4万千瓦,占全部装机的11.2%,“十三五”期间累计提升8.7个百分点。二是新能源技术和装备革新加快。异质结电池的关键设备、金属电极等方面已完成装备开发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HDT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电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4.5%,锰酸锂电池循环寿命达到4000次,钴酸锂电池循环寿命达到6000次,形成较为完备的新能源设备和装备研发、生产体系。三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晋江新建100MWh级储能电站试点示范项目在全国率先获颁电力业务许可证,列入国家能源局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持续推进,用户侧分布式光伏发电、用户侧电储能及市场化交易等方式逐步发展和推广,未来预计有190万千瓦规模的发展空间。拥有泉港、泉惠石化产业园区较丰富的副产氢资源,发展氢能源产业具备优势基础。天然气消费基数大,城镇燃气消费量超过全省总量的50%。
二、泉州市新能源“十四五”产业发展方向
“十四五”时期,泉州市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创建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契机,围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氢能等二次能源,以及高端储能产业,布局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项目,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一是发展多元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光伏产业,规划异质结电池创新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异质结生产线装备制造和电池组件制造基地,打造光伏装备智造集群。培育提升储能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储能制造材料,研发新能源配套的储能电池特色产品,开展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利用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园区石油化工企业副产氢产能优势,布局建设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全产业链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优化提升沼气利用,探索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材料产业。
二是加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开展异质结等先进电池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量子点、钙钛矿等前沿技术和核心工艺升级,研发推动高效电池转换效率突破30%,加快形成异质结电池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供给能力和成套设备的整体输出能力。
三是加强政策支持保障。研究鼓励高效太阳能电池分布式发电项目并网、收购、就近交易等政策,支持建设一批异质结电池分布式发电站。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谋划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关联企业、创投基金、风投基金等社会资本参股。加大异质结电池技术项目招商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太阳能电池制造、电池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材料制造、光伏发电应用等产业链项目。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泉州市打造形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产业呈体系化、规模化发展,实现部分领域达到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成果、装备的输出高地。
福建新闻广播记者:集群建设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请问目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情况和发展计划?
张文洋:谢谢记者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集群化的发展是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路径,刚才陈小宝主任回答了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数据,去年2020年泉州新能源产值是200亿元,2025年要达到500亿,从200亿到500亿是2.5倍的增长,这个过程中集群化发展的经验和路径告诉我们,单一的企业或者几个企业的发展是很难全面支撑的。这种情况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里,由龙头企业来带动,相关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在特定地理空间内有效集聚、分工合作、协调创新,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产业组织形态,对于促进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是有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以来,国家启动实施了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根据国家部署,我省培育储备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布局谋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包括福州市新型功能材料、莆田市新型功能材料、厦门市新型功能材料、厦门市生物医药等四个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全国共66个)。福建作为创新资源相对来说优势不是那么明显的省份,占66个里头的4个,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发展这些集群的过程中,我们也培育形成了一些龙头企业,有一些成为全国甚至全球行业内的老大,比如说像恒申集团、锦江科技、永荣科技、厦门钨业、特宝生物、艾德生物等,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梳理推荐了一批集群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合作项目推荐目录》;福州、厦门、厦门市海沧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作成效明显地区,连续列入2019-2021年国务院督查正向激励表扬名单。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继续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融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依托优势产业和领军企业,带动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目前,我省已参照国家启动了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初步遴选梳理了17个发展基础较好或潜力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领域,这些产业集群较好地展现出我省新兴产业的发展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如泉州市和厦门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依托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与材料以及上下游配套应用产业的全产业链;福州市光电产业集群依托福光股份、浩蓝光电、腾景科技等龙头企业,发挥在非线性光学晶体产品和激光晶体等领域技术优势,打造光电子器件、光通信和光显示产业链,争取每年培育孵化一家上市企业;宁德市高端储能产业集群重点围绕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等龙头企业,着力填平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打造“世界一流锂电新能源产业创新先导区”。
今后,我省还将优先支持这批省级集群升级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在创新平台、双创示范基地、专项资金申报等相关工作中也将给予这些集群倾斜支持,并将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对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专场对接,对产业集群中的龙头项目、重点强链补链项目给予低息、长期信贷支持。
我的回答就这些,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