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FJ00102-0300-2007-00034
- 发布机构:省发改委
- 生成日期:2007-04-26
- 标题: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内容概述: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有效性: 有效 有效。有效期至 。
(
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厦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纲要》是“十一五”期间制定其它各类规划以及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及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引领今后五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导航图,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十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有效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项目带动战略实施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中心城市框架初步拉开;对外开放继续深化,对台工作稳步推进,口岸功能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乡统筹发展,“三农”工作成绩显著;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必须坚持“以港立市”、基础先行;必须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工业主导、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注重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两手抓”、注重“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步推进。
(二)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主要表现在:岛内外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未能明显改善;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拓展缓慢,经济总量不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产品比较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中心城市功能亟待增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弊端仍然存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五年,也是迅速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注<1>的关键时期,既存在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十一五”时期,世界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国际高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内经济将呈现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中央把“特别能创新”作为新时期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内涵,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有利因素,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趋势明显,厦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铁路及高速公路连接线将相继建成,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这些都将为厦门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未来五年,厦门的土地、淡水、原材料等资源瓶颈制约仍然比较明显;与国内发达地区、先进城市相比,厦门科技创新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城市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厦门与周边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与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不相适应;对台作用还不够突出。这些都是厦门“十一五”期间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认真加以应对和克服。
总之,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奋发有为、趁势而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任务,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关键,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增创产业、体制、开放、对台、科教新优势,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经济特区,不断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努力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历史性贡献。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财政总收入450亿元、年均递增16.5%以上,争取更快些更好些;力争人均GDP比2005年翻一番。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发展工业为重点,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注<2>,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不断扩大领域,创新形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先谋后动、求真务实。以科学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思路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锐气,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
注:带“*”的四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其余的指标为预期性指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结合厦门的城市定位、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提出厦门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项主要任务。
一、壮大工业规模,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筑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集中区注<3>,继续调整和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聚,强化三大支柱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提高效益和质量。
(一)制造业三大支柱
1、电子信息制造业
重点发展四大产业集群。
计算机及相关产品制造产业集群:以包括服务器在内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为主,显示器等相关设备和零配件为辅,延伸产业链,增强本地配套能力,不断壮大计算机产业规模。
数字视听产品制造产业集群:提升数字高清晰电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业化规模;继续扩大激光视盘机、音响和助听器等视听产业规模;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数字娱乐产品。
移动通信产品制造产业集群:继续壮大手机制造业规模,积极拓展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应用;提高核心芯片、嵌入式软件的研究开发能力,引导企业整合研发资源,组建厦门集成和软件开发设计中心,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发展锂离子电子等配套产业。
电子元器件制造产业集群:继续壮大半导体传感器、片式电容器、超小功率继电器、变压器等元器件产品及柔性电路板生产规模;向集成电路设计和封装、平板显示器件、基础元器件制造等方向延伸产业链;建立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建设精密模具、注塑、印制板、贴片加工中心,增强配套能力。
2、机械制造业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集群。
客车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汽车工业城,壮大大中型客车和专用汽车整车生产规模,提升冲压件、车身总成产品开发能力,引进客车底盘、轻型客车、客车空调、发动机等配套项目。
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装载机、挖掘机、叉车、重型卡车等为龙头,延伸发展路面机械、环保机械等工程机械及配套的工程机械桥箱、铸锻件、液压油缸等零部件制造。
飞机维修产业集群:继续扩大飞机结构大修、改装的生产规模,并向发动机、起落架、控制系统、机载设备等部件和专业系统的维修延伸,形成一站式的航空维修基地。
电工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继续完善低压电器元件产品系列,扩大高压开关产品生产规模,发展智能化产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船舶修造产业集群:扩大大型集装箱船舶制造,建设游艇生产基地,发展船用设备制造业和修船业。
钨制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扩大现有钨制品产业链生产规模,拓展钨钼合金制品加工和硬质合金加工产业链,开发新型钨制品材料。
3、化工制造业
重点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芳烃系列有机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对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PTA)二期,发展瓶级和薄膜级切片、工程丝配套项目和下游染织等项目,延伸芳烃产业链;发展以对二甲苯(PX)项目副产品为原料的有机化工项目,延伸有机化工产品链。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香精、香料、助剂等精细化工系列产品。
橡胶轮胎产业集群:扩大子午线轮胎生产,发展内胎、工程胎等橡胶系列产品及其配套产品。
(二)传统制造业
重点对食品、纺织、服装鞋帽、工艺品、印刷和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优化改造提升,发展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纺织服装、鞋革制品和建材等产业集群,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做强做精特色品牌。
二、培育物流和旅游两大支柱,加快发展服务业
按照工业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利用城区迅速拓展和对外通道更加便利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中介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实提升旅游、商贸、房地产、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物流、旅游”两大服务业支柱,增强中心城市服务与辐射功能。 (一)物流业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辐射周边、对接两岸的要求,建设港区集疏运网络和物流纵深网络,扩大物流集散能力,建设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包括海沧物流园区)、杏林前场物流园区。
2、培育物流营运主体
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培育专业化物流营运主体;加快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注<4>;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3、拓展物流市场腹地
拓宽大宗货物的集散通道和两岸货物往来便捷通道,降低物流营运成本,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实现物流储运、分拨、配送的信息化和产业化,扩大厦门对江西、湖南、湖北及浙南、粤东等地区大宗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
4、改善物流软环境
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功能,加快电子口岸注<5>建设,实现区域化、网络化、电子化通关模式;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提高口岸运作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建立健全现代物流工作协调促进机制,完善物流政策环境,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二)旅游业
1、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创新
重点提升鼓浪屿、万石山、白鹭洲和环岛路等现有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五缘湾、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北辰山、大嶝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互动。大力发展度假旅游,重点开发六类旅游项目。
滨海旅游 利用滨海资源优势,发展都市休闲度假和海洋旅游产品,打造环岛路滨海休闲和园博园观赏旅游品牌,发展高尔夫旅游、温泉度假旅游,建设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国际旅游客运码头,沿海岸线因地就势规划建设便民的滨海休闲步道。
文化旅游 开发鼓浪屿特色建筑及钢琴艺术文化等资源,充分利用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包装和推广闽南语歌曲、南音、地方戏曲等文化艺术,培育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购物旅游 利用特色商业街区、大型商业广场和购物中心开发都市购物旅游产品,把中山路及其周边发展为集旅游、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繁荣商圈,建成明发商业广场等特色旅游购物街区。
生态旅游 整体开发万石山风景区、东坪山、文曾路、仙岳山及金榜山等岛内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竹坝农场、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和北辰山等岛外生态旅游资源,构筑城市周边休闲带。
节庆旅游 办好第六届国际园林博览会、国际钢琴艺术节、世界合唱比赛、中秋博饼文化节、凤凰花旅游节等,利用地方节庆资源开发旅游产品。
涉台旅游 发挥对台优势,开发厦金、厦台旅游产品,争取简化赴金、赴台旅游手续,放宽居民所在地限制,丰富旅游线路,与金门建立旅游协作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厦金旅游产品,争取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重点口岸城市。
2、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全市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医疗救援、紧急救助、安全保卫等服务;建立和完善旅游导示系统、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和旅游信息数据库;改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科学规划建设旅游停车场等辅助设施;增辟国际航线及国内旅游城市直飞航线;开通与国内沿海城市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游船、邮轮航线。
(三)其他服务业
1、商贸业
通过优化城市商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健全商品市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与水平,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培育城市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鼓励商贸流通业的业态整合与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提高零售业知名度和知名企业聚集度;提升购物环境,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商业服务体系,打造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和若干个特色商业街。
改善岛外商业环境,建设马銮湾、杏林、大同、马巷等商业中心。鼓励岛内批发零售企业向岛外扩张,发展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专业批发等大型商业设施。
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繁荣餐饮业。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优化老社区商业结构布局,营造良好消费环境,重点发展社区超市、连锁便利店和社区商品配送服务;突出餐饮地方特色,创建一批名菜、名小吃、名店、特色街,建设美食名城。
建设与改造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厦门粮食批发市场、翔安汽车交易市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厦门花卉、种苗研发与物流中心等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扩建高崎中埔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改造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建成区域性果蔬集散中心和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大陆集散地。
大力拓展本地产品的国内市场。引导企业不断开发适应国内市场的产品,培育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积极为企业搭建各类展销、促销平台,加大厦门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培育商贸流通业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推行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营销方式;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商贸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2、文化产业
合理配置社会文化资源,通过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构建开放繁荣、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注<6>。支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工艺美院等高校办好动漫专业,吸引台湾动漫、网络游戏产业转移,做强娱乐、演艺、钢琴培训、印刷、图书音像发行、电影放映、文物品拍卖、工艺品和油画制作销售等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策划、咨询、经纪等文化中介机构;培育发展闽南语歌曲的创作、比赛、出版等。
积极发展教育产业。重点培植学前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教育产业,完善终身教育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培育和完善医疗服务市场,发展医疗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办医格局;发展特色专科医疗、特需医疗、个性化医疗和中医药等行业,培育一批品牌医院、专科医院及疗养型医疗机构。
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广告等体育产业;培育体育赛事经营集团,举办好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体育赛事;争取举办更多国际国内单项体育赛事;促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及专业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
3、金融业
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加强金融对外开放,发展资本市场,形成海峡西岸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和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厦台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台资金融机构或成立厦台合资合作金融机构;重点扶持担保业和风险投资业等金融中介服务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银行业 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吸引外资银行参与经济建设;鼓励外资银行以厦门为区域总部向周边地区拓展业务;完善厦门市商业银行、厦门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法人治理结构。
证券业 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扩大上市融资及其后续融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培育企业债券市场,扶持有实力的发债主体,开发优质债券项目;培育和引进竞争力强的证券中介服务机构。
保险业 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鼓励国内外保险公司来厦设立法人机构,积极引进台湾保险机构,形成充分竞争、服务优质、规范有序的保险服务体系;发挥商业保险机构辅助社会管理功能,参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中介服务业
