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孕育生命、联通世界,既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擘画了加快“海上福建”建设新蓝图。他强调,做好“海”的文章,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把“新蓝图”变成“实景图”,处在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我省力求在建设“海上福建”上取得新突破。2024年,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从科技创新到生态保护,从产业发展到国际合作,我省海洋开发提升力度、打开深度、拓展广度,蓝色经济展现出澎湃动能和无限潜力。
繁育良种
推进耕海牧渔
▲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记者 包华 摄
隆冬时节,连江定海湾海域,全国首台半潜式深海智慧渔旅平台“闽投1号”屹立海中。海面下方,金鳞密布的大黄鱼畅游嬉戏;海面上,沉浸式休闲渔旅项目引人入胜;海面上空,清洁能源源源不断产出,实现渔业、制造业、旅游业的融合。
目前全省投放“闽投”“乾动”“定海湾”等深远海养殖平台12台套,近期惠安、秀屿、霞浦、东山等地还有4台套将交付运营,累计投建数占全国总数的45%,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水体占全国总水体的三分之二。它们形成了“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沿海联动”的亮丽风景线,推动福建水产养殖向深海、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
2024年,福建的水产种苗繁育“朋友圈”不断上新,继续擦亮海水养殖产量、海水养殖种业规模全国第一的金字招牌。
1月,中间球海胆大规模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3月,裙带菜“海宝1号”南移养殖试验通过现场验收;10月,无边海带成功培育,耐高温鲍鱼品种皱纹盘鲍“福海1号”获批国审水产新品种;12月,首批80万尾绿鳍马面鲀良种鱼陆续在连江县苔菉镇东洛岛海域安家,有望成为福建深远海养殖的新主力军。
北“鱼”南养,年年有“鱼”,是福建推进耕海牧渔,向海洋要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共培育20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新品系,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全省建设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40多家、苗种繁育场超2600家,为种苗供应牢牢守住基本盘。
吃透“一根海带”“一条鱼”“一粒鲍”……发力精深加工,全产业铸链,全省大黄鱼、鲍鱼、鳗鱼年产值均突破200亿元,对虾、牡蛎、海带、坛紫菜、海参等品种年产值均超100亿元。全省水产加工品年总产量398万吨、年产值1110亿元,均居全国第二,鱼糜制品和藻类加工品年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三产融合
深挖海洋富矿
▲10月12日拍摄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海洋渔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中,福建正在重构海洋牧场格局,以场景创新带动产业落地,在“高新蓝”的赋能下,深挖海洋富矿。
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在不断刷新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纪录的进程中,“福建造”推动“中国造”走向世界领先。
全球首制的7500车双燃料LNG汽车滚装船交付使用。2024年,福建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保持较快增长。1—11月,我省累计出口船舶122.3亿元,创历史新高。
国内首批纯电动渔业辅助船投放运行,全省首艘现代双层纯电动游船“茉莉号”下水,全国首艘海上运营纯电旅游客船“屿见77”开工建设。落地示范电动船舶10型80艘,福建列入全国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先行先试区。
破解“海水直接电解制氢”世纪性难题,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造出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海洋能研究合作渐入佳境。
全省打造的10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正在成为蓝色经济的新引擎,赋予福建劈波斩浪、向深远海挺进的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工业企业以港口作为挺进“深蓝”的重要锚点。
“两基地一专区”和可门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助力福建跻身全国石化大省。宁德、福州、漳州不锈钢基地和厦门高端稀有稀土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
1—11月,全省港航新增11个港口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8个)、新增港口货物通过能力1995.7万吨,为临港产业发展继续夯实基础设施支撑。
绿色石化、海洋旅游两个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以及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三个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如百花齐放,共同构成了福建海洋经济的绚丽画卷。
和谐共生
重建生产秩序
广阔包容、联通世界,开放合作是经略海洋的底色。激活“海丝基因”,福建坚守向海开放的初心,书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新篇章。
11月,“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命名航线132条,通达46国145港,“丝路海运”继续扬帆远航。
▲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现场。
2024东亚海大会首次落地福建,并与厦门国际海洋周强强联手,为构建政府间、跨部门和机构间伙伴关系,以及促进东亚海地区海洋健康、增进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授予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佳实践成就奖”。从筼筜湖开始,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厦门实践”不仅唱响国内,更被推崇为海湾型城市治理的国际范例。
“向海求索”发展为“与海和谐共生”,成为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写照。
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福建在沿海省份率先出台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法规,编制了地方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指南等,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管理格局日益健全。
海洋生态廊道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一号滨海风景道”跨山越海,35个国家级、省级美丽海湾建设正全面推进。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持续高于85%,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不断推动海洋碳中和试点工程,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发放全国首张蓝色碳票。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重建海上生产秩序,福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清海答卷”。全省大规模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升级改造渔排、科学划分区域、推动绿色健康养殖。实施15个重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滨海湿地4万亩、修复岸线71千米。泉州晋江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福州滨海新城项目、厦门下潭尾项目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向全球推广。
今年7月,全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部署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为新福建建设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继续逐梦“深蓝”,福建正在不断向着那片无边无际的蔚蓝色,探寻着新的发展密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