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绿水青山织锦绣
时间: 2024-08-28 17:53

  天游峰下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九曲溪上竹排点点,景在画中……这个暑假,武夷山又迎来一波旅游热。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武夷山如此,闽北全域亦是如此。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南平在全省率先以设区市为单位,探索开展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推动绿色发展从各领域单轨探索向全方位并轨实践迈进——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成为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南平成功获批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下好碳达峰碳中和先手棋,健全完善生态考核评价制度;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对2023年度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典型经验作法给予通报表扬的函》,南平市是全省唯一上榜城市……

  随着改革鼓点渐进加密,绿色,正成为闽北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构建“护绿”体系

  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

  近日,邵武市卫闽镇党委书记、镇级林长李建文来到卫闽镇外石村开展巡山巡林,重点对村里的古树林进行巡护。

  “这片古树林拥有香樟、苦槠、蕈树等树种近300株,已入选第三批福建最美古树群,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一定要守护好。”李建文说,自林长巡山护林交树制度实施以来,通过在关键节点和敏感区域开展集中巡林,有效维护了山林资源的安全。

  去年,南平市在全省林长制考评中再次名列第一,入选国家林草局2023年度全面推行林长制成效显著激励表扬名单。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南平创新出台的林长巡山护林交树制度。2023年10月,南平以市级双林长令的形式首创出台林长巡山护林交树工作制度,着力实行林长巡山护林制、区域联防联控制、网格管理护林护树制、森林质量季度晾晒制、“林长+三长”协作制、离任交林交树工作制、护林交树考评制等7项森林资源保护机制,构建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精准发力、履职尽责、前后接力的护林治林工作格局。

  “林长巡山交树制度是我市森林资源保护制度的升级,是一次重要的改革举措。”南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林长巡山交树制推动了护林治林由“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由“粗放管理”变为“精准施策”、由“当下护”变为“长远护”,进一步筑牢闽北绿色生态屏障。

  无独有偶,巡河交水制与林长巡山交树制相呼应,共同织就了一张守护绿水青山的细密网络。去年,南平市积极探索河湖长制跨区域协作治水模式,建立“巡河交水制”,即跨区域、跨流域协作联合巡河、联动治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前后任县(乡)河长交接河湖水质、涉河问题、督导落实等清单。2023年以来,全市在以流域为单元定期联合巡河的基础上,共开展跨流域、跨区域联合巡河169次,发现解决问题349个,在全省河湖长制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

  一项项深思熟虑的改革举措,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不断推动着南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创新构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深化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化“外圈”保护“内圈”工作机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核心,在1001.41平方公里(“内圈”)的国家公园外,划定4252平方公里(“外圈”)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开展环带建设机制创新集成改革,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与周边区域大环境、大生态一体化联动保护。试点以来,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6.72%,地表水、大气、森林土壤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I类标准,发现新物种29个。总长约251公里的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投入运营。

  ——深入开展全域生态体检。搭建“生态体检共享平台”,建立“1+N”工作机制,创建“一草一花一木”茶园水土流失防治与景观营造新模式,2023年全省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前列,水土保持工作评估位居优秀档次。

  ——健全完善生态法治体系。颁布实施8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成立全国首家生态仲裁院,建立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人民法庭,在全国首推“碳汇”认购替代性修复方式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被司法解释吸纳,在全市推行生态联合执法机制。目前,南平市本级和8个县(市、区)已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中,3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平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南平自加压力、高点定位,率先在全省提出“四个全域”工作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具象化,持续厚植生态优势。今年1—7月,南平市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总体水质状况保持稳定,均排名全省第一。Ⅰ类~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100%,Ⅰ类~Ⅱ类优质水质比例为98.0%;南平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连续9年全省第一;8个县(市、区)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居全省第一。

  加快“扩绿”步伐

  推动生态质量持续性提升

  眼下正是苗木生长旺盛季节,建阳区林业集团忙着培育各类苗木,以满足当地“森林生态银行”合作造林建设的需求。“今年,‘森林生态银行’造林所需杉木、阔叶林等苗木需求量达到30余万株。近年来,随着国土绿化项目、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在不断加大苗木培育力度,年培育杉木、闽楠、枫香、木荷、油茶等各种苗木170余万株,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苗木需求。”建阳区林业集团董事长王天禄说。