重点发展咨询、会计、评估、展览、科技、人才、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加快推进现有中介服务机构的改制,破除行政垄断和部门垄断;支持中介服务企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壮大规模;扩大中介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引进国际知名机构;推进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支持协会发展,强化自律性监管。
5、房地产业
结合新城区建设,加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引导房地产发展重心向岛外转移,重点加快海沧、杏北、集北、翔安、西柯等新城区开发;加快岛外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岛内结合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商务办公楼、住宅及酒店等项目,重点加快五缘湾、观音山两个营运中心区建设;鼓励建设节能型、生态型住宅小区;加强房地产市场分析和信息发布,引导房地产投资、消费及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6、会展业
完善会展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会展承办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会展营运商,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和举办会展活动;积极培育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品牌展会;展、会并重,吸引各类大、中型会议在厦门召开,实现会与展的协调发展。
三、构筑中心城市框架,提升承载和辐射功能
完善岛内基础设施,加快岛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发挥中心城市功能提供载体;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拓展城市新区;加快旧村、旧城改制改造,全面推进城市化;完善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建设城市快速通道、城际连接通道、海空港国际连接通道,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1、城市快速通道
完成海湾大道、岛外快速路、翔安隧道、成功大道、厦门公铁大桥等城区间高速路网建设,构建连接各城市组团的快速通道,形成城市半小时交通圈注<7>;完善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环岛干道,改造仙岳路西段、疏港路等交通繁忙道路和部分干道交叉口,疏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制定道路管制等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智能化交通管理;做好全市停车场所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和建设大型停车场所。
2、城际连接通道
以厦泉漳为主,加快辐射周边地区、对接国家交通主干网的快速通道建设,与漳州、泉州等周边地区形成一小时交通网;加快建设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延伸深远经济腹地;建设厦门—安溪高速公路、厦成高速、厦漳跨海大桥等项目,启动厦门南通道(厦门本岛—漳州)项目前期工作。
3、海空港国际连接通道
巩固国家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千万标箱集装箱大港。加快建设漳州招银、后石、石码港区,完成厦门港41个(包括技改、续建)深水泊位建设,基本建成海沧港区和嵩屿港区;开辟厦门港东部港区进港航道,实施厦门港10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加快高崎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拓展国内外航空货运业务,建成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国内一类干线机场,争取成为两岸“三通”定点直航机场;加快建设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打造自由贸易港区注<8>平台;完善海空港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
4、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提高陆(公路、铁路)、海、空集疏运能力。重点建设厦门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前场和翔安等一批客、货运站点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拓展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高效便捷的通关查验。
(二)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1、信息网
推动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建设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加快自然人、法人和城市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等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物流信息平台,改善口岸通关条件;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数据托管等互联网服务。
2、供水
统筹规划全市水资源配置,建设莲花水库,铺设环形管网;加快旧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完善新城区主、次干管网;建设东部供水工程,新建及扩建自来水厂。
3、供电
完善电源布局,建成海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期,新建厦门液化天然气(LNG)电厂;建设覆盖全市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供电网络,建设电力进岛第一、第四通道,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增强网架的灵活性、适应性、安全性。
4、供气
实施厦门市液化天然气配套管网工程,完善管网配套设施,扩大管道燃气覆盖面;鼓励工商业用户及公建设施使用管道燃气;完善加气站网络建设,推广燃气汽车。
5、污水处理
建成翔安污水处理厂,实施同安污水厂、杏林污水厂扩建工程,建设杏林片区污水调入海沧污水厂工程,开展集美、石胄头污水处理厂扩建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配套污水管线和相应设施,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推进中水回用注<9>工程建设。
6、垃圾处理
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分拣处理及无害化处理系统;完善本岛后坑和海沧东孚环卫综合处理基地,新建翔安新圩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做好建筑废土的综合利用,并在岛外规划弃土区;建设海域环卫专用码头,加大海域环境保洁力度。 7、公交
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完善岛内外公交网络,积极发展快速公交;增辟海上公交航线,规划建设一批客运站点和公交场站,实现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便捷换乘,以及与陆(公路、铁路)、海、空等对外交通体系的合理衔接;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联接岛内外及周边地区的大容量客运通道。
(三)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乡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综合应急预警系统,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是建立健全全市防汛抗旱、自然灾害预警救援、生态保护和疫病虫害防控等三大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四)加快拓展新城区
以工业集中区发展带动城区拓展,依托现有城区拓展工业区。通过同安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等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同安、翔安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海沧新城区建设,启动建设翔安新城、同安西柯滨海商住区、同安东西溪流域两侧、集美后溪西北部片区;实施马銮湾、杏林湾、五缘湾综合整治及其开发项目,加快中华片区、百家村片区、厦港片区等旧城改造。
(五)完善城市综合管理
1、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信息平台和动态跟踪机制,改进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办法,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做好规划项目策划和行动规划;组织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力量参与规划编制;加强对新区公用设施的规划;统筹规划开发重点区域和实施重大项目,科学安排开发建设时序;规划并控制具有升值及潜在升值的建设用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控制用地规模,严格规划执法。
2、提高综合执法能力
完善城建城管综合执法机制,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整治破坏市容环境、强买强卖、无理阻工等违法现象;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种苗业、农产品营销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1、发展种苗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培育优势农业新品种,建立一批种子、种苗筛选和繁育基地,做强做大种苗业;加强厦台农业合作,重点推进良种引进与改良、农产品加工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合作;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注<10>,建立健全农产品优质、卫生、安全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2、发展农产品营销业
从仓储、包装等环节发展农产品物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加快厦门粮食批发市场和厦门花卉、种苗研发与物流中心等建设,完善高崎中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等;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
3、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开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发展具有特色的森林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现代都市农业。
(二)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1、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完善农村城市化工作机制,通过居住社区化、从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福利社保化,积极推进镇改街、村改居。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选择异地新建型、就地改造型和环境整治型三种建设和整治模式注<11>,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有线电视、水利等设施建设,加快重要流域的治理和改造;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注重农村生态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充分发挥城市公共服务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管理和社会事业的一体化。
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新一代农民综合素质;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协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三)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鼓励自主创业以及推进公共服务等措施,广辟农民稳定增收渠道。积极推进开发区、工业区范围内的“金包银”工程注<12>,鼓励农民参股生活服务区配套建设,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增加可持续收入来源;加快对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山区和重点水源保护区群众实施整体迁移的“造福工程”,逐步实现农业人口转移,整体推进农民增收。
(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镇机构改革,转变镇政府职能;按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的原则,推进镇事业单位的整合与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征地拆迁制度,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补偿安置等方面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和拓展“订单农业”,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村务村财管理制度,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注<13>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一)加快科技创新
1、完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加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利于培育产业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支撑条件。加快发展各类综合型、专业型科技孵化器,建设软件园二期、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火炬创新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台湾学者创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一批公共检测、共性技术开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等专业化开放式平台,为科研成果的研发及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
2、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完善吸引研发机构、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和实施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发挥企业在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中的主导作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健全“产学研”协调机制,构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的技术创新联盟;争取一批研发机构列入国家、省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3、推进重大产业技术开发
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以重大科技成果研发为载体,加大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扶持力度,培育关键技术,重视地方自有品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4、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强科普宣传工作,重视街道、居委会、社区等在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各类媒体、学会与协会的宣传渠道作用,形成有效的科普社会化组织体系;鼓励青少年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科普投入,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功能。
(二)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德才兼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建设一支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适宜创业、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
1、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能决策、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党政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和引进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软件和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
2、建立健全人才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真实反映人才价值;完善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健全科学合理、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落实技术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行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分级负担、社会参与、利益共享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保障机制。
(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1、软件产业
建成软件园二期,改善软件开发环境,积极引进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封装在内的国内外软件企业,扩大软件出口;加快软件业对台交流与合作,促进台湾软件业向大陆转移;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及培训机构、知名软件企业的合作,使厦门成为国内重要的软件人才培训基地。
2、光电产业
积极承接台湾光电产业转移,发展外延片、芯片、硅材料、LED封装、太阳能电池和LED显示器件及产品,快速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应用设计开发能力,辐射周边,壮大产业集群,建设一流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以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及药物开发、检测试剂、化学合成药等为重点,培育和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建设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社会公共服务供给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以提高群众享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基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一)教育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强教育资源辐射能力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形成结构完整、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1、巩固提高基础教育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条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完善工业集中区和新建城区的教育配套;鼓励重点学校联合带动一般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补充的基础教育体系,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适度扩大规模,调整优化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加快集美、翔安、曾厝垵三大文教区内各高校建设,完善文教区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厦门大学集美校区、集美大学新校区、华侨大学集美校区等;扶持和发展一批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引进具有高水平工科专业的名校,提升工科教育水平,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完善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加快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华夏学院和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华天学院、南洋学院等职业院校的迁建、新建步伐,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托城市职业学院,整合城市成人学校和公共职业培训学校的教育资源,健全终身教育体系;依托社区、企业、学校教育资源,开展全社会读书学习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校外教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二)卫生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确保人人享受公平、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以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由市、区急救中心和各级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组成的应急医疗救治服务网络,建立全市应急救治骨干队伍和专家库;实行卫生监督重心下移,在镇(街)划片设立卫生监督分支机构,形成市、区、镇(街)三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和上下联动执法机制,加大对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等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传染病防治,做好成年人精神卫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妇幼保健工作。 2、改善医疗服务条件
