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福建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明确提出“一个篇章”总目标、“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四项重点任务,国家出台支持福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给予福建极大鼓舞和支持。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抗疫情、稳经济、谋发展,扎实抓好“五促一保一防一控”等重点工作,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初步统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8810亿元,增长8.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9%、7.5%、8.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1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出口增长27.7%;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7%;城镇登记失业率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
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抗疫成果得到巩固
迅速打赢疫情歼灭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福建工作组有力指导下,坚持快严实细、科学精准,统筹调配全省防治资源,快速提升全员核酸检测能力,精准高效开展流调溯源,科学精准划定风险等级,迅速阻断疫情社区传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扑灭莆田、厦门等地疫情,有效推进企业复工、店铺复市、学校复学,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有力有效。坚持人物同防,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落实“四早”措施,严格落实入境人员、高中风险地区来(返)闽人员排查管控和健康管理工作,扎实做好进口货物全流程管控。持续优化福建健康码赋码转码规则,强化重要场所扫码亮码,强化疫情防控信息化支撑。实施福建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推进82个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项目、2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动工建设。
稳妥推进疫苗接种。分阶段、分年龄,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完成国家下达的18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任务。启动重点人群第三针加强免疫和3—11岁儿童新冠疫苗接种。截至2022年1月19日,全省累计接种8572万人次,无严重异常反应病例报告。
(二)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外溢效应不断释放,与省内高新区共建协同创新平台34项。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高效太阳电池装备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20家。首批4家省创新实验室加快建设,新启动建设生物制品和柔性电子等2家省创新实验室。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485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1458家,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七位,较上年跃升两位。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2319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组织实施27项科技重大专项,研发出全国首台冷链产品紫外光催化消杀机,全球首个新冠肺炎鼻喷疫苗正在海外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白羽肉鸡育种等重要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实施培优扶强龙头企业和千家企业增产增效行动,制定电子信息等8个行业行动计划。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2个实现正增长、两位数以上增长11个,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6.4%。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达21个,规模超百亿元企业达50家以上,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到21.5%,厦门市海沧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电动福建”加快建设,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标准车10.66万辆、增长100.8%;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制造业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龙岩龙马高端环卫装备和车辆智造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中航锂电二期等一批项目动工建设,中沙古雷乙烯项目签约。“增芯强屏”工程持续深化推进,厦门联芯建成福建首条12英寸晶圆全自动化生产线,28nm制程芯片规模化量产;渠梁集成电路封测二期项目开工建设。福州京东方8.5代面板、华佳彩高科技面板等项目全面达产。
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加快发展。扎实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预计增长15%以上。实施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数字丝路等重大专项,积极培育平台经济、电子竞技、超高清视频等产业,建成5G基站5万个,福州智慧城市等5G应用项目获批国家试点示范,“海丝二号”卫星成功发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暨首届中国(福州)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成功举办,签约523个数字经济项目、总投资3188亿元。深入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5G+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全省超5万家企业实现上云。出台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组建省大数据公司,加快数据资源化。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明确11项重点任务,328项海洋经济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其中142个在建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速构建,获批全国首个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57.6%,碳市场累计成交额8.6亿元,林业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活跃度居全国前列,培育认定绿色制造项目140个。“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旅游品牌持续打响,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全年接待国内游客达4.07亿人次、增长15.6%。
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3.1%,福州列入“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物泊科技、好运连连进入全国首批5A级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名单。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5.4%。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1%、13.4%,不良贷款率1.04%。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4%,比全省贷款平均增速高10.6个百分点。“金服云”平台功能持续提升,解决融资需求1.9万笔、金额超600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4%,新模式新业态持续发展,支持各地直播基地项目建设和重大直播活动开展。
粮食供给能力得到新提升。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监管,确保口粮质量安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52.6万亩、总产量506.4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推进农田标准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51万亩。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推进引粮入闽、粮食应急加工能力提升、仓储设施维修改造等项目建设。
特色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创建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2万亿元,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强县9个、超十亿元强镇79个、超亿元村146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累计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5459个。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省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51家、其中国家级77家,建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1022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300亿元,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3875家。
(三)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内需规模继续扩大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有效落实促进消费增长等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全闽乐购”线上线下系列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73亿元,增长9.4%。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限额以上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28.7%,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95.6%。福茶网平台上线运营,“闽菜馆”“万福”商旅系列产品推出。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新基建、城镇老旧小区、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投资,工业投资增长11.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3.1%、改建和技改投资增长22.7%。科教领域投资增长18.7%,其中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2.9%,教育投资增长10.3%。争取1457亿元政府新增专项债限额和103.3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1173个补短板项目加快实施。开展“冬季攻坚”项目调度活动,督促项目挖掘投资潜力。
