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山东省青岛市:打造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 护航企业破浪出海
山东青岛围绕“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使命任务,不断提升涉外法治服务能力,建设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全力护航企业破浪出海。
一、建设青岛法务区,全要素聚集高端法务资源
高标准、矩阵式建设以“四区一平台”(涉外、上合、金融、自贸四个法务区和数字法务平台)为支撑的青岛法务区,集聚青岛国际商事法庭、青岛知识产权法庭、青岛海事法院审判区等审判机构,以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涉外警务服务站、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交流合作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青岛国际仲裁中心等法律服务平台机构100余个,总部设置涉企、涉外、涉海、群众12个服务窗口,与青岛市民中心建立联动机制,为企业、市民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务。
智能化赋能便捷高效服务,汇聚全市法治数据资源,接入外部数据48类2000余项,嵌入20余个服务场景,打造数字法务线上平台和掌上应用端;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法律服务“AI数智人”,在市民中心、企业园区布设“青法小屋”,创新“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提供智能便捷的法治服务。
青岛法务区提供“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
二、提升涉外法治新质效,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建立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数字平台,创新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24年以来,审结涉外、涉港澳台案件582件,标的额约130亿元,案件调撤率45%。青岛海事法院设立自贸审判区,制定8大类标准合同范本,创新海事司法标准供给等多项制度,办理的“努萨”轮案、“利莫诺”轮案等成为“中国范式”。
着力加大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挥青岛知识产权法庭对胶东六市跨区域集中管辖优势,健全知识产权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2024年以来,依法办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110件,5起案件入选全国全省知识产权典型案例。研发应用知识产权审判AI比对系统,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制定商业秘密保护“一站式”服务指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背景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等制度文件。
三、强化政企沟通化解突出问题,精准开展企业出海体检
常态化开展政企沟通活动,搭建政企恳谈会、营商环境会客厅、外资企业圆桌会、关企面对面等政企沟通交流平台矩阵,开展“青岛口岸讲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化”等特色宣讲活动。汇聚全市法学法律人才,组建“青法先生”企业服务团,制定40余项法律服务自助点餐清单,开展“青法先生·企业面对面”系列活动。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000余个,推动解决涉企重大疑难案件30余件,助力企业止损挽损10亿余元。
制定工作指引,引导企业主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突出前端治理、源头防范,设立“企业跨境综合服务基地”、中阿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落地海事域外法查明研究中心,成立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团。编发《贸易摩擦背景下企业风险防范应对指引》等指引性文件,开展企业出海体检,帮助企业化解知识产权、税收缴纳等领域风险1000余个。建设金融风险智慧治理综合体,创新“线上+线下”风险精准识别、大数据赋能监管流程再造和金融、司法等多部门协同治理的智慧治理模式,为大数据赋能金融风险治理提供了范例。
外贸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与应对指南专题宣讲
组织法律服务团队进园区送法律送政策
(八)湖南省株洲市:创建“三多”破产重整机制 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湖南株洲创新打造“多视角识别企业价值—多元化创新融资方式—多维度打造服务体系”的破产重整机制,开展基层法院破产审判工作,先后帮助22家企业重获新生,重整成功率达84.6%,盘活资产500多亿元,带动就业2300余人,税收贡献超2亿元。
一、多视角识别企业价值,探寻重整之机
运用多重视角交叉审视企业,深度挖掘潜在优势,精准识别企业挽救价值。一是在企业画像中初步识别。从“企业家、投资人、市场需求、社会共识”四要素评估企业重整价值,重点考量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经营潜力、投资方的参与意愿,以及企业技术或产品的先进性、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等。二是在预先重整中深度识别。对初步识别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推行预重整,设定3—6个月预重整期用于市场化协商,通过开展债权申报审查、资产审计评估等工作,深度识别并检验重整价值及可行性,将条件成熟的企业导入正式重整程序。三是在程序转换中动态识别。秉持“多重整救治、少破产清算”理念,以听证会、专家研讨等方式动态研判挽救价值,科学测算对比清算与重整状态下的清偿率,结合实际灵活采取清算、重整、和解等不同法律程序,积极引导7家企业由清算转入重整、和解程序,全面恢复生产经营。
法院组织重整听证会研判企业破产重整的挽救价值
二、多元化创新融资方式,拓宽重整之路
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为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输血供氧”。一是债权人再投资,化对立为合力。鼓励债权人继续投资,制定符合债权人需求的激励方案,推行“投新资化旧债”方式并依法充分保护再投资权益,华晨公司重整案成功引入全国单笔最大金额12亿元共益债融资。二是兜底拍助筹资,化存量为增量。为避免破产企业资产贱卖,事先确定兜底买家后挂网竞拍,最大限度提升资产处置价值,中康公司重整等案以此方式获取高额资金投入。三是建平台扩融资,化危机为商机。打造破产投融资线上平台,发布“破产资产库”、“投资人招募公告”等讯息,提供法律咨询、项目推荐、评估询价等集约化服务。2025年以来,已有20余家重整或和解的企业通过平台获得社会资本融资。四是产业链帮注资,化风险为共生。主动对接重整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追加订单、注资帮扶、合作经营等方式,为重整企业打造新的解危路径,远大水泥公司依靠上游煤炭企业的投资实现重整目标。
引入全国单笔最大金额12亿元共益债融资
三、多维度打造服务体系,稳固重整之效
构建重整新生企业服务保障体系,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助力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一是回应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重整程序终止后持续关注企业需求,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债务结构、核心诉求等提供差异化、针对性服务,帮助扫清资金支付、资产过户、项目审批等障碍。二是深化府院联动,提供集约化服务。开展“法治保障护营商”行动,推动法院与住建、税务、市场监管等10余个政府部门高频对接,撬动产业链办公室、商(协)会等多方资源共同服务企业发展。三是完善工作机制,提供长效化服务。出台“云解纷平台全覆盖”等17条具体举措,通过法律宣讲援助、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涉企执法检查等行动给企业吃下“定心丸”。近年来,先后帮助一批重生企业召开联席调度会议400余次,协调解决堵点问题1300余个。
府院联动破产重整企业服务专班走访重整后的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