加快医院建设步伐,合理规划、调整三级医院规模和数量,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加强医院学科建设和临床医学研究,扶持发展传统中医药和眼科、肝科、精神科及口腔、心脏、肿瘤等优势特色专科,优化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医学人才建设;强化药品市场管理,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
3、完善社区、农村卫生服务
加强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充实社区、农村卫生机构;加大对镇(街)社区卫生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城乡卫生服务水平;调整医保政策,引导群众“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注<14>,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镇卫生院主要职能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全民健康教育。
(三)文化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建成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小白鹭艺术中心、海峡交流中心、闽南戏曲艺术剧院等,新建翔安市民商业广场、集美书城等公共文化设施;注重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加快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外来员工聚集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2、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位
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培养一批文化艺术人才,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全力办好世界合唱比赛、中国(厦门)国际钢琴比赛以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等大中型文化艺术活动;制定闽南戏曲艺术和民间艺术发展规划,积极推动闽南文化艺术研究,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加强闽台文化艺术交流研究,开发闽台文化信息资源库,形成文化信息特色品牌。
(四)传媒及出版发行
发展传媒业。整合和发展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现有各类传媒资源,办好广电集团,推进报业集团化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等领域,鼓励扶持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
发展出版发行业。发展出版物发行连锁经营,建成区域性出版物发行中心;完善发行网点建设,重点加强新建成区、新居住区及岛外地区发行网点建设;促进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业的平衡发展;健全有利于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版权保护管理体系。
(五)体育
以推动全民健身和发展厦门特色优势体育项目为目标,加快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1、提高大众体育普及程度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工人体育馆、国际网球中心、国家乒乓球南方训练基地等一批重点体育设施项目;建立多元化体育设施管理运营机制,完善各区体育设施体系,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广泛开展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体育等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增强群众体质。
2、稳步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
强化优势体育项目人才培养,打造厦门优势体育品牌。重点巩固和发展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短、跨、跳)、帆板等传统优势项目,培养和输送拔尖人才;建立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输送及管理机制。
(六)人口与计划生育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条件,加强对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依托社区组织,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实行居住地和户籍地共同管理、以居住地为主的管理制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辅助、公共养老为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养老模式。
七、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特区发展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新突破,贯彻中央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基本内涵的重要精神,继续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进闽粤赣十三市注<15>及东南沿海、闽西南五市、厦泉漳等三个层次的区域合作,拓展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实现区域共同繁荣。
(一)深化体制改革
1、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完善商品及各类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化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大力促进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完善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等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2、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财务监管制度,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用、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国有资产重组的力度,推动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的组合,盘活存量资产;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规范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创新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和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产存量和流量的管理与监控,保持增值增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务政府。合理界定并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理顺党政工作机构的关系,理顺行政首长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现代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市、区、镇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和推进镇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4、推进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政府债务的有效监控,建成收入组织有方、公共保障有力、资源配置有度、监督管理有序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做好增值税转型试点,研究完善环境保护有关税收政策。
5、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整合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明确职责,提高效能,确立其独立事业法人的地位;对可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深化国际和区域合作,提高全方位开放水平
1、积极有效利用内外资
用好引资平台,提高引资规模和质量。继续利用好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海峡两岸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招商平台,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环节的转移;加强对欧、美、日等国家的招商,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在厦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商务中心、采购配送中心;强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发挥现有外资企业的引资作用,鼓励其增资扩产。
扩大开放领域,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利用WTO后过渡期注<16>服务领域全面开放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会展、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和社会公用事业及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推动和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继续鼓励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进口贸易,鼓励进口先进设备和短缺资源,建设区域性进口集散地;积极发展服务贸易;赋予外资企业完全贸易权,推动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强化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贸易预警救济机制,增强企业应对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能力。
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发展贸易促进型投资,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网点和投资办厂,扩大出口;拓展涉外工程承包,发展对外劳务合作。
3、推动自由贸易港区建设
充分发挥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分拨、国际采购等跨国物流业务;争取保税物流园区政策从海港联动扩大到空港联动,加强与高雄港等国际大港合作,争取两岸直航航线落地。
4、加强与海外、港澳和东南亚的交流合作
密切与港、澳、侨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引资渠道。积极参与港澳市场合作开发,借助港澳拓展国际市场,引进港澳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服务企业,承接港澳“零关税”货物,发挥厦门与内地联结、运输、中转功能;积极推进与港澳特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多层次合作。发挥厦门华文教育的基础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在华文教育培训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充分发挥东南亚华人华侨作用,推出一批参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项目;推动厦门和东南亚旅游合作,建成中国大陆出入东南亚的重要口岸;鼓励和支持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办厂。
5、加强闽粤赣十三市及东南沿海区域合作
面向粤东、浙南、江西、湖南、安徽等周边地区,开拓深远腹地;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拓展海陆、陆空货物联运,扩充厦门口岸腹地;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合作与交流,成为连接两大区域的重要节点。
6、深化闽西南五市区域合作
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冶金、医药、轻纺等区域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农业合作;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延伸旅游线路;完善山海协作联席会议机制,履行与龙岩、漳州签订的山海协作及对口帮扶协议;抓好对口帮扶地区劳动力与各类人员的培训。
7、构筑厦泉漳城市联盟
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完善城市联盟工作机制,加快厦泉漳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闽南三角城市圈;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合理安排跨区域产业布局;加强港口、机场、城际交通等基础设施在规划、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合作;开展环境整治、资源开发等合作。
以厦门湾港口管理一体化为依托,建设厦门港经济合作体。完善港政管理体制,加快港口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开发,明确八大港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建设;加强港口服务体系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供油、供水、消防、拖轮等海上公共服务水平;以厦门、漳州、招商局“2+1”合作模式为基础,探索产业政策异地共享、产业利益合理均沾的有效途径。
八、发挥“五缘”优势,建设对台交流合作基地
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和厦门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注<17>,促进厦台交流合作,争创特区对台新优势,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历史性贡献。
(一)密切经贸联系
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建成对台产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发挥海沧、集美、杏林三个台商投资区的窗口作用,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创新台商投资区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鼓励台资参与开发建设;吸引台湾知名企业来厦设立营运中心和研发机构,促进厦台物流、商贸、金融、教育、卫生、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领域的合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台资企业,促进现有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加强涉台立法和执法工作,切实依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
争取建立厦金自由贸易区。争取以民间组织方式,在金门设立办事机构,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做好构建厦金自由贸易区的准备工作,争取实现厦金两地货物、人员自由流动。
(二)促进两岸直接“三通”
以厦金客运直航为依托,争取实现厦金货物直航。进一步完善厦金直航条件,帮助金门改善港口靠泊和装卸条件,以适合现代航运的要求,发展集装箱运输和滚装运输;加强厦金航道维护,确保航道通畅和安全;做好厦金大桥论证调研工作。
巩固厦门—高雄“试点直航”注<18>,促进两岸直接通航。改善通关环境,推动厦台贸易直接通关入境,促进厦门与高雄自由贸易港区对接;争取两岸包机直航常态化,加强与金门、台中、高雄等港口城市合作,促进两岸直接“三通”。
(三)实现旅游双向对接
推进闽台旅游线路对接,拓展厦台旅游合作空间;精心策划、加强宣传厦金旅游产品,争取将厦金旅游办成大陆居民赴金、赴台旅游示范点和黄金线路;简化赴台旅游审批环节,启动运转五年期台胞证受理中心,形成两岸人员往来的便捷通道。
(四)推进农业全面合作
加强厦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引进台湾优良种苗、农产品深加工设备和技术,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高崎中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地,发展两岸农产品中转贸易,建设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大陆集散地。
(五)增进厦台文化互动
1、做好对台文化工作
举办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闽南语歌曲大奖赛、两岸(厦门与台中)元宵主题灯会、保生慈济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丰富闽南文化内涵,打造“闽南文化之都”;办好厦门卫视、闽南之声广播和海峡新闻网,提高厦门在台湾知名度,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2、推进厦台文化产业合作
推动闽南文化对台交流,组织南音、歌仔戏、高甲戏、小白鹭、爱乐等艺术团体赴台演出,扩大闽南文化在台湾特别是台湾南部的影响力;发挥对台图书交流优势,办好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加强学术交流,吸引台湾文艺团体来厦演出。
3、促进厦台教育培训交流
吸引台湾青少年到厦门上学,解决好在厦台籍学生就业问题,鼓励台湾专业人才来厦创业;吸引台湾优质教育资源来厦门创办教育培训基地;鼓励台资企业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培训台资企业管理人才。
(六)构筑五大载体平台
以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为投资兴业平台,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以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海峡两岸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四大展会为招商引资平台,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以闽南文化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台湾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以对金旅游、对台旅游为旅游合作平台,争取成为对台旅游的黄金通道;以商贸、会展、物流为经贸流通平台,建成地区性的对台商贸中心。 九、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营造美好宜居城市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注<19>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城市。
(一)资源节约
1、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建设用地,积极引导土地资源向重点发展领域倾斜;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布局,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积极开展土地整理,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大土地资源储备量,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效率。
2、节约利用水资源
改善农业灌溉技术和灌溉设施,节约农业用水;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增加蓄水能力;开展海水综合利用,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建立合理的水价调节机制,节约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居民节水意识。
3、节约利用能源
加强对企业能耗考核,限制高能耗、低效率行业发展,鼓励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限制使用小型燃煤工业锅炉,在主要工业区推行集中供热;提高建筑节能设计的强制要求,推广节能建材;开展节能宣传教育,鼓励使用节能产品,节约家庭用电。
(二)发展循环经济
1、推进清洁生产和生产节约
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开展生产节约,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鼓励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物料厂内循环;鼓励企业间建立生态工业链,实现物料厂际循环,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
2、推广使用新材料和新能源
发展使用清洁燃料的公共交通,加快岛外无燃煤区建设,提高清洁能源的终端消费比重;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等新材料;规划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项目。
3、加强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水平
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建设废旧物资交易市场,提高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水平;加强对粉煤灰、燃煤炉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渣土等工程废弃物的管理和综合利用。
