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实践 鹭岛蝶变
时间: 2024-03-27 17:52

  “花园之城”从何而来,“鹭岛”又经历过怎样的蝶变?向厦门寻答案,大家总会从一个湖说起。筼筜湖,厦门人眼中的“城市会客厅”。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却是厦门的“疮痍”。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厦门城市发展向海要地,筑堤围海造田,筼筜湖变成了近乎封闭的内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飞禽鱼虾一度绝迹。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人民群众关于治理筼筜湖的呼声,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挂在心,思虑深长。

  1988年3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整治筼筜湖”专题会议,提出了20字治湖总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会后,厦门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一场治湖硬仗全面打响!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对生态保护一直非常重视。除了二十字筼筜湖治理方针,他牵头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首次将“生态环境问题”设专章列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0多年来,厦门始终遵循这二十字方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接续开展五轮筼筜湖综合整治工作,共投入资金约20亿元。如今的筼筜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们流连湖边,尽享生态之美。

 

  而随着筼筜湖的破茧成蝶,厦门市生态修复也从河湖向海洋不断拓展。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发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动员令,鼓励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36年来,厦门渐次开启了五缘湾、杏林湾、海沧湾等湾区综合整治及九龙江等流域协同治理,从山顶到海洋开展全域生态修复。筑就美丽的海岸线,先后完成165万平方米的滨海沙滩修复整治,全市沙滩总面积达240万平方米。

  重构红树林湿地,截至2023年底种植红树林面积达173.9公顷。

  打通东西海域“经脉”,曾一度明显减少的中华白海豚频频现身,厦门也成为全国唯一在城区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坚持陆海统筹、协同治理,如今的厦门,城乡处处如筼筜湖般,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生态好了,发展的路就宽了。

  2023年,厦门旅游业强劲增长,接待旅游总人数近1.1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环东浪漫线不远处,厦门科学城的核心区——同安新城正拔节生长,一大批行业龙头汇聚于此。

  云雾深处,厦门海拔最高、最偏远的贫困山村,军营村,在“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绿色发展思路下“华丽转身”,从穷乡变为了富壤。

  国际性品牌赛事活动接踵而至,厦门国际海洋周成为国际性海洋年度盛会。

  厦门的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连年保持10%以上增长。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期间,对厦门生态给予了高度肯定。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从筼筜湖二十字方针出发,36年来,厦门始终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一体化推进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不断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窗口,为我国其他城市平衡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厦门智慧、中国方案。

 

  如今,全国各地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美丽中国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来源:资源中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