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作,向海洋要经济增加值
时间: 2019-04-23 17:10

  众所周知,海洋旅游是旅游业的蓝海。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统计与经济分析中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来,全国滨海旅游业保持年均16%的复合增长率。作为国内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厦门把海洋旅游当成重要方向,力图从“海岸”走向“海洋”。不过,当地与其他滨海城市一样,面临同质化、人才匮乏等瓶颈。做好这篇文章,尚有努力空间。

  如何理解海洋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如何更好地发展建设厦门海洋旅游业?19日,作为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的重要配套活动,2019中国(厦门)海洋旅游热力论坛在厦门举办。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厦门大学、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台湾休闲渔业发展协会等两岸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与会,通过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的方式,围绕如何打造高含金量的旅游产业链、推动厦门及周边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

  打造多元业态 

  海洋旅游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滨海城市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认为,福建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旅游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具体到厦门,当地更是拥有发展海洋旅游的“天然基因”——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尤其是在“后金砖会晤”时代,厦门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吸引了大量客流。

  这个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同。在论坛上,大家表示,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无论是此前鼓浪屿成功申遗,还是南邻深广、北有江沪,并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区位优势,都为进一步发展海洋旅游带来了大有可为的机遇和空间。

  除了无与伦比的天然特质外,厦门向来重视开发海洋旅游,并初步具备产业基础。“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等方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主任林璧属以“核心爆款”鼓浪屿为例,当地已根据游客承载量控制上岛人数。

  事实上,在厦门城市周边海域,分布着火烧屿、大兔屿、宝珠屿等17个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无居民海岛。当地有关企业正在规划在这些海岛开展包括帆船体验、海岛休闲、游艇观光、水上婚纱摄影、海钓等多项观光休闲旅游活动。据介绍,后期还将争取拓展航线至集美鳌园、五缘湾等,形成环厦门岛水上旅游。

  不仅如此,厦门海洋旅游还开始从“海岛”走向“大洋”。以邮轮产业为例,据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集团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厦门母港启航母港邮轮32艘次,旅客吞吐量达89278人次,两项数据分别同比增长433.33%、283.38%,分别位列同期全国邮轮母港的第二、三位。

  寻找新业态,是海洋旅游拓展空间、持续发展的关键。“海钓需求旺盛,消费市场广阔,可带动海洋旅游发展,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林璧属说,目前厦门钓鱼爱好者已超过10万人,并相继建成五缘湾海上休闲运动基地、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具备一定的基础。在他看来,在打造多元业态的发展模式中,海钓产业化与基地化,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发展面临瓶颈 

  厦门发展海洋旅游,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不可多得的机遇。不过,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与国内其他滨海城市一样,当地的整体规划和资源开发水平也有待提高。台湾休闲渔业发展协会秘书长何立德坦言,厦门在海洋旅游方面发展速度快,但也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即便是鼓浪屿,也属于传统旅游模式,缺乏内容创新,难以分散人流。

  事实上,这是各种业态所面临的共同瓶颈之一。早在2016年,我省就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性“海钓基地”。在初步建议方案中,其中一个基地规划在厦门小嶝岛——通过相关设施的建设,除了满足钓鱼爱好者的日常海钓需求,还将定时定期举办各种垂钓赛事,形成一个具有闽南特色的综合型的休闲渔业项目。

  “全国海钓已形成黄、渤海以大连、青岛,东海以舟山、宁波、福州、台北,南海以珠海为区域中心的网络格局。”林璧属说。尤其是舟山,以大赛事为载体,打造出自己的海钓品牌,拓展岛屿生态,催生创富惠民。在这种情况下,厦门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值得深思。

  对于邮轮产业来说,厦门自2011年底启动邮轮母港建设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内已吸引众多世界知名邮轮公司。今年4月初,厦门国际母港完成泊位改造工程,已具备迎接世界最大22.5万总吨邮轮的硬件水平。15日,“星梦邮轮”旗下的吨位15万的“世界梦号”邮轮驶进厦门港,意味着邮轮母港踏上“大船时代”。

  不过,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叶欣梁指出,国内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航线特色设计不足,缺少成功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外国国籍的游客来中国进行邮轮旅游的数量较少。此外,国内邮轮旅游市场主要是中间商的包船、切舱的集中销售模式,邮轮公司自销和旅行社代销的比例比较小,市场分销渠道亟待创新。

  “当下,国内海洋旅游业正朝着个性化、精益化方向转型升级。”李仲广认为需要理顺业态,发挥市场的力量,以国际视野打造含金量高的海洋旅游产业链。如此,才能有效推动厦门以及周边地区海洋旅游大发展。

  用在地化破局 

  国家开放大学旅游学院名誉院长王志发在论坛上作了《让海洋旅游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中大有作为》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海洋旅游不仅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更是文化和旅游的重要承载和落脚点。换句话说,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可作为创新海洋旅游的切口。

  这也是与会专家的共识:旅游业如果不重视与文化结合,就不能孕育持久的发展后劲。发展海洋旅游,应当深入挖掘海洋特色文化,拓展其深度和广度,避免脱离了地方文化的海洋旅游,因没有特色而最终失去魅力。

  大家认为,厦门海洋旅游要保持自身特色,紧扣对台优势和侨乡文化、闽南文化精髓,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顺应海洋旅游多元化、立体开发的趋势,把厦门涉海旅游产品做精做优,推动海洋旅游产业向高层次迈进。

  当然,与会专家们提议厦门按照海洋旅游整体规划深耕细作,推进海洋旅游产业市场开发及发展,向海洋要社会经济增加值。除顶层设计外,也有接地气的具体建议。

  “台湾渔业与海洋旅游结合,创造了价值无限的新产业链,已成为台湾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之一。”何立德表示,厦门渔业发展的完成度已达到一定高度,可以缓慢往偏乡发展,从“小”旅行做起完善海洋旅游的细枝末节,最终带动周边城市的渔业发展,形成“有温度”的海洋旅游文化圈。

  用在地化破局,这也是林璧属规划海钓基地的思路。在他看来,海钓基地立足实际,找到海岸线上的优势和传统渔业的特色,可因地制宜地与渔村发展相结合,从而推进海洋旅游业发展,并带动上岸渔民的生产转型。

  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中国区销售支持总监王华表示,厦门南邻深广,北有江沪,与台湾隔海相望,占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政企应该多多利用这样优秀的资源,争取更多固定的邮轮航线,将有效转化更多来厦游客成为邮轮游客,建立、完善海洋旅游的产业链。

来源:福建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