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区行政审批管理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嘱托,发挥“临海近台”侨乡和两个台商投资区优势,利用全省唯一两岸融合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契机,在服务台商台胞、落实同等待遇方面先行先试,在去年全市率先打造首个入驻行政服务中心的“阿集台胞服务驿站”(简称“阿集驿站”)的基础上,今年又在全省率先推出台港澳同胞办税绿色通道和台胞警务服务站。台胞服务驿站开设至今共现场办理610件,办税绿色通道累计引导办件427件,警务服务站办理业务370人次,办理一项业务平均只需5分钟,台胞纷纷点赞。“阿集驿站”的创新建设进一步优化了集美区的营商环境,有力助推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及两岸融合发展,入选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央媒厦门行站点,接受18家央媒的采访报道。
一、找准需求,把“问题清单”转为“履职清单”
一是“面对面”谈心,建立领导挂钩服务台企制度,采取座谈交流、走访调研、现场办公等方式详细了解台企台胞需求。二是“线对线”通话,通过台胞服务专线电话等渠道定期沟通,听取台胞心声。三是“键对键”咨询,依托台胞服务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广泛听民意,汇民智,搜集整理台胞台企“急难愁盼”问题。四是“点对点”调研,深入台企、台青创基地,发放问卷调查1407份,摸准台胞台企来集之后办事遇到的堵点痛点。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台胞台企需求清单及政府履职一览表,为深化集成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集成改革,将“多头办理”变为“一站受理”
一是建成全省首个区级台胞警务服务站,实现台胞警务“一站受理”。将台胞入境后涉及的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到期换发、出入境记录查询、临时入境机动车驾驶许可、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核发(六年内年检)等六大事项集成在服务站,通过授权,将原先分属出入境支队、派出所、车管所、交警大队等多头多点办理的警务事项实现“一站办理”,大幅节省台胞办理证件“多头跑”的时间与精力,办事台胞纷纷点赞。二是开通全省首条台港澳同胞办税绿色通道,实现台胞税务“一窗通办”。将台港澳同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个人出租房产相关涉税事项、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对外支付备案、参保等高频业务集中在一个窗口通办,简化取号流程,整合办税资源,提高办税效率。该创新做法受到国家税务局肯定,并作为经验推广。三是推出台胞台企“一件事”集成套餐,实现政务事项“一次办成”。围绕涉台商事主体登记、工程建设、民生服务等领域进行梳理,将诸多政务服务事项及配套公共服务事项打包为“一件事”集成套餐,按照“调研一批、成型一批、实施一批、滚动推出、动态管理”的思路,做到一次告知、一口受理、一次办成。首批推出26项台胞可办的“一件事一次办”套餐集成服务,涉及民生服务、工程建设等领域和高频事项,助力台企投资兴业。
三、倾情服务,让“政务大厅”成为“幸福家园”
“阿集驿站”招募台青服务专员引导台胞台企办事,构建台胞“事前能够咨询、事中有人对接、事后安居乐业”闭环服务体系,倾心协助台胞更加快速便捷地生活、创业就业。一是“一家人”式陪伴。在驿站的装修设计、氛围布置、人员遴选上用真心,下真功,营造出亲情浓郁的家园氛围。比如办事指南采用繁体字,LOGO上使用亲切的闽南语问候,创新推出“台胞服务台胞”模式等,让台胞充分感受到“回家”般的温馨与舒适。在人员遴选上,依托厦门北站台籍青年双创基地,通过购买服务和严格培训,遴选出3名有经验、善沟通、素质高、亲和力强的台湾青年作为服务专员,为台胞台企提供服务咨询、政策宣传、事务协办、建议收集反馈等服务,让台胞享受家人般的陪护。二是“一条龙”帮办。建立阿集驿站与服务窗口快速联动机制,打造“接待+办事”服务模式。比如围绕台胞台企生活、就业、置业、创业等方面事项,“阿集驿站”专员既可全流程陪同办事台胞完成辅导、取号、办理、取件等事项,也可提供社保、医保、税务(发票)、涉台警务、公司及个体工商户设立等代理代办服务,以及涉台公共法律服务导办和惠台惠企政策咨询服务,协助辖区台胞在集创业就业更加快速便捷。对于无法当场办结的事项,由政府买单EMS送达结果,实现“最多跑一趟”。三是“一体化”联动。梳理市、区两级131条惠台政策,联合党员志愿者,编制台胞入厦生活手册,建立台胞微信交流群、开通服务专线,制作台胞办事指引小视频,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办事指引,让初来集美创业的台胞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在陆生活和办事流程。四是“一网式”宣传。在集美区政府官网、“集美两岸e家”公众号、集美政务中心公众号设置“台胞服务驿站”栏目,推送台胞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以及各项惠台政策的具体内容、政策解读和执行情况,拓展“台胞服务驿站”的幅射力,拓宽台胞了解福建、了解厦门的渠道,助力厦门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