  南平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何有效地扩大这片绿意,并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南平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打造“森林生态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采取“分散式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的模式,搭建资源开发运营管理平台,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整合、集约化经营,从而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通道,实现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

  目前,南平全面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林下空间流转等改革经验,已实现10个县域全覆盖。以试点为抓手,南平市推动绿色扩面,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争取并实施全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一批重大项目,2023年全市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84.31万亩、居全省第一。同时,深入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系列森林品牌创建工作,创建省级森林乡镇15个、森林村庄184个,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县城)全覆盖。

  以技术为支撑,推动绿色提质。南平树牢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深化商品林赎买等改革,率先在全省实施健康森林“三改”工程,采用“良地+良种+良法”办法,创新推广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果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三改”技术措施,积极探索商品林赎买等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项目,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促进森林正向演替。全市累计完成集约人工林栽培18.2万亩,现有林改培91.2万亩、商品林赎买92.3万亩,实施“一带三沿”一重山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提升180处、面积3.18万亩。

  与此同时,一个个旨在促进绿色修复、绿色增效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构筑起一道道守护城市、惠及民生的“绿色长城”——

  加快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建设,深化推广“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2023年整市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进展评估获全国第一;

  完成总投资50亿元的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在财政部绩效评价中获唯一优秀等次;

  创新建立城市体检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城市体检,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评获评“A”档;

  总结推广光泽“无废城市”试点经验,探索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城市发展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创新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机制,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99.28%;

  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7.56%。开展绿色创建行动,全市共创建节约型机关297个,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率分别达85.83%、62.18%;

  ……

  探索“兴绿”路径

  推动生态价值创新性转化

  近期,邵武市兴达竹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武夷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携手合作,致力于竹建材防腐技术的研发。“该项目在南平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助推下,获批省科技厅创新项目,并获得资金补助。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正加速推进研发进程。”公司总经理吴敏达说。

  去年12月底,南平在全国设区市层面首创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汇聚全国专利、企业、人才、政策等数据5亿条以上,精准梳理绘制竹、水、白羽肉鸡、氟新材料等8条产业创新链图谱,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以服务竹产业为例,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精准“把脉问诊”,建立了以国家竹产业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的竹产业经济专家为核心的项目专班,通过开展深入调研,结合大数据检索和智能匹配技术,动态探查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供需精准匹配和辅助决策能力,快速锁定具备攻关能力的企业,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实现与企业的精准对接,以促进这些技术难题的突破。

  “兴绿”路上,产业先行。南平立足生态优势,以资源的差异性培育,建立主导产业链“链长+链主+专班”机制,持续培优做强一座山(旅游)、一片叶(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2023年全市旅游人数和收入两项数据较2019年恢复情况均居全省设区市第一,茶、竹、肉鸡全产业链产值分别同比增长8.4%、8%、18%,水产业产值增长33%。同时,以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为契机,加快打造碳计量碳监测高端装备产业,标准物质制造产业,工业产品碳足迹监测、评价服务产业。积极培育氟新材料以及ES纤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氟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赋值绿水青山,实现价值转换。南平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通过创新转化机制,持续深化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列入国家发改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批试点名单为契机,以竹、茶、水等优势资源为发力点,加快推进生态产品调查、确权、量化、评价等工作,累计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数居全国第一。此外,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加快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省级绿色产业基金落地南平,绿色贷款年平均增速68.52%,绿色转型贷6项创新金融产品列入福建省绿色金融改革可复制可推广创新成果。全省首个具有交易所功能的茶叶交易中心——福建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开业运营。

  将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党校干部培训的重点课程,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正确的政绩观;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宣教体系,创新“闽北讲习班”“吃茶话事”等宣讲机制,营造全社会深学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良好氛围……多年来,南平深刻践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理念,围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绿为笔,绘就发展蓝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书写着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徐陆锋 王骥)

来源:福建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