重点项目持续推进。1620个年度省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633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631亿元。200个省重中之重项目合计完成年度投资2887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284亿元。组织省级四批次共911个、总投资超7492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省妇产医院、省疾控中心迁建等一批项目建成,“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投产,罗屿40万吨铁矿石泊位建成投用,闽江水口坝下航运枢纽工程建成通航,厦门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兴泉铁路省界段、建宁至冠豸山铁路等建成通车。福州机场二期、闽粤电网联网工程、宁德时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福鼎基地)、福清万华化学MDI等一批重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厦门新机场、哈纳斯莆田LNG接收站获国家批复,武夷山机场迁建工程、龙岩新机场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多层面推动招商项目落地。千方百计大招商、招大商,主动积极对接,着力引进落地更多固链、补链、强链的优质龙头项目。成功举办央企项目合作座谈会等8场重大招商活动,集中签约项目428个、总投资超1.2万亿元。建立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招商签约项目协调推进及通报机制。
(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稳步提升
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推动落实211项改革举措。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09万户,增长52%。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一般登记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福州、厦门等地市实现部分不动产登记事项24小时内办结;各类办电业务平均用时减少58%,供电可靠率提高至99.94%,居全国前列。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厦门市18个指标全部被列为全国标杆指标,福州市、泉州市分别有6个、1个指标被列为全国标杆指标。
“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比例达到80.4%,同比提升35.9个百分点;群众办事平均时限缩短至2.82天,减少2.31天;“一趟不用跑”比例达到90.3%,提升21.7个百分点。12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全省开通“异地代收代办”服务。推进“就近办、自助办”改革,构建“15分钟便民利企服务圈”,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模式。推进“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累计推出4000多件集成套餐服务事项,初步实现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在全省范围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上线运行全省统一的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全省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实现“一网通管”。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出台福建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方案、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省本级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稳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全国中期考核评估中我省位列第6名。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大会,表彰一批全省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完善优化有序用电方案,落实煤电纾困政策,实现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保障有效安全稳定。电价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燃煤发电企业、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取消燃煤发电政府定价和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信易贷”累计发放1711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完成生态省建设20周年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5周年评估,试验区39项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南平市成为全国自然资源领域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地级市,海上养殖综合治理宁德模式等一批经验在全国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入选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全优、领先全国。武夷山国家公园入选首批国家公园名单。九市一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1微克每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9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4个百分点,设区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县级及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8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推进,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
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18450亿元、增长30.9%,高于全国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817亿元、增长27.7%,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速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举办首届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市场采购在全省扩容推广。新增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3家,总数居全国第5位。推动我省企业设立海外仓超150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持续推进多元化招商,实际使用外资369.1亿元、增长6.1%。高质量办好第21届投洽会,福建省签约外资合同项目222个、总投资194.5亿美元。积极稳妥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备案对外投资项目262个、中方投资额20.2亿美元。
海丝核心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等建设加快推进。“丝路海运”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联盟成员突破220家。签署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海丝中央法务区落地厦门。成功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出台我省全面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十大行动计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合计6446亿元、增长31.8%。福建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深化方案明确试点的322项任务中,已实施307项,完成率达到95%。新推出25项全国首创举措。海产品交易、航空维修等平台规模全国领先,离岸贸易、二手车出口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福州新区不断强化对外开放合作,福州国际机场通航点82个,其中国际航点15个。平潭开放开发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基础进一步巩固,海峡两岸(平潭)交流中心投入运营,平潭综合实验区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获得延期。
闽台融合发展持续深化。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公布第一批225项落实同等待遇清单,累计入闽台胞超过1400万人次、实习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近4万人。深化闽台优势产业融合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石油化工等领域深度对接。出台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8条措施,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持续推进。闽台贸易额首次突破1千亿元。“小四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海峡论坛、第九届海峡青年节。
闽港澳侨交流合作实现新提升。与香港中华总商会、澳门数字科技联盟等重点商协会,开展线上线下经贸对接交流,在澳门发债4.5亿美元。发挥侨商侨智侨力作用,首届中国侨商投资大会成功举办。
