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广东省广州市:创新推出定制化供电服务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按下“加速键”
广州供电局聚焦落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聚焦各产业赛道的行业特征、企业用电特性,分析摸排用能需求,实现惠企服务举措精准直达,有力支撑“顶天立地”大企业、“铺天盖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精准识别产业需求,构建多样化用电场景
围绕分析产业共性和企业个性化需求,构建包含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分析模型,分层分级勾勒产业用电画像。一是分析产业共性需求。围绕29个重点产业特征、远期发展前景、上下游产业链条等多维要素,综合运用AI大数据分析、现场走访调研等方式,精准识别各产业集群办电用电共性特征,梳理形成产业共性需求。二是分析企业个性需求。系统梳理各产业代表型企业在过往用电报装流程中的典型特征,从企业用电时效性、成本经济性、办电便利性、对电网网架布点需求、绿色能源保障等5个维度总结提炼企业个性需求。三是点面结合形成典型用电场景。整合产业共性和企业个性需求,依供需特征归集形成高品质供电保障、高敏感供电服务、“数字政府+数字电网”应用、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泛基础服务协同发展场景、科学研究合作场景、非连续性用电需求场景7个典型用电场景。
定制化服务场景
二、整合政企服务资源,为产业提供全方位供电服务保障
坚持“普遍+个性”、“传统+创新”、“保障+合作”服务原则,整合优势资源,深化应用广州“四办”、“六联办”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政府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链条服务保障。从企业筹建、高质运营、绿色发展、生态合作4个阶段,整合政企资源,谋划推出帮办代办、电能质量治理、碳排放管理、车网互动研究与应用等20项服务举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供电服务支撑。二是细化场景化服务指引。围绕7个用电场景,逐一制定场景化服务指引,为重点产业和项目建立“一项目一手册”跟踪服务机制,协同电网规划、生产运行等部门,联合提供全流程多专业服务保障。三是服务政府精准制定能源规划。通过“电力数据看经济”分析模型、碳达峰碳中和监测管理平台,支撑政府精准发布行业产业政策、合理制定能源长期规划、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协调共进。
碳达峰碳中和监测管理平台
三、依场景供需精准匹配服务举措,推出定制化服务案例
建立“产业需求—用电场景—定制化服务”全链条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供电服务质效。一是精准匹配需求,推出定制化服务策略。根据7个场景中不同产业集群用能需求,对照“一揽子”服务举措内容,从企业全生命周期,逐一挑选适配服务,实现企业需求点对点精准满足、有力保障。二是试点先行,打造“高品质供电保障”场景案例。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态势和重点项目生产用电需求迫切、电能质量要求极高的个性需求,组建涵盖调度运行、市场营销等多专业客户经理服务团队,为项目提供多路电源供电,同步开展远期配套电网规划,协助用户制定电力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利用园区屋顶资源,配套建设分布式光伏,预计每年为用户提供约19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13吨。三是深化应用,打造民生服务样板。全力保障广州增城区石滩镇元洲村三峡移民分布式光伏项目高效并网,推动内部业务流程并联开展,累计投入237万元专项资金,新建0.43公里电缆走廊,全面提升分布式光伏消纳水平,为增城区石滩镇元洲村移民群众年创收约70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增城区石滩镇元洲村三峡移民分布式光伏项目现场
(十)四川省:深化市场准入“三朵云”服务 推进企业跨区域“高效办成一件事”
四川省坚持需求导向,按照“数据赋能、流程创新、构建统一大市场”改革路径,创新推出市场准入“三朵云”服务,让改革红利和服务便利惠及更多经营主体。
一、升级营商环境“云地图”,提供跨区域投资高效决策服务
(一)创新营商“一站式”集成服务。围绕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需要,系统集成各类营商要素信息和服务,推出包含营业执照、金融超市、市场热度、政策支持、法律服务、创新服务等六大功能版块的营商环境“云地图”平台,构建起涵盖市场热度感知、政务融合办理、营商要素直达的经营主体发展综合服务体系。
(二)拓展推出“城市名片”功能。围绕企业投资选址决策需要,从区域发展现状、优势产业、要素匹配等维度出发,以数据汇集、一图展示、智能分析等方式打造数字化“城市名片”,向省内外投资者精准推介在川投资信息,并提供“入市第一课”合规指引和落地政务服务。截至2025年7月底,营商环境“云地图”平台累计用户达188.6万,已为2.74万户经营主体提供银行开户及融资预约等金融服务。
营商环境“云地图”平台服务页面
二、推行川渝经营主体“云迁移”,提供跨区域迁移高效登记服务
(一)创新实施“云迁移”服务。聚焦迁移的“流程、数据、档案”三大关键要素,通过跨层级、跨地区流程再造和数据共享,打造“一次提交、一地受理、云上流转、无感落户”的集成化注册登记新模式。将经营主体申请迁移、准迁调档、变更登记(备案)等多个环节合并为一个环节办理,经营主体向迁入地登记机关提交一次申请,即可完成迁移和变更登记(备案),跑动次数由3次压减至最多跑1次,办理时限由原来的9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迁移效率提速67%。
(二)集成推出“迁移一件事”。整合企业迁移涉及市场监管、税务、住建、人社、医保等5部门的企业迁移登记、税务迁出申请、社会保险登记等12个事项,推出省内“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服务。截至2025年7月底,共办理省内企业“云迁移”2.56万件。
市民正在“企业迁移一件事”窗口办理业务
(三)探索川渝跨区域“云迁移”。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和开放接口,推动川渝政务服务平台间、部门业务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间的数据交互,推出川渝企业跨省“云迁移”服务。截至2025年7月底,共服务川渝企业“云迁移”落地140户。
三、探索川渝“云注册”,在更大范围提供一体化企业登记服务
(一)探索川渝“云注册”登记模式。聚焦川渝两地大型企业落户难的现实问题,按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创新以“云注册”登记模式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川渝两地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地与川渝虚拟共享空间的“双重落户”。
(二)提升区域协同影响力。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改革经验,允许企业名称中冠以“川渝开放合作区”、“川渝高竹新区”、“川渝遂潼”等字样作为川渝两地一体化发展的统一标识,提升区域协同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三)完善协同服务管理机制。借鉴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成果,允许住所按照“川渝开放合作区/川渝高竹新区/川渝遂潼+实际生产经营地址”的形式登记,建立“一次登记、两地落户”服务管理机制。截至2025年7月底,使用相关字样“云注册”的企业共15户。
川渝经营主体登记协同服务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