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品牌首次加入大陆“老字号”大家庭、启动《福建省促进两岸标准共通条例》立法工作、设立大陆首只由台商发起的两岸产业投资基金、率先打通台胞境外自有人民币投资大陆通道、落地大陆首笔台胞跨境直接汇入人民币购买商品房和两岸融合数字人民币债券……《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以来,闽台经贸合作稳步发展,亮点纷呈。今年上半年,闽台贸易额46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全省新设台资企业1121家,同比增长27.4%,新设台企户数位居大陆第一。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磁吸效应进一步突显。
大陆老字号首次有了台湾品牌
“这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的中秋节礼物。”日前,福州亚湾文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仁盟收到了由福州市商务局颁发的“福州老字号”牌匾。他说:“我们很早就希望成为‘福州老字号’,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次,我们享受到了大陆‘含金量’‘含情量’十足的好政策。”
9月中旬,1家马祖地区企业和3家在榕台资企业的品牌正式被认定为“福州老字号”。这4个“福州老字号”涉及高粱酒、棋盘游戏、鱼制食品、坚果炒货等商品及服务。去年底,“太祖”“金门高粱酒”“正新”“郑福星”4个台湾品牌就加入“厦门老字号”大家庭,开大陆之先河。
《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大陆台企申报中华老字号”。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去年,厦门市商务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厦门老字号认定管理办法》,首次将在厦发展的港澳台资企业纳入老字号申报范围。这一办法公布后吸引了在厦台资企业的申报热情。经过企业自主申报、综合评审、官网公示等环节,4个台湾品牌正式被认定为“厦门老字号”。
台湾郑福星茶业主营台湾陈年老茶及台湾乌龙茶,迄今已历4代传承。2008年,企业到大陆经营,于2010年将郑福星茶业大陆总部落户厦门,并开辟大陆加盟连锁市场,如今郑福星茶业已在大陆150多座城市发展700多家线下门店及渠道商。“郑福星总部放在大陆后,营业额每年都在攀升。去年,我们还参加了第八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收获满满。”郑福星茶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获评“厦门老字号”,对品牌知名度、加盟商和客户的黏度都有很好的提升。
记者从福建省商务厅了解到,第七批“福建老字号”认定工作已于今年5月启动,明确金门、马祖地区企业以及在闽台企均可参与申报,针对“字号传承已满50年”这一评选条件,在闽台企认定字号传承时间可将其在台湾地区和福建经营的时间合并计算,目前已有台企参与申报。
台商基金共享大陆发展机遇
在“金服云”平台上线“台企快服贷”系列产品、加强对台园区和台农补助、率先探索在民间层面畅通台湾地区征信查询服务、将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试点推广至全省、支持在闽台胞使用台湾居民居住证办理金融业务……福建在金融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举措,有效缓解了台企融资难题,为台胞提供便利专业的金融服务,推动两岸金融业融合发展。
《意见》提出,“支持建设多层次两岸金融市场,创新两岸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推动设立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基金”。为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产业融合发展,在全国台企联的支持下,台商海峡两岸产业私募基金管理(厦门)有限公司发起设立了首只大陆台商共同参与的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7.86亿元,重点投资科技与消费行业,关注优质台资企业的投资项目,推动两岸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已投资厦门海辰储能、上海迪赛诺医药、宜宾锂宝新材料等5个项目,总金额1.2亿元,投资涉及半导体、医疗科技、新能源等领域。
全国台企联金融工作委员会主委吴家莹表示,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将充分发挥两岸金融合作“先锋军”的作用,重点聚焦新质生产力,帮助台企共享大陆高质量发展机遇,同时关注帮扶台商投创业,重点关注台商企业的投资机会。企业如果获得该基金的投入,不用负担利息等成本,只要专心经营好企业,双方互利共赢。据了解,除了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外,近期还有华犇智造基金、金景合晟创投基金等台商基金在厦门落地。
《意见》提出,“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创新升级,加强与新三板合作对接”。记者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了解到,今年该中心的“陆台汇”产品服务升级,提供包含培训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48项综合服务;设立两岸台企融资对接专区、台企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台资板”展示挂牌企业超过3500家。
“这些措施对于台资中小企业来说,是解决融资难题的及时雨。”吴家莹表示,“它将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在闽优质台企在大陆上市,参与大陆金融市场发展。而对于台商基金来说,‘台资板’也是未来投资的标的。”
创新开展两岸标准共通试点
一直以来,两岸行业标准难以互通,以及两岸企业标准监管模式存在差异等问题,给两岸贸易带来诸多不便。对此,省市场监管局上线了“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和“福建省两岸标准共通信息和服务平台”,为制定两岸共通标准提供政策引导、标准资讯以及咨询等服务。
来自台湾的曾明宝目前担任百利种苗(厦门)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长期扎根两岸农产品技术经验分享的一线。他说:“过去两岸的农残标准要一条一条地查询,现在通过平台就能智能化比对,给企业带来很大便利,也使台湾农产品能更快适应并融入大陆市场。”
《意见》提出,“建设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鼓励两岸产学研企共同制定行业共通标准,探索建立台企资质评估及认证体系”。
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了解到,除了平台建设,针对两岸标准共通领域窄、数量少、实施难等问题,省市场监管局创新性开展两岸标准共通试点。目前,该局在机械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林渔业等31个领域开展了38项两岸标准共通试点,构建相关标准体系18个,累计研制发布226项两岸共通标准,在多个行业领域取得了突破。例如,厦门大学和台湾中兴大学团队完成福建省地方标准《海峡两岸共通 滨海湿地地表相对高程监测技术规程》编制,中兴大学将标准共通的关键技术“地表相对高程监测技术”应用到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研发了《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式方法学》,获得“台湾农业科学奖”,还将该标准在台湾18个公共区域应用,引领带动了台湾地区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的提升。例如,漳州龙海九湖食用菌研究所同台湾菇类发展协会等签订《两岸食用菌菇栽培技术标准互认共通协议》,实现大陆先进标准和产品对台输出,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使用大陆标准,台湾企业在秀珍菇等3种菇类的产量和单价上都得到明显提升。
据了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聚焦标准、计量、认证认可领域,促进两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共通。并且,《若干措施》支持福建先行探索建立两岸认证认可对话合作机制,采信台湾认证机构有关认证结果,将有效简化试点台湾商品进口流程,降低企业成本。目前,《福建省促进两岸标准共通条例》立法工作已经启动。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开放30个省级专业标委会,吸收台湾专家加入并担任相关职务,鼓励引导台胞深度参与标准制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