(五)更大力度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新时代山海协作持续推进。制定出台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进一步加快两个协同区发展建设的意见,持续深化公共资源共享、产业配套协作、生态保护协同、社会治理联动等领域联动,实施313个区域协作项目。持续落实省领导挂钩联系、省直单位挂钩帮扶、经济较发达县对口协作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制度,推动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编制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福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和支持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龙岩、三明12个县(市、区)被列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范围。开展以工代赈支持老区苏区基础设施建设,延续长(汀)连(城)武(平)欠发达集中连片地区扶持政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十大行动114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百镇千村”试点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累计打造形成310条乡村振兴示范线。推进3957个村庄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面建成,452个村庄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11.1万个产业帮扶项目,指导帮助15.2万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编制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9.7%,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建设持续推进。开展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启动建设十大样板工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在全国率先制定老旧小区改造负面清单。新改扩建城市道路810公里、农村公路2326公里,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提高到55.6%。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全省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4.9%。规范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制定全省特色小镇清单。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9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民生相关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5.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59元、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比值2.20,比上年缩小0.06。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调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全省208万退休人员,补充养老保险健康发展,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安全增值,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及受益职工人数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80元,医保药品目录范围扩大。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月平均补差547元、450元,特困人员月平均供养标准提高至1824元,临时救助平均救助水平1503元,分别比2020年底提高5.2%、2.7%、1.9%和59.7%。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开工7.2万套,基本建成4万套;新增供应市场租赁住房2万套,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1.9万套。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实施“技能福建”行动,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有力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预期目标以内,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3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
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开工建设学前教育项目21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超过55%、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3%。义务教育大班额降到0.32%,乡村小规模学校100%达省定标准。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压降作业总量,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提供课后服务全覆盖。实施加快推进福州地区大学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省级“双高计划”,培育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3家,泉州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3023人、增长5.5%。
医疗健康服务不断完善。实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等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推进新一轮医疗“创双高”建设,推进福建医大附属第二医院等首批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三明市被国家认定为全国首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推广基地,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阶段性评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位居全国前列。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进县级综合医院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龙岩市长汀县被确定为全国8个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之一。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67人、增长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41张、增长4%。
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编制省级、市级“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实施养老服务提升工程,建设85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163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福州获批全国第一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质量提升项目试点。成功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2名。全民健身持续推进,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全民健身活动2400多场。竞技体育稳步提升,17名运动员入选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4金、2银、1铜,创造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夺牌率三个历史性突破。
总的看,全省经济运行延续平稳增长态势,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外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物价、粮食产量等指标运行情况符合或好于年度预期目标,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年度任务进展顺利,但固定资产投资、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科技创新短板明显,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二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部分服务业经营困难。受疫情、要素成本上升等影响,规上小微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比规上工业低3.2个百分点,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受较大冲击。三是好项目接续不足影响投资增长。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制约日益凸显,部分重大项目推进缓慢,项目支撑不足,缺乏有影响力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尤其是制造业龙头项目,保持投资增长难度加大。四是外经贸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全球疫情持续反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产业链重塑加速,给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带来增长压力。同时,与全国其他地区比,我省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抓好“五促一保一防一控”工作,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预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出口增长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7%。主要考虑: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总体发展环境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主要预期目标与过去两年我省平均经济增速相衔接,同“十四五”规划目标相对应,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需要相适应,符合实际、通过努力能够实现,有利于引导预期,调动各方积极性。要奋战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实施好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全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形成,先进制造业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加快,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实现一产稳、二产进、三产优,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8%以上。