4、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建立覆盖全市的废品回收网络,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推进生活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提高无害化水平;加强对餐厨垃圾生物无害化处理及大件家具、废旧家电等大型生活垃圾的回收再利用;限制企业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减少包装性废物;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延长低值易耗品使用期限,减少一次性低值易耗品使用。
(三)环境保护
1、水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水源涵养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制度注<20>,有效保护现有水资源;做好饮用水源和备用水源的水质保护工作,加强对重点地表水域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强企业污染源整治,严禁企业废水超标排放;加快污水管网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已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
2、大气污染防治
完善冬春两季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控制扬尘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按照总量控制要求,削减重点大气污染源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行欧Ⅲ排放标准注<21>,完成岛内中巴车报废更新为欧Ⅲ标准车计划,实施公交车辆更新计划;增设多层次防护林带,增加市区乔木种植比重。
3、噪音污染控制
分离建设低噪声源建筑与高噪声源建筑,科学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提高道路施工质量,改进路面材料,减少交通噪声;强化工业噪声污染防治;扩大机动车禁鸣范围,实施声环境保护工程;整治娱乐、餐饮场所噪音及油烟扰民问题。
4、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交换中心,推行工业固体废物分类管理;建立生活垃圾分选场和焚烧厂,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生物处理和无害化处理;建设专门的医疗垃圾焚烧场,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推进污染治理的产业化进程。
(四)生态建设
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海域监测和执法管理,有序开发和科学保护东部、南部以及河口区等海域;整治本岛周边海域,重点修复同安湾、杏林湾和马銮湾等生态系统,继续开展高集海堤开口前期研究;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做好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白鹭、红树林等物种的保护工作;强化陆域污水排放管理,加强脱氮除磷处理,减少直接排海。
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隔离带,以及水体沿岸、道路两侧的绿色走廊,改善居住环境;加快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品位;开展林分改造,绿化荒山荒地,整治裸露山体;以生态风景林、沿海防护林为重点,加快城市林建设。
3、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及超标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的污染,创建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镇(村)、全国环境优美镇(村)。
十、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构建和谐厦门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就业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社会安定和稳定,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厦门。
(一)促进劳动就业和完善收入分配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覆盖面;出台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继续推行“1+1”培训模式、“1+1群”创业培训工程注<22>,将创业培训延伸到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密切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的联系,开展“订单式”培训,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对待业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失地失海农(渔)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采取综合措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强化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规范收入分配机制,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缩小岛内外和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城乡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实施企业年金办法,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解决城乡居民因病、因残致贫和失地(海)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鼓励发展慈善事业。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加快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健全食品安全体系,确保群众饮食安全;严格整治生产事故隐患,健全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化解的长效机制。
3、切实保障社会稳定安定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综治责任制,建立健全维护稳定预警机制、反恐处突应急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重点整治“黄、赌、毒”,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加强公安和司法机构等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平安厦门”;加强民兵、预备役和人防队伍建设,重视国防动员工作和人民防空设施建设,加强重要目标防护工作。
(三)健全民主法制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行人大的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执行中主动与政协协商,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
2、加强法制建设
全面清理本市出台的现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修改和调整不利于发展的内容,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和与改革创新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切实提高政府规章质量;协助市人大争取经济特区法规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厦门市所辖的全部行政区域。
3、落实依法治市
贯彻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各级国家机关及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服务和法治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强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提高调解水平和社会公信度;健全多元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解决机制;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信访处理模式,运用咨询、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方法解决信访事项;强化政府部门和信访工作机构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
5、完善民意表达机制
建立社会舆论汇集和分析机制,疏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事项,实行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促进民主行政、透明行政。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诚信社会”。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为重点,完善诚信教育、信用服务、信用监管、信用环境、失信惩治等重要环节,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依托社区组织,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完善社区文化、体育、医疗等设施,发展家政、物业、咨询等社区服务业,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注重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加大老年公寓、老年医院、老年大学、养老院等设施建设。
(五)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
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服务意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行政服务体系,建立一支高效廉洁、服务意识强的公务员队伍,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创业环境,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劳动者提供公平可及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提高行政机关运行效率和对外快速反应能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政府运作透明度;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加强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提高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注重公共安全管理立法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及开发利用;建立统一的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和预警应对系统,编制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和社会安全事件类的应急预案;健全公安、消防、医疗、疾控、气象、地震、民防、国防动员等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预案;建立厦金海域客货运安全事件的防范与应急救助预案和运作机制。
第四章 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
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有序发展,按照城乡一体、海陆互动、产业集聚、功能强化的要求,合理规划岛内片区、环西海域和环东海域的产业布局。 一、工业布局
(一)岛内片区
岛内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研发中心,发展必须依托航空港资源的航空维修业及主要部件制造业。岛内不再布局一般工业。
1、高新技术产业及研发中心
火炬高新区、湖里东北部片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海洋科技、环保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厦门软件园一期(曾厝垵)建设中小软件企业研发、孵化区。
厦门软件园二期(虎仔山)建设以数字内容产业、嵌入式软件、人才培训、外包出口、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思明)发展光电子产业研发。
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点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基地。
2、厦门航空工业区
发展必须依托航空港资源的航空维修业及主要部件制造业。
(二)环西海域
1、海沧台商投资区
海沧南部石化片区发展芳烃系列有机化工等化学原料制造业。
厦门出口加工区发展两头在外、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
新阳工业片区和东孚工业片区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与新医药、化学制品、体育用品制造业。
2、杏林台商投资区
以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发展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模具制造业。
(三)环东海域
1、集美台商投资区
以集美北部工业片区为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2、同安综合工业园区
以同安工业集中区和城南工业区为重点,发展纺织、机电等环保型、科技型加工业;以厦门市轻工食品工业区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及其配套产业;以火炬高新区同集园为重点,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3、翔安综合工业园区
以厦门银鹭食品工业区为重点,发展饮料、食品等轻型加工业;以巷北工业区为重点,发展纺织、印刷、工艺品等环保型、科技型加工业。
4、火炬(翔安)产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工、光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服务业布局
(一)岛内片区
1、商贸业
形成中山路、火车站—富山、江头等城市商业中心;形成一批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和一批特色商业街;建设高崎中埔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交易加工配送中心。
2、物流业
配合海港、空港建设,主要发展国际物流,建设厦门现代物流园区。
3、文化
凸显鼓浪屿特色,建成“艺术之岛”、“音乐之岛”;在市中心建设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在环岛路沿线建设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闽南戏曲艺术剧院,在江头乌石埔建设厦门油画市场。
4、体育
规划建设四个市、区级体育设施。改造市体育中心,建设工人体育馆、五缘湾运动馆。
5、医疗卫生
扩建和新建七所医院,形成5700床规模。扩建第一医院、中山医院、妇幼保健院、仙岳医院、湖里医院;新建思明区前埔医院、翔鹭医院。
6、旅游业
曾厝垵至五缘湾环岛路两侧,发展度假型酒店、水上运动、温泉等度假旅游项目和国际游艇项目;鹭江道观光区,建设以旅游休闲购物为主的卧岩滩旅游休闲中心;东渡港区,主要发展为国际旅游客运码头配套的公寓式酒店和星级酒店。
(二)环西海域
1、商业
建设海沧、马銮湾、杏林三个商业中心。
2、物流业
海沧物流园区依托海沧港、嵩屿港、厦门出口加工区和石化工业等,主要发展物流分拨、保税仓储等物流业务;杏林前场物流园区配合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和节点的建设,主要发展区域物流与城市物流业务。
3、文化
在海沧发展油画、塑胶、陶瓷工艺品制造业,建成艺术品制造基地。
4、体育
在杏林湾建设水上运动休闲区;在海沧大道西侧建设海沧体育中心;在马銮湾片区建设马銮湾体育公园。
5、医疗卫生
扩建和新建四所医院,形成3300床规模。扩建第一医院杏林医学中心、海沧分院和海沧新阳医院等。
6、旅游业
园博园片区,发展生态湿地公园、水景和水上运动、温泉度假村等旅游项目;海沧天竺山片区,发展以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康体休闲、科教文化旅游项目;日月谷温泉度假片区,发展温泉度假旅游项目;火烧屿及周边海岛片区,利用特色岛屿群发展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
(三)环东海域
1、商业
建设同安、集美、翔安三个商业中心。
2、文化
以吕塘戏校和民俗文化村为依托,建设闽南文化对台交流基地。
3、体育
集美嘉庚体育公园,依托嘉庚体育馆,向北拓展,形成区级体育中心;同安体育公园,依托同安体育馆,沿同安中洲岛北端西侧发展,形成区级体育中心;在翔安新城建设翔安体育中心。
4、医疗卫生
规划扩建和新建四所医院,形成1950床规模。扩建第二医院集美院区二期、厦门市第三医院(原同安区医院迁移至同安区城南片区)、同安区中医院、同民医院。
5、旅游业
同安莲花山片区、小坪片区、北辰山片区和翔安大帽山片区,发展以森林野趣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同安竹坝片区,发展以南洋风情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翔安大嶝旅游区,发展战地观光旅游、海上观光旅游和以对台小额贸易为主的商贸、旅游服务项目;翔安香山风景名胜区,以古寺、古松、古榕为主题,发展民俗田园风光旅游项目;翔安新圩片区,依托古宅和山体,发展大峡谷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和曾溪水库农业休闲旅游项目。
三、行政区产业发展导向
(一)思明辖区
发展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中介服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业;建设观音山营运中心区;发展光电子产业研发;依托厦门软件园,加快发展软件业。
(二)湖里辖区
依托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业;发展必须依托航空港资源的航空维修业及主要部件制造业;发展生物与新医药、光电子等高新技术研发;建设五缘湾营运中心区;发展商贸、生态休闲旅游、中介服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业。
(三)海沧辖区
依托海沧南部石化片区,发展芳烃系列有机化工等化学原料制造业;依托新阳工业片区和东孚工业片区,发展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化学制品、体育用品制造业;依托港口岸线资源,发展物流业及相关服务业;依托新市区,发展商贸、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厦门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两头在外、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
(四)集美辖区
依托集美文教区,壮大文教产业;依托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发展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模具制造业;依托集美北部工业片区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以园博会为契机,开发中洲岛,发展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业;依托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和节点建设,发展物流业。
(五)同安辖区
同安工业集中区和城南工业区,发展纺织、机电等环保型、科技型加工业;火炬高新区同集园,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厦门市轻工食品工业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及其配套产业;发展旅游业、现代农业示范及休闲观光农业。
(六)翔安辖区
火炬(翔安)产业区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和电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翔安综合工业园区发展饮料、食品、纺织、印刷、工艺品等环保型、科技型加工业;发展液化天然气(LNG);翔安文教区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文教产业;建设汽车交易市场和贡香、蔬菜等批发市场;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厦金旅游业和房地产业。
第五章 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切实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引导社会资源,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一、加强规划宣传力度
要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社会各界认知规划、监督规划实施的氛围;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采取公示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健全规划咨询制度,扩大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方式,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二、做好资金平衡工作
本规划生成的重大项目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基础,资金保障是项目实施的关键。资金平衡必须坚持“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综合平衡”的原则注<23>;资金使用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体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节约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做好重大项目资金平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政府投资要优先投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民生保障等项目;采取贴息、担保、财政投资补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积极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和负债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化解中长期财政风险;积极向中央和省里争取资金支持。
