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向海图强立潮头
时间: 2024-03-11 10:13

  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引发热议。莆田海域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漫长、港湾多、潮滩丰富,是海洋资源大市。去年,全市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7000万吨,达7243.17万吨,同比增长35%;集装箱吞吐量比增38.42%,这2项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罗屿作业区对台湾地区铁矿石中转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眼下,莆田市海洋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为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增添“蓝色引擎”。通江达海战略港城,正冉冉升起。

  

  图为罗屿港口船舶靠泊接卸繁忙。全媒体记者 陈斌 摄

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

  3月7日,“米利森”轮缓缓驶离罗屿港口9号泊位。该轮在罗屿港接卸量共7.46万吨货物,“当天进、隔天出”,创下船舶接卸业务效率新高。

  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凌森介绍,今年以来,罗屿港统筹协调资源优化、共创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多元化货种接卸,协作内部单位圆满完成船舶接卸保供任务,赢得客户赞誉。今年1月,罗屿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38.97万吨,创单月吞吐量历史新高,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

  与此同时,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罗屿8号、11—12号泊位施工现场也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3个泊位工程计划年底完成码头主体施工。届时,罗屿作业区将具备约50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打造东南沿海能源矿产进口重要口岸和大宗散货接卸中转储备基地的底气更足。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罗屿码头与台湾钢铁企业的合作,涵盖钢铁企业自购铁矿石、淡水河谷铁矿石混配矿产品,以及原矿、冶金煤等产品保税中转和冶金煤出口等。据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统计,2023年,罗屿码头对台铁矿石中转量达368万吨,成为台湾钢铁行业在大陆的最佳铁矿石中转港口和储运基地。在港口集疏运体系方面,莆田加快构建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据统计,去年,莆田市海铁联运货物完成920万吨、比增11.4%,水水中转货物超2000万吨、比增54.3%,均位列全省第一。

  当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万吨级码头泊位达24个,其中罗屿港是全省首个、全国第六个40万吨级泊位码头。

  迈入大港时代,莆田市抢抓建设海洋强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大机遇,发挥罗屿对台铁矿石转口优势,搭建“罗屿联盟”平台,推动储、产、运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港口发展行稳致远。

  因港而生、依海而兴。莆田市朝着亿吨国际大港不断迈进,聚焦大战略、大央企、大项目、大龙头,持续完善临港产业体系、集疏运体系、物流体系,全力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有力带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连日来,在位于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的年产10万吨海水提取氯化钾项目(一期)施工现场,施工队伍开足马力抢工期,加快项目建设。

  东方海钾(莆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部副经理李建阳介绍,项目已完成全部桩基施工,正全面开展主体施工。钾富集关键主体非标设备在今年1月开始吊装安装,现已完成90台关键非标设备吊装安装。项目全部工程预计今年6月份建成,并具备试运行条件。

  东方海钾(莆田)年产10万吨海水提取氯化钾项目是国际上首个10万吨海水提钾工程。该项目是以海水为基本原料,通过海水汲提、沸石离子筛富集、蒸发、冷却等物理过程,生产农业急需氯化钾,将弥补我国陆地钾肥资源短缺的局面。

  海水提钾项目实现当年度招商、当年度签约、当年度拿地、当年度开工,填补全省海水利用产业空白,也成为莆田市海洋经济重大战略性项目的新突破。

  莆田市发改委副主任、莆田市海洋经济产业链综合协调组副组长林楠介绍,为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莆田市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产业集群上做文章,强化产业门类、企业、区域、上下游间的协同,有利于开辟发展新蓝海、形成竞争新优势,助推海洋经济积厚成势、破浪前行。

  目前,莆田市临港产业方面,依托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中锦PA6扩建项目顺利投产,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锦纶聚合工厂;永荣CPL二期项目顺利投产,成为全国单个工厂生产己内酰胺规模最大的基地之一。临港能源方面,已投产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248万千瓦,占比位列全省第一;湄洲湾火电厂三期等获核准,哈纳斯液化天然气码头工程、国投电力“渔光互补”等项目开工建设。海洋渔业方面,引进全球首个漂浮式风电与网箱养殖融合项目,建造全市首台大型深海智能养殖装备“闽投秀屿1号”;推动国圣建成全国最大即食海带生产加工基地。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接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施策培优育强延链

  3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秀屿区笏石工业园的福建易太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在该公司新增的海产品深加工生产线上,一批新鲜的巴沙鱼经过清洗、切片、滚揉、打包、速冻等工序,成为一包包冷冻鱼片。这些产品将通过冷链物流发到全国各地,烹制成餐饮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我们为拓展海产品深加工业务,去年投资200多万元增设一条生产线设备,政府部门最高按总投资额的30%给予资金补助,给企业很多实实在在的支持。”该公司水产事业部负责人傅家振说,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给了企业拓展市场的信心。今年,他们还将新增海产品深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开背小黄鱼的生产。他们采购的黄鱼均来自忠门镇的养殖企业。

  莆田市坚持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衔接,汇聚各方资源力量,让海洋经济发展充满动力活力。印发《莆田市现代海洋与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莆田市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支持水产养殖发展,推动海洋经济产业链发展。

  海洋经济招商项目对接亮点频现。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国鲍鱼产业发展研讨会,现场签约13个海洋产业项目,总投资超60亿元;举办战略港城发展论坛,宣布“罗屿联盟”正式启动;借助省海洋经济产业合作创新发展大会等平台,策划签约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105亿元。

  “依托‘全市一张图’平台,服务专班强招商、重服务,解难题。”莆田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经济产业链服务专班全力破解“临门一脚”问题,做好落地项目用地用海报批,全力推进各项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出各类补助政策。同时,在政策服务、科技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靶向施策”。

  不负春光启新程,奋楫争先立潮头。站在新一轮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节点,莆田市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御风破浪、向海图强、经略海洋、走向深蓝,以决战决胜姿态勾勒发展新蓝图。

短评:通江达海向未来

  “莆田因港设市,必然要以港兴市。”新春伊始,莆田市举行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春座谈会,吹响了新一年向海图强的号角。

  发展海洋经济,莆田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莆田市发挥港湾优势,瞄准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加快推动港产城联动,优化内外通达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活力迸发。

  新起点上再出发,要找准定位、明晰方向,聚焦重点、细化路径。充分挖掘对台铁矿石、煤炭等大宗散货中转运输潜力,对接大央企、谋划大项目、培育大龙头,加快打造罗屿联盟,持续完善临港产业体系、集疏运体系、物流体系。不断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着力建设“海上粮仓”,做大新型功能材料、食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能源和生命健康等临港产业,全面发展海洋旅游、港口物流等海洋服务业,培育发展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邮轮游艇等海洋新兴产业。同时,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保障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守护好一方碧海的基础上,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前景可期。

来源:湄洲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