三是持续增加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持续稳固,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预期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74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58张;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到3090人;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扎实推进安全稳定各项工作。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1250万亩以上、产量507万吨。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7.1%。
重点要组织实施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主体,积聚力量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厦门科学城、泉州时空科创基地。以市场化机制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继续推进省创新实验室建设,重点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能源国家实验室和海洋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全力推动我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省创新研究院“转化、引才、创投”三位一体新型创新主体建设。推进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和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高质量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办好第二十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实施科技人才培育行动,培养引进一批“高精尖”短缺人才和工匠型人才,选认2000名以上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产业转型。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9件、增长10%。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9000家。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建立健全产业重点攻关技术目录制度,建立健全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组织实施10项以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培育认定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提升产业集聚引导能力,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万亿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智能化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重点产业链梳理,一体化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攻关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聚焦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煤电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500项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加快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古雷恒海聚酯纤维、厦门太古新机场维修基地搬迁等项目尽快开工,推进南安三安半导体研发与产业化、厦门士兰12英寸特色工艺半导体芯片制造生产线等续建在建项目加快投产。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两业深度融合的示范企业、示范载体、优势产业链条和新型产业集群。实施金融业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大力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打造以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多式联运体系,争取更多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布局我省,促进我省物流体系与国家枢纽互联互通。以国家支持我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为契机,支持社会和企业参与现代物流、食品冷链、批发零售、家政服务等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修订一批符合我省实际的地方标准。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工程,办好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暨第二届中国(福州)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高质量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6万亿元。推动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泉州先进计算中心、厦门软件园三期(西片区)、莆田大唐5G产业东南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5G、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应用。建设福州、厦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着力突破一批数字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平台,培育壮大平台经济。培育发展电竞产业,推动全国电子竞技大赛落地举办。推进沉浸式视频实验室建设和应用场景推广,发展带货直播等网络视听和超高清视频产业。进一步提升重点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水平,打造若干个具有国内外竞争力、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数字乡村行动,扶持建设一批数字乡村示范工程。实施优质数字企业培育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创新龙头企业和数字科技型企业。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开发力度。探索设立东南大数据交易中心,实施一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强海洋信息通信、地下水封洞库储油、深海装备养殖、海上风电、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重点领域建设。持续推进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福州国际深水大港、湄洲湾南北岸重点港区等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群。加快推进深海装备养殖试点、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等一批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一批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2万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绿色经济。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引导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培育新能源产业链。加快建设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探索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加强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深化绿色金融创新,持续推进三明、南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园区循环化重点项目改造,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快发展文旅经济。落实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力争国内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推进滨海旅游风景道、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等建设,打造以福州、厦门、武夷山为核心的三大文旅经济集聚区。创建国家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培育温泉度假、森林康养、研学旅游、非遗体验等新业态,打造“福文化”文旅产品。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红军长征起点”等红色文化品牌。实施消费潜力激发工程,推进福州、厦门、三明、泉州、龙岩等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文化艺术点亮工程,推动非遗技艺活化传承,培育旅游演艺和音乐产业。
(二)大力挖掘内需潜力
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深化“全闽乐购”促消费系列行动,开展“八闽美食嘉年华”线上线下行,深化创建“闽菜馆”。拓展消费新场景,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壮大新型消费和“网红经济”,强化数字赋能、模式创新,打造福茶网百姓茶。鼓励企业利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培育更多网络品牌。引导生鲜电商、门店到家、智慧商店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推动福州、厦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突出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资。聚焦新基建、新能源、城市改造、水利、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投资力度,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数字生态、智慧海洋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风能、氢能、储能电站、汽车充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加强城市更新改造力度,推进老旧小区改造18.8万户,新建和改造一批城市燃气管道,开展新一轮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福道建设提升。推进水利“一河一网一平台”建设。补齐民生短板,加快推进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加快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等一批重点教育项目建设。