经营性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和企业自筹等方式解决。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争取政策性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引资水平;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用好用足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三、强化土地保障
强化土地使用的衔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纲要》的协调衔接,进一步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确保《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体现,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相衔接;完善发展和改革、规划、土地等部门间在土地使用方面的协调工作机制,强化发展和改革部门的项目立项与土地部门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规划部门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的衔接协调;建立发展和改革、规划、土地、行业管理部门和项目业主单位间的工作联系机制,保障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强化对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的认识,高度重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完善土地资源保护、储备、使用机制,坚持合理有序的开发时序;组织实施项目行动规划,保证《纲要》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坚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安排建设项目,依法使用土地;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机制,培育国有土地运营商,实行土地集约化、市场化运作;强化土地批后管理,处置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向国家和省里争取更大的经济建设用地空间。
四、继续实施好项目带动战略
对列入《纲要》的重大项目,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按年度工作计划进行分解,把各个阶段的责任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领导、投资主体和具体的责任人、承办人,明确阶段性工作或工程进度的时限要求。市级政府做好重大项目的协调工作;区级政府要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加强治安管理,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保障项目顺利施工;管理部门要做好项目服务协调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业主单位做好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研究、方案比选以及在建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督办工作,保证项目如期进行,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实施效益。
五、加强规划的组织、监督、协调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审批、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长效工作机制和规范化工作程序,强化规划的约束力。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修编,应以本《纲要》为依据。各部门专项规划、行政区区级规划以及火炬高新区、厦门现代物流园区、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应以《纲要》为指导,各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等应与《纲要》相衔接。
《纲要》是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市、区两级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行政手段,把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有关部门也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发展和改革部门反馈。
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和厦门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正确领导下,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为全面实现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 释
<1>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跨越,即“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指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应当超越同一时期本省发展的平均速度、力度和程度,既包含体制、机制、方法、措施等改革创新的内涵,也包括科技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既是规模总量的扩张,也是质量效益的提升。从厦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需要在未来几年保持较快的、有效益的增长。
<2>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以临海工业、港口航运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四大产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通过调整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临海工业、港口航运、滨海旅游等优势产业,调整提高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实现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工业集中区
工业集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工业集中区建设提高了开发建设的效益。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现代化程度,促进产业集群。
第二,工业集中区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工业集中区开发多在城郊或农村,其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有力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4>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
<5>电子口岸
中国电子口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海关总署牵头,会同其他11个部委共同开发建设的公众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它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实现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质检、公安、铁路、银行等部门以及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中介服务企业、外贸货主单位的联网,将进出口管理流信息、资金流信息、货物流信息存放在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中,随时提供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并向企业提供利用互联网办理报关、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进口增值税联网核查、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业务。厦门电子口岸是中国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在地方的延伸。
<6>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指那些发展动力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行业。与其它传统产业对比,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有:①知识通过创意活动转化成产品或服务,知识产权是创意企业的核心资产;②创意产业无须物质资源,直接产生价值;③创意产品或服务的复制成本低,甚至零成本;④创意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除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优势,其潜在需求空间巨大。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与古董、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等。
<7>城市半小时交通圈
打造城市半小时交通圈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方面的重要目标。未来五年,随着海湾大道、岛外快速路、翔安隧道、成功大道、厦门公铁大桥等城区间高速路网项目的建成,我市将形成连接各城市组团的快速通道网络,使城区间任意两点的时空距离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8>自由贸易港区
自由贸易港区是自由贸易区的一种存在形式。世界上有不少自由贸易区设在港区内,从地域范围看即为自由贸易港区。它是一种特定的港口或港区概念,以减免关税和自由出入等优惠待遇为手段,以求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一种特定地区。自由贸易港区的主要特征是:(1)位处大港,具备区位优势;(2)隔离封闭,围网圈围;(3)境内关外,除特殊情况外,海关不实施惯常的监管制度;(4)功能的多样化,在自由贸易港区内可以进行转口贸易、出口贸易、商品展示及产品加工,最重要的是整合了物流,提高了效率;(5)享受税收、金融、货物及人员进出等政策上的优惠等。
<9>中水回用
“中水”是指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再进行深化处理后的水,及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区的洗浴水、洗菜水等经集中处理后的水。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中水回用,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上水”(自来水)的消耗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下水”(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问题。
<10>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2002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的监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问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
<11>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三种模式
(1)异地新建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对因开发建设或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水源保护区需要实施整体搬迁的村,以及经济发达但人居条件较差的规划中心村,通过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建设一批新型社区。
(2)就地改造型。对经济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村,在规划的指导下,采取整理改造旧村的方式,充分利用旧宅基地,拆旧建新,鼓励联合建设组团式新村,让有条件的农民向中心村集聚。
(3)环境整治型。对经济基础一般的村,采取以整治为主,在规划指导下,通过“五通五改”,拆除违房、危房,改造旧房,重点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活动,保持环境整洁,改善村容村貌。
<12>“金包银”工程
“金包银”工程是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而推出的一大举措。指的是在工业集中区等成片建设的区域,保留村庄居民点,通过“金”的建设和“银”的改造,落实农村人均
<13>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指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城市。通常可以使用发明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等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软件、光电、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加快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14>农民健康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是覆盖全市农村人口,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基本保障,向农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等公共卫生项目,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资金来源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
<15>闽粤赣十三市
闽粤赣十三市包括闽西南的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五市,粤东的汕尾、汕头、揭阳、梅州、潮州五市,赣东南的鹰潭、抚州、赣州三市。
<16>WTO后过渡期
WTO后过渡期是指从
<17>五缘六求
“五缘”指: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六求”指: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
<18>试点直航
但由于台湾当局政策的限制,如直航船舶不能运输两岸之间的贸易货物,也不能进行客运,在两岸登记注册的船舶不能参与两岸航运业务,祖国大陆航运企业不能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等,影响了两岸“试点直航”的发展。
<19>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减量化”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废弃产品或拆解后的零部件继续使用,或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资源化”是指废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20>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制度就是对承担着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给予利益补偿的制度,是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
<21>欧Ⅲ排放标准
欧洲Ⅲ标准是目前欧洲、美国正在实施的真正意义上的低污染排放标准。执行欧洲标准的影响是:7辆执行欧Ⅱ标准的汽车,相当于1辆化油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14辆执行欧Ⅲ标准的汽车,相当于1辆化油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
<22>“1+1”培训模式和“1+1群”创业培训工程
“1+1”培训模式是指主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待业大中专生,由企业出岗位,政府管培训,由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促进再就业的一种培训模式。
“1+1群”创业培训的核心思想是“帮一个人创业,带一群人就业”,通过培养一大批创业型“小老板”,吸纳安置其他失业人员就业,构建起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促进长效机制。
<23>四大平衡
四大平衡是指“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和综合平衡”。就地平衡,就是开发建设某一片区时必须努力实现其投入与产出的大体平衡。紧张平衡,就是对拟建项目的资金拼盘以及土地拍卖、银行贷款、建设工期等主要环节,坚持一环紧扣一环,通过紧张调度加以平衡。积极平衡,就是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精神,千方百计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来加快建设,创造项目完成所必要的条件,从而实现项目资金收支的平衡。综合平衡,就是要把一个项目的资金平衡与其他相关项目进行统筹考虑,综合运作,以达到整体平衡。
|
(
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厦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纲要》是“十一五”期间制定其它各类规划以及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及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引领今后五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导航图,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十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有效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项目带动战略实施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中心城市框架初步拉开;对外开放继续深化,对台工作稳步推进,口岸功能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乡统筹发展,“三农”工作成绩显著;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必须坚持“以港立市”、基础先行;必须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工业主导、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注重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两手抓”、注重“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步推进。
(二)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主要表现在:岛内外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未能明显改善;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拓展缓慢,经济总量不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产品比较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中心城市功能亟待增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弊端仍然存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五年,也是迅速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注<1>的关键时期,既存在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十一五”时期,世界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国际高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内经济将呈现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中央把“特别能创新”作为新时期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内涵,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有利因素,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趋势明显,厦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铁路及高速公路连接线将相继建成,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这些都将为厦门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未来五年,厦门的土地、淡水、原材料等资源瓶颈制约仍然比较明显;与国内发达地区、先进城市相比,厦门科技创新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城市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厦门与周边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与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不相适应;对台作用还不够突出。这些都是厦门“十一五”期间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认真加以应对和克服。
