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浙江省嘉兴市:聚焦减负提质增效 创新统计“一键报表”改革
浙江嘉兴落实国家“推进智慧统计建设,完善统计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统计现代化改革部署要求,聚焦因报表多、指标繁造成的企业编报负担重,因数据易被干扰、人为差错易发造成的监管难度大,因数据时效性差、应用价值低造成的辅助决策薄弱等问题,通过数字赋能、流程重塑,创新企业统计“一键报表”模式,实现数据生产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一键报表”改革由嘉兴桐乡市首创,已在浙江迭代运用超3年,11个地市90个区县实现全覆盖,企业报表用时压缩90%以上,准确率有效提升。
统计“一键报表”平台系统功能架构图
一、流程再造,构建业务和数据双链协同
(一)全口径归集。精准适配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产销等各类系统及不同版本、不同业务处理方式,可全量归集工业、服务业等12个专业219张报表。构建各项指标对应的取数标准体系,明确统计指标范围、口径、频率及计算方法,实现企业基础数据自动汇聚。
(二)标准化生成。将22个高频统计报表制度固化为系统程序,严格执行同一标准、同一逻辑、同一流程,构建规范生产、安全传输、实时校验的质量监控体系,杜绝人工差错,防范人为干扰,提升数据质量。
统计“一键报表”平台业务流程图
(三)自动化报送。创新“模板导入”、“接口推送”双通道,统一企业报送门户,明确传输协议和标准,实现统计报表自动汇集、规范生成、一键报送,无缝对接统计云联网直报平台浙江采集节点。以嘉兴某龙头企业为例:下属法人单位35家,涉及6个专业,每家每月需报送2—4张报表,仅一家公司的产值报表,每月需对200余个产品、2000余份发票进行人工计算,强度大、易差错。应用“一键报表”接口模式后,统计人员39名、人均1天的工作量精简至只需1名统计人员、5分钟,准确率100%。
二、体系重构,提升监管和保障双重质效
(一)创新两项技术,实现智能高效。创新“多源异构数据智能映射技术”,有效兼容适配各类数源系统。创新“指标血缘溯源技术”,有效追踪记录数据指标从生成到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企业‘一键’报表数字化台账系统”软件著作权,并取得“一种基于大数据生成报表的数据映射方法及系统”、“一种报表数据采集方法及系统”等4件发明专利。
(二)制定三大标准,确保系统规范。建立数据、指标、接口三项标准体系,明确原始数据定义和管理规则,统一基础指标和过程指标来源和口径,规范信息传输协议和交互规则,为平台规范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基础指标清单》、《数据接口标准》等12项规范纳入浙江省统计数字化改革标准体系。
(三)强化四重防护,构建安全屏障。基于国产硬件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全栈自主研发,建立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HTTPS)安全连接、SM4分组密码算法等“四重”安全保障,确保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应用全过程安全可靠。
统计“一键报表”平台标准规范及安全架构示意图
三、价值跃迁,驱动治理和运用双向变革
(一)数据反哺赋能。构建多维立体“企业画像”,动态分析产值、营收、利润等关键指标,为企业优化生产经营、产业布局提供支持。搭建产业链速查模块,归集供需信息,助企强链延链。提供政策直达增值服务,让企业更加便捷知晓政策、享受红利,累计推送涉企政策2.16万份。
(二)智慧统计赋力。构建统计人员管理模块,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四上”企业、乡(镇、街道)、村(社区)统计人员全量纳入,有效夯实统计基层基础。构建电子统计台账,确保源头可溯、数据可查,为实现即时统计提供了基础底座。
(三)政府决策赋效。构建产业、行业、规模、效益等各类分析模型,形成区域经济全景画像,为政府快速获取经济运行状况、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提供支撑,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变“经验决策”为“数智决策”。
(六)福建省厦门市: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绿色样板
福建厦门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实施环境准入集成改革,有效解决企业准入难、审批时间长、项目落地慢等问题。截至目前,已有超2900个项目受益,为企业累计节约审批时限8.7万个工作日,节省论证费用超亿元。
一、创新分区管控体系,构建精细化保护格局
厦门生态治理样本——筼筜湖
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主动晾晒环境准入条件,为企业解决项目准入要求不透明、不具体等问题。一是深入实施多规合一。将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整体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各类规划,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与“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空间共管、业务共商协同机制,有效疏通“规划打架、互为前置”等影响企业项目落地的堵点。二是精准实施准入清单。将全域划分为134个环境管控单元,根据每个管控单元的资源禀赋和生态要求,发布差异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此基础上出台管控单元管理清单,进一步细化实施“一单元一策略”,指导企业照单准入。三是细化行业准入要求。印发实施准入清单实施细则,明确123个重点发展行业、177个一般行业、64个其他行业的准入导引,科学指引企业进驻主导行业匹配的管控单元。
二、创新智慧应用平台,提升数字化管理效能
厦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
建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发挥数据资源优势,构建助企惠企审批服务新范式。一是管控图层智能叠加。将国土空间、产业布局、市政设施、生态环境等239个要素图层和107713条生态环境准入条件整体融入厦门市全域空间,一张图实现跨图层分析、多要素识别、全行业匹配,形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智慧内核。二是智研速判引导落地。开发应用准入研判等功能,企业可自主开展准入研判和选址导引,输入行业代码和选址坐标自动形成准入意见,2025年以来已指导超过500个项目优化布局或调整工艺。三是数据共享智慧赋能。运用大语言模型,提供AI智能问答、研判、审批、监管等服务,推动建设项目从环境准入、审批落地到排污监管的全链条智慧化,实现10秒内回复企业咨询、5分钟内为企业生成生态环境准入意见,并可生成环评批复辅助审批。建立超期预警机制并关联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进一步减少现场执法频次,做到无事不扰。
三、创新环境准入机制,形成协同化改革合力
厦门市环境准入集成改革审批流程图
深入推进环境准入各项制度集成改革,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助力企业提升效益。一是环评审批“一诺千金”。扩大告知承诺制适用范围,目前已涵盖全市66类报告表。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作出承诺后即来即办,批复立等可取。单个项目平均可为企业节约30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限,加速省市重点项目落地。二是区域评估“一本共享”。出台市级区域综合评估(环境影响)地方标准,翔安南部新城等11个片区开展区域综合评估(环境影响),覆盖国土面积超80平方公里,统一评估、成果共享,相应减少项目环评审批,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变企业付费为政府买单,变企业单体评价为片区整体评价。三是排污许可“一证统管”。系统集成排污权交易等5项制度融合改革,横向打通环评与入河、入海排污口3项审批业务,纵向打通环评、排污权、排污许可3个事项,通过排污许可证承载环境管理要求。单个项目全流程可为企业节省70个工作日以上,节约费用最高达80万元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