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泉州市积极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精神”,依托良好的实体经济根基、丰富的数据要素资源、广阔的融合应用场景等优势,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着力破解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路径模糊、底层技术支撑不足、数字技术人才缺乏、融合质量不高等挑战,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聚力机制“优”,强化政策引导。一是政策方面,2022年4月,泉州市发布《泉州市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在全市形成政策统领;2023年4月,泉州市政府印发《泉州市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若干措施》,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2023年5月,泉州市政府印发《泉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打造“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泉州方案。二是资金方面,泉州出台《加快泉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泉政办〔2022〕7号)等资金补助相关政策文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
(二)聚力基建“新”,夯实基础保障。一是实施5G“数字新基建”行动。泉州成立专门的工作专班和协调工作组,构建市、县、镇三级重点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加强5G基站建设,持续提升“双千兆”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连续每年将5G建设列为市政府的攻坚重点项目和新基建重点项目。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新基建行动,印发《泉州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新型基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打造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标杆应用。二是增强工业互联网的数据中心能力。泉州依托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持续推进包括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空天大数据链等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泉州先进计算中心,打造辐射全省乃至东南区域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泉州制定《泉州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方案》,致力于将泉州打造为福建省第二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服务于泉州市的纺织、鞋服等传统制造业行业。
(三)聚力创新“强”,推动转型升级。一是升级工业互联网硬件改造。泉州通过推动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智能车间、实施自动转送改造仓储物流、发展传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并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丰富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企业构建多功能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国际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鼓励运营商成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支持泉企上云,实施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到实地。三是健全工业互联网技术支撑保障。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相关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协同,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支持,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催生科研培训载体,建设高校平台,培育技术创新等技术研究中心,为工业互联网全方位高质量超越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引领和支撑。
二、工作成效
(一)形成较为完备政策服务体系。泉州制定和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创新打造政策找企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政策和企业画像,实现简单接入、智能匹配、便捷申报、迅速兑现、直达企业,助推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实现了由“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的积极转变,在推动惠企政策普及、提升政策兑现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平台已推动惠企奖补金额超10亿元,惠及企业1.3万家次。
(二)建立适度超前的新基建体系。泉州市坚持适度超前、按需部署、有序推进、建用并重原则,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先后建成“千兆城市”、泉州先进计算中心、商业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城市节点、5G消息平台,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建成投用的泉州先进计算中心,总体可对外提供(不包含在用客户资源)VCPU 10000+个、内存16000+GB、块存储600+TB、文件/对象存储1PB+,双精度高性能算力3PFlops、高性能存储500TB,半精度人工智能算力30PFlops、高性能存储800TB等算力资源,服务范围覆盖福建省乃至东南区域。
(三)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生态建设。泉州市以科技创新、绿色数字技改、工业设计三股“源动能”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已形成头部企业带头引领、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模块化订制的良好发展态势。比如,九牧公司在永春建设卫浴智慧产业园,改变传统陶瓷行业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依赖经验存在不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应用工业视觉、云计算、AI等新技术,将生产全生命过程互联整合,项目投产后,人均产值由原来的28.8万件提升至40万件,生产效率提升35%,企业运营成本降低21%。截至目前,泉州市已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3060家、省级龙头企业20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8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总量达124家,入选民企发明专利榜单500强4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76万件、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并于2024年5月成功入选“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