总之,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奋发有为、趁势而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任务,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关键,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增创产业、体制、开放、对台、科教新优势,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经济特区,不断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努力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历史性贡献。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财政总收入450亿元、年均递增16.5%以上,争取更快些更好些;力争人均GDP比2005年翻一番。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发展工业为重点,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注<2>,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不断扩大领域,创新形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先谋后动、求真务实。以科学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思路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锐气,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
注:带“*”的四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其余的指标为预期性指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结合厦门的城市定位、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提出厦门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项主要任务。
一、壮大工业规模,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筑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集中区注<3>,继续调整和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聚,强化三大支柱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提高效益和质量。
(一)制造业三大支柱
1、电子信息制造业
重点发展四大产业集群。
计算机及相关产品制造产业集群:以包括服务器在内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为主,显示器等相关设备和零配件为辅,延伸产业链,增强本地配套能力,不断壮大计算机产业规模。
数字视听产品制造产业集群:提升数字高清晰电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业化规模;继续扩大激光视盘机、音响和助听器等视听产业规模;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数字娱乐产品。
移动通信产品制造产业集群:继续壮大手机制造业规模,积极拓展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应用;提高核心芯片、嵌入式软件的研究开发能力,引导企业整合研发资源,组建厦门集成和软件开发设计中心,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发展锂离子电子等配套产业。
电子元器件制造产业集群:继续壮大半导体传感器、片式电容器、超小功率继电器、变压器等元器件产品及柔性电路板生产规模;向集成电路设计和封装、平板显示器件、基础元器件制造等方向延伸产业链;建立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建设精密模具、注塑、印制板、贴片加工中心,增强配套能力。
2、机械制造业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集群。
客车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汽车工业城,壮大大中型客车和专用汽车整车生产规模,提升冲压件、车身总成产品开发能力,引进客车底盘、轻型客车、客车空调、发动机等配套项目。
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装载机、挖掘机、叉车、重型卡车等为龙头,延伸发展路面机械、环保机械等工程机械及配套的工程机械桥箱、铸锻件、液压油缸等零部件制造。
飞机维修产业集群:继续扩大飞机结构大修、改装的生产规模,并向发动机、起落架、控制系统、机载设备等部件和专业系统的维修延伸,形成一站式的航空维修基地。
电工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继续完善低压电器元件产品系列,扩大高压开关产品生产规模,发展智能化产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船舶修造产业集群:扩大大型集装箱船舶制造,建设游艇生产基地,发展船用设备制造业和修船业。
钨制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扩大现有钨制品产业链生产规模,拓展钨钼合金制品加工和硬质合金加工产业链,开发新型钨制品材料。
3、化工制造业
重点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芳烃系列有机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对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PTA)二期,发展瓶级和薄膜级切片、工程丝配套项目和下游染织等项目,延伸芳烃产业链;发展以对二甲苯(PX)项目副产品为原料的有机化工项目,延伸有机化工产品链。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香精、香料、助剂等精细化工系列产品。
橡胶轮胎产业集群:扩大子午线轮胎生产,发展内胎、工程胎等橡胶系列产品及其配套产品。
(二)传统制造业
重点对食品、纺织、服装鞋帽、工艺品、印刷和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优化改造提升,发展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纺织服装、鞋革制品和建材等产业集群,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做强做精特色品牌。
二、培育物流和旅游两大支柱,加快发展服务业
按照工业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利用城区迅速拓展和对外通道更加便利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中介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实提升旅游、商贸、房地产、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物流、旅游”两大服务业支柱,增强中心城市服务与辐射功能。 (一)物流业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辐射周边、对接两岸的要求,建设港区集疏运网络和物流纵深网络,扩大物流集散能力,建设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包括海沧物流园区)、杏林前场物流园区。
2、培育物流营运主体
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培育专业化物流营运主体;加快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注<4>;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3、拓展物流市场腹地
拓宽大宗货物的集散通道和两岸货物往来便捷通道,降低物流营运成本,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实现物流储运、分拨、配送的信息化和产业化,扩大厦门对江西、湖南、湖北及浙南、粤东等地区大宗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
4、改善物流软环境
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功能,加快电子口岸注<5>建设,实现区域化、网络化、电子化通关模式;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提高口岸运作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建立健全现代物流工作协调促进机制,完善物流政策环境,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二)旅游业
1、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创新
重点提升鼓浪屿、万石山、白鹭洲和环岛路等现有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五缘湾、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北辰山、大嶝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互动。大力发展度假旅游,重点开发六类旅游项目。
滨海旅游 利用滨海资源优势,发展都市休闲度假和海洋旅游产品,打造环岛路滨海休闲和园博园观赏旅游品牌,发展高尔夫旅游、温泉度假旅游,建设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国际旅游客运码头,沿海岸线因地就势规划建设便民的滨海休闲步道。
文化旅游 开发鼓浪屿特色建筑及钢琴艺术文化等资源,充分利用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包装和推广闽南语歌曲、南音、地方戏曲等文化艺术,培育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购物旅游 利用特色商业街区、大型商业广场和购物中心开发都市购物旅游产品,把中山路及其周边发展为集旅游、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繁荣商圈,建成明发商业广场等特色旅游购物街区。
生态旅游 整体开发万石山风景区、东坪山、文曾路、仙岳山及金榜山等岛内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竹坝农场、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和北辰山等岛外生态旅游资源,构筑城市周边休闲带。
节庆旅游 办好第六届国际园林博览会、国际钢琴艺术节、世界合唱比赛、中秋博饼文化节、凤凰花旅游节等,利用地方节庆资源开发旅游产品。
涉台旅游 发挥对台优势,开发厦金、厦台旅游产品,争取简化赴金、赴台旅游手续,放宽居民所在地限制,丰富旅游线路,与金门建立旅游协作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厦金旅游产品,争取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重点口岸城市。
2、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全市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医疗救援、紧急救助、安全保卫等服务;建立和完善旅游导示系统、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和旅游信息数据库;改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科学规划建设旅游停车场等辅助设施;增辟国际航线及国内旅游城市直飞航线;开通与国内沿海城市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游船、邮轮航线。
(三)其他服务业
1、商贸业
通过优化城市商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健全商品市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与水平,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培育城市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鼓励商贸流通业的业态整合与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提高零售业知名度和知名企业聚集度;提升购物环境,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商业服务体系,打造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和若干个特色商业街。
改善岛外商业环境,建设马銮湾、杏林、大同、马巷等商业中心。鼓励岛内批发零售企业向岛外扩张,发展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专业批发等大型商业设施。
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繁荣餐饮业。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优化老社区商业结构布局,营造良好消费环境,重点发展社区超市、连锁便利店和社区商品配送服务;突出餐饮地方特色,创建一批名菜、名小吃、名店、特色街,建设美食名城。
建设与改造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厦门粮食批发市场、翔安汽车交易市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厦门花卉、种苗研发与物流中心等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扩建高崎中埔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改造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建成区域性果蔬集散中心和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大陆集散地。
大力拓展本地产品的国内市场。引导企业不断开发适应国内市场的产品,培育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积极为企业搭建各类展销、促销平台,加大厦门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培育商贸流通业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推行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营销方式;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商贸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2、文化产业
合理配置社会文化资源,通过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构建开放繁荣、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注<6>。支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工艺美院等高校办好动漫专业,吸引台湾动漫、网络游戏产业转移,做强娱乐、演艺、钢琴培训、印刷、图书音像发行、电影放映、文物品拍卖、工艺品和油画制作销售等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策划、咨询、经纪等文化中介机构;培育发展闽南语歌曲的创作、比赛、出版等。
积极发展教育产业。重点培植学前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教育产业,完善终身教育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培育和完善医疗服务市场,发展医疗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办医格局;发展特色专科医疗、特需医疗、个性化医疗和中医药等行业,培育一批品牌医院、专科医院及疗养型医疗机构。
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广告等体育产业;培育体育赛事经营集团,举办好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体育赛事;争取举办更多国际国内单项体育赛事;促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及专业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
3、金融业
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加强金融对外开放,发展资本市场,形成海峡西岸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和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厦台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台资金融机构或成立厦台合资合作金融机构;重点扶持担保业和风险投资业等金融中介服务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银行业 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吸引外资银行参与经济建设;鼓励外资银行以厦门为区域总部向周边地区拓展业务;完善厦门市商业银行、厦门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法人治理结构。
证券业 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扩大上市融资及其后续融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培育企业债券市场,扶持有实力的发债主体,开发优质债券项目;培育和引进竞争力强的证券中介服务机构。
保险业 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鼓励国内外保险公司来厦设立法人机构,积极引进台湾保险机构,形成充分竞争、服务优质、规范有序的保险服务体系;发挥商业保险机构辅助社会管理功能,参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中介服务业
重点发展咨询、会计、评估、展览、科技、人才、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加快推进现有中介服务机构的改制,破除行政垄断和部门垄断;支持中介服务企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壮大规模;扩大中介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引进国际知名机构;推进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支持协会发展,强化自律性监管。
5、房地产业
结合新城区建设,加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引导房地产发展重心向岛外转移,重点加快海沧、杏北、集北、翔安、西柯等新城区开发;加快岛外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岛内结合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商务办公楼、住宅及酒店等项目,重点加快五缘湾、观音山两个营运中心区建设;鼓励建设节能型、生态型住宅小区;加强房地产市场分析和信息发布,引导房地产投资、消费及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6、会展业
完善会展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会展承办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会展营运商,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和举办会展活动;积极培育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品牌展会;展、会并重,吸引各类大、中型会议在厦门召开,实现会与展的协调发展。
三、构筑中心城市框架,提升承载和辐射功能
完善岛内基础设施,加快岛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发挥中心城市功能提供载体;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拓展城市新区;加快旧村、旧城改制改造,全面推进城市化;完善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建设城市快速通道、城际连接通道、海空港国际连接通道,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1、城市快速通道
完成海湾大道、岛外快速路、翔安隧道、成功大道、厦门公铁大桥等城区间高速路网建设,构建连接各城市组团的快速通道,形成城市半小时交通圈注<7>;完善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环岛干道,改造仙岳路西段、疏港路等交通繁忙道路和部分干道交叉口,疏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制定道路管制等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智能化交通管理;做好全市停车场所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和建设大型停车场所。
2、城际连接通道
以厦泉漳为主,加快辐射周边地区、对接国家交通主干网的快速通道建设,与漳州、泉州等周边地区形成一小时交通网;加快建设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延伸深远经济腹地;建设厦门—安溪高速公路、厦成高速、厦漳跨海大桥等项目,启动厦门南通道(厦门本岛—漳州)项目前期工作。
3、海空港国际连接通道
巩固国家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千万标箱集装箱大港。加快建设漳州招银、后石、石码港区,完成厦门港41个(包括技改、续建)深水泊位建设,基本建成海沧港区和嵩屿港区;开辟厦门港东部港区进港航道,实施厦门港10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加快高崎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拓展国内外航空货运业务,建成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国内一类干线机场,争取成为两岸“三通”定点直航机场;加快建设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打造自由贸易港区注<8>平台;完善海空港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
4、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提高陆(公路、铁路)、海、空集疏运能力。重点建设厦门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前场和翔安等一批客、货运站点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拓展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高效便捷的通关查验。
(二)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1、信息网
推动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建设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加快自然人、法人和城市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等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物流信息平台,改善口岸通关条件;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数据托管等互联网服务。