强化重点项目支撑。聚焦“十四五”规划和各重点专项规划,加快谋划签约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对国家支持我省建设的重大项目要加快落地、开工和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好省重点项目建设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初步安排省重点项目1620个、年度投资6165亿元。组织全省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推动项目早开工多开工。督促进度滞后的重大项目加大投入、加快施工进度。推进福厦高铁、龙龙铁路龙岩至武平段、厦门新机场、福州和厦门在建城市轨道、罗屿作业区8号泊位、福清核电、霞浦核电、漳州核电、永泰抽蓄、厦门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漳汕高铁、国道228线滨海风景道、惠安中化泉州基地产业升级、北电南送特高压、中石油福建LNG接收站、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温福高铁、昌福厦高铁、福莆宁城际铁路F2、F3线、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坚持节约优先,向上争取扩总量,向内挖潜提效率,为重大产业项目发展、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有力的保障。发挥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机制作用,统筹用好各类要素指标,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前提下,强化全省区域内统筹,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加强用地保障。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考虑,探索科学合理的指标分配和考核机制,保障产业发展合理用能。做好项目储备,用好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加快已获资金项目实施,加快资金支付进度,发挥对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强化银企融资对接,创新金融产品,畅通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题。
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完善招商签约项目协调推进及通报机制,落实“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要求,全力推动重大招商活动已签约合作项目尽快转段、落地、建成投产。筹办好央企合作座谈会、海创会等,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争取再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三)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聚焦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福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确保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11项任务全部按时保质完成。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出台实施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执破直通”“府院联动”机制,优化破产案件办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福建。完善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机制,推动全省各地营商环境共同提升。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探索建立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反馈渠道。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持续精简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探索开展“一业一证”改革。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深度融合。建好政务信息“一张网”和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政务数据互联共享。持续打造我省“马上就办”政务服务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基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深化“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持续推进“就近办、自助办”改革,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推进泛珠三角区域“跨省通办”合作。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和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与审查流程。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落实抽水蓄能、核电等上网电价定价机制改革。推进服务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性收费政策。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引导民营经济把产业链核心环节留在福建,培育更多根植型的企业集团。落实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办好民营企业产业对接会,全年对接引进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投资5000亿元以上。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领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民间资本采用PPP模式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支持民营企业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健全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加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强化减税降费等惠企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提升“金服云”平台服务效能。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企业发行债券,落实财政贴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运行,发挥基金带动作用和放大效应。加快宁德、龙岩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四)促进外经贸量稳质升
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全面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对接RCEP行动计划和“丝路伙伴计划”,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加快建设中印尼等“两国双园”。拓展中欧(厦门)班列、“丝路海运”、“丝路电商”,建成“丝路海运”信息化平台,高水平筹办第四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推进“一带一路”对外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类主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研发中心。推动厦门深化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
深化自贸试验区等改革创新。加快自贸试验区扩区提质,开展首创性和差别化探索,加强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加大创新举措推广应用。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促进福州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一体化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深化平潭开放开发,争取国家支持平潭开展新一轮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加强台创园、小贸市场、文创村等创业就业基地建设。
巩固外贸向好势头。深化外贸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用好各类自贸协定规则,稳定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有针对性完善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的政策,推动企业完善全球网络布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海外仓。继续办好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探索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网购保税+线下自提”业务。创新提升市场采购方式,推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融合发展。发挥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重要进出口平台作用。
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出台新一轮稳外资政策,保障内外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优化外资促进服务,更好发挥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作用,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办好第22届投洽会,持续深化“云招商”。对接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和台湾百大企业,强化项目策划和精准招商,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推进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落实落深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闽台集成电路、石油化工、精密机械等重大合作项目,引导闽台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在若干领域先行开展两岸标准共通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在闽台企上市融资,提升涉台经济园区对台产业集聚功能。持续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两岸重要交流活动。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扩大向金门供水示范外溢效应,深入推进与金门、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
提升闽港澳侨合作交流水平。深化闽港、闽澳在招商、金融、旅游、文化、会展等领域合作,积极推动闽港澳企业携手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实施侨资侨智侨力引进工程,建设华人华侨回国创业基地,用好世界闽商大会等平台,吸引海外华商回乡投资兴业,鼓励海外侨胞到福建创业就业。
