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背景
厦门海关坚决贯彻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始终将压缩通关时间作为“一把手”工程,对内优化业务流程,对外强化协调配合,扎实提升压缩通关时间成效。根据海关总署通报数据,2020年,厦门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4.08小时、2.12小时,同比分别压缩21.76%和51.38%,均创历史最优水平,助力厦门获评首批“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蝉联“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第一名。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制度化,推进压缩通关时间常态长效。
建立涵压缩通关时间领导小组,每月集中研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先后解决查验前准备、查验后置作业、舱单加锁等37项问题。建立超长时间报关单监控分析和通报机制,对海关通关作业流程逐节进行耗时分析,以“50小时”为颗粒度,每月通报各业务现场 “50-100小时”“100-150小时”等不同时长超长报关单,督促现场海关及时处理,目前该关超长报关单已大幅减少近50%。建立“问题清单清零”及工作台账机制,将企业反映问题与自查发现问题等进行区分,及时解决影响通关时效的难点和堵点。
(二)聚焦精准化,破解重点企业、商品通关瓶颈。
梳理关区进出口业务量排名靠前且通关耗时较长的重点企业名单,一企一策提升通关效率,如民用航空部件维修企业都面临着客户要求缩短交货期的压力,进口通关环节时间的缩短对缓解企业交货期压力非常关键。通过为航空维修企业量身定制汇总征税模式,实现进口航材通关时间由36小时压缩至秒放。深入剖析某高级认证企业进口钢管长期存在通关时间较长症结,指导企业规范申报商品名称和商编,平均通关时长由100小时以上压缩至10小时以内,降幅超过90%。针对原木、花岗岩等11种重点进口商品,逐个研究各通关环节所用时长,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举措,如散装石材受码头卸货能力不足等多因素影响,通关时间一直居高不下,通过将逐票查验模式改为整船一次性查验模式,通关时长压缩70%。成立商品鉴定专家组,建立涉嫌固废初筛鉴定会商机制,将再生塑料类固体废物检测流程由12个自然日压缩至8个自然日。
(三)聚焦智能化,打造便民、高效通关服务平台。
自主开发“通关时间监控平台”,从口岸、商品、运输方式等多个维度对报关单通关状态和通关时间进行量化分析,实现通关时间影响因素可视化展示。针对企业主动预约的办事效率存在拖拉、不及时的问题,启用海运出口人工查验“免预约”功能,被查验企业无需向口岸作业单位发起预约,码头与查验中心收到海关查验信息后,直接将待查集装箱运输至查验场地并通知企业到场配合海关进行查验,解决作业环节串联等待问题,查验准备时间缩短约6小时。运用无人机对船运进口散装粮食开展熏蒸气体残留检测;针对码头卸货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协调码头、堆场等经营企业增配卸货设备、推进机械散气,进口原木、生牛皮的码头卸货速度提升4倍,散气时间由24小时缩短至4小时,通关时间分别压缩55%、74%。
(四)聚焦协同化,增强关、地、企齐抓共管合力。
优化取、送样协同互补和进度公示机制,取样送检或化验平均耗时由7.4个工作日压缩至4.9个工作日。协调进口集装箱码头延长提前申报货物的免堆期,鼓励进口货物提前报关。联合地方口岸部门共同出台71条跨境贸易便利化政策,首创“单一窗口+空运物流”模式,实现航空公司、货站、报关行等业务并联协同作业,将每票货物至少5次的人工交接减少为1次提货交接,压缩空运进口物流作业时间90%以上。配合开发出口航空电子货运系统,出口空运纸面单证实现电子化运作,每年节省近千万元人民币的耗材和人工成本支出。
国家及各省市发展改革委
本省设区市发改委系统
省直厅局单位
国家及各省市发展改革委
本省设区市发改委系统
省直厅局单位
主办单位: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维护单位: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