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 : 2025-06-15 11:55 来源:本网
| | | |
 一、背景情况
今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福州市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优化提升“产业链”,推动形成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产聚才,精准引育人才队伍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立足“一区、一廊、二园、多点”的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聚焦16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人才地图”,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实施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吸引34个海外科研团队人才落户福州;大力引进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强化产业人才培育引领。深化产教融合,与福州大学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福州分中心、同济创业谷等平台落地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福州研究院揭牌成立,福州大学城联合研究生院完成首批招生,推动福耀科技大学获批设立,探索制造业高端人才培养新范式。联合463家企业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完善适应产教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优化产业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每年更新完善“1+1+N”人才政策,即1个行动计划、1个人才认定办法、N个专项细则,细化出台《关于福州市支持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七条措施》《关于福州市支持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八条措施》等政策,在人才项目奖励、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及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及服务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实施“一事一议”定制服务,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一事一议”专项扶持,配套科研经费、税收减免等“政策包”,最高给予千万元资金支持。
(二)以才促产,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一是核心技术攻坚突破。鼓励人才领衔承担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集中力量攻克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闽都创新实验室自主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点发光等13个高水平研发团队,已攻克稀土医用光电材料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80多项。二是成果转化畅通高效。发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等重大平台溢出效应,促成项目对接落地、产业发展壮大。115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创新企业、占全省超三分之一,数字经济规模超7700亿元;设立福州海洋研究院,嫁接6个海洋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培育4个海洋科创成果集中转化区,海洋生产总值达3400余亿元。三是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强化人才对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撑。对顶尖人才领衔创办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全生命周期服务。
(三)产才融合,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以福州新区、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科创走廊建设为引领,高标准建设软件园、东南汽车城等“五大城”产业集聚区。积极争取布局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进一步融合。二是建设高品质人才生态。在重点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国际人才社区,完善教育、医疗、商业等生活配套,打造“产城人”融合示范区。在全市广泛打造人才驿站,为人才提供技术、金融、创业等全流程陪跑、全栈式服务43项。推出人才专属“闽都英才卡”,为各类人才提供健康体检、生日贺慰等贴心配套服务。三是搭建高效率对接舞台。高水平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品牌活动,打造常态化人才项目路演、技术沙龙、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人才、技术、资本高效匹配。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携手链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举办东南汽车城汽车产业链供需大会、人工智能产业供需对接会、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供需对接会等形式多样的“五链”融合对接会,促进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