(五)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以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圈建设为引擎,带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实施强省会战略,推动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弘扬特区精神,支持厦门建设高质量引领示范区。深化山海协作内涵,健全完善都市圈和协同发展建设推进机制,加快策划生成一批区域产业链项目,提升区域产业链群竞争力和协同创新水平,建设一批山海共建共享的创新创业创造平台和数字经济合作平台,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培育区域产业集群。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以上。增强山区县城承载能力,做大城关。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城市道路功能和路网结构。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改造滨海风景道、福道、生态廊道、郊野公园,推动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的新型城市。
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20个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5%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90万亩,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3%。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打造100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加快推进重大引调水、大中型水库、防洪工程、渔港等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推动龙岩、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红色文化传承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示范,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福建样板。发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平台作用,争取我省老区苏区更多事项获得支持。继续推动经济较发达县帮扶38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引导更多资源向老区苏区聚集。
(六)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
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省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制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低碳零碳负碳科技攻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深化“电动福建”建设,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着力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细化“两高”项目分类标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能耗双控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继续做好第二轮省级例行督察。深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泉港、泉惠以及古雷石化基地等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分期分批打造一批美丽示范河湖。强化重点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治理和尾水排放控制,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开展福州、厦门、泉州等地重点管控建设用地先行调查试点。推进莆田、福州等地级市“无废城市”建设。不断提升绿盈乡村占比。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制,推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加快城市医疗废物处置扩容升级工程建设。
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机制。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分区分类开展自然生态修复。健全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林地规模经营、林业金融创新、林业碳汇培育与交易等。统筹推进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深入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地区建设,加快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健全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推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实施居民增收行动,合理调节工资收入分配差距,推动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科学合理调整我省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努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高质量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导向,增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推进援企稳岗,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持续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坚持市场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实施“技能福建”行动,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4万人以上。
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共享、优质资源扩容和优化布局,根据人口分布科学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4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校际和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城区学位增补计划,深化落实“双减”工作。推进示范性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达标高中等项目建设。优化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推动福州新区职教城建设,加快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引导职业院校加快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吻合的专业体系。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让更多高校、学科进入一流行列。不断提升和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县域医共体等建设。实施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广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品质。新建扩建70所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新增不少于1万张养老床位。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完善三孩生育配套支持政策,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2.2个。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八)切实防风险保安全
确保粮食和能源供应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实施引粮入闽奖励政策,强化粮食仓储物流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省级现代化储备粮库,加快粮食储备信息化建设,形成全省粮食储备信息化“一张网”。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电力装机300万千瓦以上,实现所有地级市全部实现通管道气。做好电煤保供,加快煤炭、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加快打通卡点堵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做好房地产调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坚持租购并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以上。规范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落实租金优惠和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高度关注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债务风险,加强风险预判预警,采取综合措施稳妥处置。
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安全生产等工作。统筹抓好蔬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强化价格监测预警,适时启动平价商店,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各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同时,要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强化口岸疫情防控,加强中高风险地区来闽人员管控,严格落实从国门到家门全程闭环管理,加强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的规范管理,落实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物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等措施。继续做好基层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完善疫情防控快速反应机制,优化提升福建健康码平台等信息化支撑能力。加强防疫物资储备,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等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健康驿站、市疾控中心基础设施、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等项目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落实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省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省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