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推进“全链条”政务服务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时间: 2025-01-10 16:20

  一、改革背景

  当前,各项改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的关联度和系统性都很强,改革由单一性逐步向系统化、集成化转变。南平市在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中,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目标,以企业全生命周期及全产业链条服务为切入点,探索从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赋能、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三个维度联合发力突破,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涉企服务从一个点向整个面、一个环节向全链条、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方面”的为企服务新生态。

  二、主要做法

  (一)持续“数字政务”改革提升能级,向“一网好办”转变。一是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体系。梳理整合个人、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套餐,实现集成办理“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赋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构建“一件事”窗口端、线上端、自助端三端服务体系,实现最大范围“高效办成一件事”。二是完善“一张网”。深化互联网应用,强化电子证照、“福建码”运用,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完善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一张网”,由“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三是建好“一个厅”。推行市区审批服务一体化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对市区审批服务窗口分类整合,让服务资源更加集约化,在大厅建立分领域综合窗口和无差别综合窗口,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窗”,解决群众办事跑多窗的问题。

  (二)深化政务改革提供衍生服务,提升服务增值。一是建设“绿创平台”。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探索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成果OpenKS算法为核心技术,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产业体检”,构建南平优势产业数据库,并绘制产业创新链图谱。为产业提供了人才、技术、资金等一站式精准服务,助力推动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二是搭建“企呼我应”服务平台。由企业“点单”,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受理派单,服务团接单办理,最后企业对服务点评的全闭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诉求。整合组建项目建设、金融、税务、法律、科技、商务、物流、人才用工等8大服务团,对企业线上、线下反映的诉求问题,实行线上办、马上办、限时办、现场办的闭环服务。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高效精准服务,解决企业诉求问题收集碎片化、涉企信息不对称、解决流程不闭环等难题。三是构建就业“三大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运营、公益服务”模式,通过数据赋能、精准服务,打造零工市场、企业用工快招共享、大学生就业全链条信息服务“三大平台”,应用大数据智能匹配,让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对接互动,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零工市场县域全覆盖。

  (三)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增强投资信心。以定时、定点、定向、定效等机制,围绕环带建设、闽台融合、山海协作、以竹代塑、企业用工、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专题内容,常态化开展企业家“下午茶”座谈活动。通过企业家问题(点单)、部门接单、督查跟单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对问题诉求数据分析研究,推动问题逐项解决,实现解决一个问题破解一类问题、优化一类服务,增加企业家的投资信心。

  三、取得成效

  (一)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一窗办”更加便捷,通过“市区一体+综合窗口”改造,拓展延伸“无差别”综窗改革,设置综合受理窗口60个,缩减前台窗口58个以上,实现“一事跑多窗”到“一窗办多事”的改变。全市累计在线51件“一件事”套餐,累计汇聚70个市县两级部门61套系统数据14.4亿条有效数据记录,办事申请材料减少65%以上、审批环节精简60%以上、承诺时限压缩70%以上,累计惠及群众企业200万人次(个),群众办事更方便。

  (二)企业发展更有活力。绿色产业创新平台解决了企业人才、技术、资金需求,“产业链”挖掘关键共性技术101项,形成“急用先行”“重点产业”“前沿技术”技术攻关需求42项;“人才链”精准导入,为全市438家企业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484人,在重点产业上组建了21家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资金链”深度融合,累计为367家企业提供“科特贷”等信贷支持15.5亿元,帮助企业实现股权融资14.48亿元。就业“三大平台”形成2.4万名未就业人员的用工信息池,归集7.6万多名大学生信息,征集就业、见习和实习岗位2.1万个。

  (三)企业诉求更快解决。企业家“下午茶”主题活动成为构建政府与企业家新型亲清政商关系的沟通平台。全市累计开展活动363场,累计收集企业各类问题1932个,已帮助解决问题1823个,问题解决率达94.36%。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