2、供水
统筹规划全市水资源配置,建设莲花水库,铺设环形管网;加快旧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完善新城区主、次干管网;建设东部供水工程,新建及扩建自来水厂。
3、供电
完善电源布局,建成海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期,新建厦门液化天然气(LNG)电厂;建设覆盖全市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供电网络,建设电力进岛第一、第四通道,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增强网架的灵活性、适应性、安全性。
4、供气
实施厦门市液化天然气配套管网工程,完善管网配套设施,扩大管道燃气覆盖面;鼓励工商业用户及公建设施使用管道燃气;完善加气站网络建设,推广燃气汽车。
5、污水处理
建成翔安污水处理厂,实施同安污水厂、杏林污水厂扩建工程,建设杏林片区污水调入海沧污水厂工程,开展集美、石胄头污水处理厂扩建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配套污水管线和相应设施,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推进中水回用注<9>工程建设。
6、垃圾处理
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分拣处理及无害化处理系统;完善本岛后坑和海沧东孚环卫综合处理基地,新建翔安新圩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做好建筑废土的综合利用,并在岛外规划弃土区;建设海域环卫专用码头,加大海域环境保洁力度。 7、公交
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完善岛内外公交网络,积极发展快速公交;增辟海上公交航线,规划建设一批客运站点和公交场站,实现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便捷换乘,以及与陆(公路、铁路)、海、空等对外交通体系的合理衔接;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联接岛内外及周边地区的大容量客运通道。
(三)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乡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综合应急预警系统,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是建立健全全市防汛抗旱、自然灾害预警救援、生态保护和疫病虫害防控等三大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四)加快拓展新城区
以工业集中区发展带动城区拓展,依托现有城区拓展工业区。通过同安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等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同安、翔安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海沧新城区建设,启动建设翔安新城、同安西柯滨海商住区、同安东西溪流域两侧、集美后溪西北部片区;实施马銮湾、杏林湾、五缘湾综合整治及其开发项目,加快中华片区、百家村片区、厦港片区等旧城改造。
(五)完善城市综合管理
1、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信息平台和动态跟踪机制,改进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办法,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做好规划项目策划和行动规划;组织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力量参与规划编制;加强对新区公用设施的规划;统筹规划开发重点区域和实施重大项目,科学安排开发建设时序;规划并控制具有升值及潜在升值的建设用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控制用地规模,严格规划执法。
2、提高综合执法能力
完善城建城管综合执法机制,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整治破坏市容环境、强买强卖、无理阻工等违法现象;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种苗业、农产品营销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1、发展种苗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培育优势农业新品种,建立一批种子、种苗筛选和繁育基地,做强做大种苗业;加强厦台农业合作,重点推进良种引进与改良、农产品加工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合作;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注<10>,建立健全农产品优质、卫生、安全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2、发展农产品营销业
从仓储、包装等环节发展农产品物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加快厦门粮食批发市场和厦门花卉、种苗研发与物流中心等建设,完善高崎中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等;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
3、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开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发展具有特色的森林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现代都市农业。
(二)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1、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完善农村城市化工作机制,通过居住社区化、从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福利社保化,积极推进镇改街、村改居。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选择异地新建型、就地改造型和环境整治型三种建设和整治模式注<11>,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有线电视、水利等设施建设,加快重要流域的治理和改造;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注重农村生态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充分发挥城市公共服务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管理和社会事业的一体化。
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新一代农民综合素质;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协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三)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鼓励自主创业以及推进公共服务等措施,广辟农民稳定增收渠道。积极推进开发区、工业区范围内的“金包银”工程注<12>,鼓励农民参股生活服务区配套建设,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增加可持续收入来源;加快对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山区和重点水源保护区群众实施整体迁移的“造福工程”,逐步实现农业人口转移,整体推进农民增收。
(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镇机构改革,转变镇政府职能;按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的原则,推进镇事业单位的整合与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征地拆迁制度,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补偿安置等方面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和拓展“订单农业”,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村务村财管理制度,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注<13>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一)加快科技创新
1、完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加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利于培育产业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支撑条件。加快发展各类综合型、专业型科技孵化器,建设软件园二期、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火炬创新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台湾学者创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一批公共检测、共性技术开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等专业化开放式平台,为科研成果的研发及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
2、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完善吸引研发机构、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和实施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发挥企业在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中的主导作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健全“产学研”协调机制,构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的技术创新联盟;争取一批研发机构列入国家、省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3、推进重大产业技术开发
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以重大科技成果研发为载体,加大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扶持力度,培育关键技术,重视地方自有品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4、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强科普宣传工作,重视街道、居委会、社区等在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各类媒体、学会与协会的宣传渠道作用,形成有效的科普社会化组织体系;鼓励青少年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科普投入,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功能。
(二)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德才兼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建设一支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适宜创业、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
1、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能决策、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党政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和引进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软件和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
2、建立健全人才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真实反映人才价值;完善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健全科学合理、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落实技术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行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分级负担、社会参与、利益共享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保障机制。
(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1、软件产业
建成软件园二期,改善软件开发环境,积极引进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封装在内的国内外软件企业,扩大软件出口;加快软件业对台交流与合作,促进台湾软件业向大陆转移;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及培训机构、知名软件企业的合作,使厦门成为国内重要的软件人才培训基地。
2、光电产业
积极承接台湾光电产业转移,发展外延片、芯片、硅材料、LED封装、太阳能电池和LED显示器件及产品,快速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应用设计开发能力,辐射周边,壮大产业集群,建设一流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以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及药物开发、检测试剂、化学合成药等为重点,培育和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建设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社会公共服务供给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以提高群众享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基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一)教育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强教育资源辐射能力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形成结构完整、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1、巩固提高基础教育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条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完善工业集中区和新建城区的教育配套;鼓励重点学校联合带动一般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补充的基础教育体系,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适度扩大规模,调整优化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加快集美、翔安、曾厝垵三大文教区内各高校建设,完善文教区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厦门大学集美校区、集美大学新校区、华侨大学集美校区等;扶持和发展一批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引进具有高水平工科专业的名校,提升工科教育水平,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完善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加快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华夏学院和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华天学院、南洋学院等职业院校的迁建、新建步伐,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托城市职业学院,整合城市成人学校和公共职业培训学校的教育资源,健全终身教育体系;依托社区、企业、学校教育资源,开展全社会读书学习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校外教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二)卫生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确保人人享受公平、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以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由市、区急救中心和各级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组成的应急医疗救治服务网络,建立全市应急救治骨干队伍和专家库;实行卫生监督重心下移,在镇(街)划片设立卫生监督分支机构,形成市、区、镇(街)三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和上下联动执法机制,加大对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等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传染病防治,做好成年人精神卫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妇幼保健工作。 2、改善医疗服务条件
加快医院建设步伐,合理规划、调整三级医院规模和数量,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加强医院学科建设和临床医学研究,扶持发展传统中医药和眼科、肝科、精神科及口腔、心脏、肿瘤等优势特色专科,优化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医学人才建设;强化药品市场管理,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
3、完善社区、农村卫生服务
加强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充实社区、农村卫生机构;加大对镇(街)社区卫生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城乡卫生服务水平;调整医保政策,引导群众“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注<14>,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镇卫生院主要职能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全民健康教育。
(三)文化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建成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小白鹭艺术中心、海峡交流中心、闽南戏曲艺术剧院等,新建翔安市民商业广场、集美书城等公共文化设施;注重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加快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外来员工聚集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2、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位
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培养一批文化艺术人才,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全力办好世界合唱比赛、中国(厦门)国际钢琴比赛以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等大中型文化艺术活动;制定闽南戏曲艺术和民间艺术发展规划,积极推动闽南文化艺术研究,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加强闽台文化艺术交流研究,开发闽台文化信息资源库,形成文化信息特色品牌。
(四)传媒及出版发行
发展传媒业。整合和发展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现有各类传媒资源,办好广电集团,推进报业集团化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等领域,鼓励扶持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
发展出版发行业。发展出版物发行连锁经营,建成区域性出版物发行中心;完善发行网点建设,重点加强新建成区、新居住区及岛外地区发行网点建设;促进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业的平衡发展;健全有利于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版权保护管理体系。
(五)体育
以推动全民健身和发展厦门特色优势体育项目为目标,加快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1、提高大众体育普及程度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工人体育馆、国际网球中心、国家乒乓球南方训练基地等一批重点体育设施项目;建立多元化体育设施管理运营机制,完善各区体育设施体系,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广泛开展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体育等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增强群众体质。
2、稳步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
强化优势体育项目人才培养,打造厦门优势体育品牌。重点巩固和发展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短、跨、跳)、帆板等传统优势项目,培养和输送拔尖人才;建立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输送及管理机制。
(六)人口与计划生育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条件,加强对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依托社区组织,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实行居住地和户籍地共同管理、以居住地为主的管理制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辅助、公共养老为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养老模式。
七、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特区发展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新突破,贯彻中央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基本内涵的重要精神,继续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进闽粤赣十三市注<15>及东南沿海、闽西南五市、厦泉漳等三个层次的区域合作,拓展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实现区域共同繁荣。
(一)深化体制改革
1、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完善商品及各类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化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大力促进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完善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等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2、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财务监管制度,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用、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国有资产重组的力度,推动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的组合,盘活存量资产;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规范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创新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和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产存量和流量的管理与监控,保持增值增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务政府。合理界定并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理顺党政工作机构的关系,理顺行政首长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现代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市、区、镇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和推进镇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4、推进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政府债务的有效监控,建成收入组织有方、公共保障有力、资源配置有度、监督管理有序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做好增值税转型试点,研究完善环境保护有关税收政策。
5、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整合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明确职责,提高效能,确立其独立事业法人的地位;对可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深化国际和区域合作,提高全方位开放水平
1、积极有效利用内外资
用好引资平台,提高引资规模和质量。继续利用好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海峡两岸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招商平台,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环节的转移;加强对欧、美、日等国家的招商,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在厦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商务中心、采购配送中心;强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发挥现有外资企业的引资作用,鼓励其增资扩产。
扩大开放领域,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利用WTO后过渡期注<16>服务领域全面开放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会展、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和社会公用事业及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推动和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继续鼓励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进口贸易,鼓励进口先进设备和短缺资源,建设区域性进口集散地;积极发展服务贸易;赋予外资企业完全贸易权,推动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强化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贸易预警救济机制,增强企业应对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能力。
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发展贸易促进型投资,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网点和投资办厂,扩大出口;拓展涉外工程承包,发展对外劳务合作。
3、推动自由贸易港区建设
充分发挥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分拨、国际采购等跨国物流业务;争取保税物流园区政策从海港联动扩大到空港联动,加强与高雄港等国际大港合作,争取两岸直航航线落地。
4、加强与海外、港澳和东南亚的交流合作
密切与港、澳、侨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引资渠道。积极参与港澳市场合作开发,借助港澳拓展国际市场,引进港澳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服务企业,承接港澳“零关税”货物,发挥厦门与内地联结、运输、中转功能;积极推进与港澳特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多层次合作。发挥厦门华文教育的基础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在华文教育培训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充分发挥东南亚华人华侨作用,推出一批参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项目;推动厦门和东南亚旅游合作,建成中国大陆出入东南亚的重要口岸;鼓励和支持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办厂。
5、加强闽粤赣十三市及东南沿海区域合作
面向粤东、浙南、江西、湖南、安徽等周边地区,开拓深远腹地;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拓展海陆、陆空货物联运,扩充厦门口岸腹地;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合作与交流,成为连接两大区域的重要节点。
6、深化闽西南五市区域合作
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冶金、医药、轻纺等区域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农业合作;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延伸旅游线路;完善山海协作联席会议机制,履行与龙岩、漳州签订的山海协作及对口帮扶协议;抓好对口帮扶地区劳动力与各类人员的培训。
7、构筑厦泉漳城市联盟
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完善城市联盟工作机制,加快厦泉漳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闽南三角城市圈;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合理安排跨区域产业布局;加强港口、机场、城际交通等基础设施在规划、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合作;开展环境整治、资源开发等合作。
以厦门湾港口管理一体化为依托,建设厦门港经济合作体。完善港政管理体制,加快港口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开发,明确八大港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建设;加强港口服务体系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供油、供水、消防、拖轮等海上公共服务水平;以厦门、漳州、招商局“2+1”合作模式为基础,探索产业政策异地共享、产业利益合理均沾的有效途径。
八、发挥“五缘”优势,建设对台交流合作基地
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和厦门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注<17>,促进厦台交流合作,争创特区对台新优势,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历史性贡献。
(一)密切经贸联系
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建成对台产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发挥海沧、集美、杏林三个台商投资区的窗口作用,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创新台商投资区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鼓励台资参与开发建设;吸引台湾知名企业来厦设立营运中心和研发机构,促进厦台物流、商贸、金融、教育、卫生、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领域的合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台资企业,促进现有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加强涉台立法和执法工作,切实依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
争取建立厦金自由贸易区。争取以民间组织方式,在金门设立办事机构,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做好构建厦金自由贸易区的准备工作,争取实现厦金两地货物、人员自由流动。
(二)促进两岸直接“三通”
以厦金客运直航为依托,争取实现厦金货物直航。进一步完善厦金直航条件,帮助金门改善港口靠泊和装卸条件,以适合现代航运的要求,发展集装箱运输和滚装运输;加强厦金航道维护,确保航道通畅和安全;做好厦金大桥论证调研工作。
巩固厦门—高雄“试点直航”注<18>,促进两岸直接通航。改善通关环境,推动厦台贸易直接通关入境,促进厦门与高雄自由贸易港区对接;争取两岸包机直航常态化,加强与金门、台中、高雄等港口城市合作,促进两岸直接“三通”。
(三)实现旅游双向对接
推进闽台旅游线路对接,拓展厦台旅游合作空间;精心策划、加强宣传厦金旅游产品,争取将厦金旅游办成大陆居民赴金、赴台旅游示范点和黄金线路;简化赴台旅游审批环节,启动运转五年期台胞证受理中心,形成两岸人员往来的便捷通道。
(四)推进农业全面合作
加强厦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引进台湾优良种苗、农产品深加工设备和技术,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高崎中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地,发展两岸农产品中转贸易,建设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大陆集散地。
(五)增进厦台文化互动
1、做好对台文化工作
举办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闽南语歌曲大奖赛、两岸(厦门与台中)元宵主题灯会、保生慈济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丰富闽南文化内涵,打造“闽南文化之都”;办好厦门卫视、闽南之声广播和海峡新闻网,提高厦门在台湾知名度,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2、推进厦台文化产业合作
推动闽南文化对台交流,组织南音、歌仔戏、高甲戏、小白鹭、爱乐等艺术团体赴台演出,扩大闽南文化在台湾特别是台湾南部的影响力;发挥对台图书交流优势,办好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加强学术交流,吸引台湾文艺团体来厦演出。
3、促进厦台教育培训交流
吸引台湾青少年到厦门上学,解决好在厦台籍学生就业问题,鼓励台湾专业人才来厦创业;吸引台湾优质教育资源来厦门创办教育培训基地;鼓励台资企业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培训台资企业管理人才。
(六)构筑五大载体平台
以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为投资兴业平台,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以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海峡两岸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四大展会为招商引资平台,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以闽南文化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台湾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以对金旅游、对台旅游为旅游合作平台,争取成为对台旅游的黄金通道;以商贸、会展、物流为经贸流通平台,建成地区性的对台商贸中心。 九、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营造美好宜居城市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注<19>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城市。
(一)资源节约
1、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建设用地,积极引导土地资源向重点发展领域倾斜;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布局,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积极开展土地整理,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大土地资源储备量,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效率。
2、节约利用水资源
改善农业灌溉技术和灌溉设施,节约农业用水;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增加蓄水能力;开展海水综合利用,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建立合理的水价调节机制,节约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居民节水意识。
3、节约利用能源
加强对企业能耗考核,限制高能耗、低效率行业发展,鼓励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限制使用小型燃煤工业锅炉,在主要工业区推行集中供热;提高建筑节能设计的强制要求,推广节能建材;开展节能宣传教育,鼓励使用节能产品,节约家庭用电。
(二)发展循环经济
1、推进清洁生产和生产节约
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开展生产节约,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鼓励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物料厂内循环;鼓励企业间建立生态工业链,实现物料厂际循环,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
2、推广使用新材料和新能源
发展使用清洁燃料的公共交通,加快岛外无燃煤区建设,提高清洁能源的终端消费比重;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等新材料;规划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项目。
3、加强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水平
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建设废旧物资交易市场,提高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水平;加强对粉煤灰、燃煤炉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渣土等工程废弃物的管理和综合利用。
4、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建立覆盖全市的废品回收网络,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推进生活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提高无害化水平;加强对餐厨垃圾生物无害化处理及大件家具、废旧家电等大型生活垃圾的回收再利用;限制企业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减少包装性废物;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延长低值易耗品使用期限,减少一次性低值易耗品使用。
(三)环境保护
1、水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水源涵养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制度注<20>,有效保护现有水资源;做好饮用水源和备用水源的水质保护工作,加强对重点地表水域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强企业污染源整治,严禁企业废水超标排放;加快污水管网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已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
2、大气污染防治
完善冬春两季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控制扬尘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按照总量控制要求,削减重点大气污染源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行欧Ⅲ排放标准注<21>,完成岛内中巴车报废更新为欧Ⅲ标准车计划,实施公交车辆更新计划;增设多层次防护林带,增加市区乔木种植比重。
3、噪音污染控制
分离建设低噪声源建筑与高噪声源建筑,科学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提高道路施工质量,改进路面材料,减少交通噪声;强化工业噪声污染防治;扩大机动车禁鸣范围,实施声环境保护工程;整治娱乐、餐饮场所噪音及油烟扰民问题。
4、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交换中心,推行工业固体废物分类管理;建立生活垃圾分选场和焚烧厂,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生物处理和无害化处理;建设专门的医疗垃圾焚烧场,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推进污染治理的产业化进程。
(四)生态建设
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海域监测和执法管理,有序开发和科学保护东部、南部以及河口区等海域;整治本岛周边海域,重点修复同安湾、杏林湾和马銮湾等生态系统,继续开展高集海堤开口前期研究;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做好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白鹭、红树林等物种的保护工作;强化陆域污水排放管理,加强脱氮除磷处理,减少直接排海。
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隔离带,以及水体沿岸、道路两侧的绿色走廊,改善居住环境;加快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品位;开展林分改造,绿化荒山荒地,整治裸露山体;以生态风景林、沿海防护林为重点,加快城市林建设。
3、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及超标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的污染,创建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镇(村)、全国环境优美镇(村)。
十、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构建和谐厦门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就业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社会安定和稳定,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厦门。
(一)促进劳动就业和完善收入分配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覆盖面;出台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继续推行“1+1”培训模式、“1+1群”创业培训工程注<22>,将创业培训延伸到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密切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的联系,开展“订单式”培训,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对待业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失地失海农(渔)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采取综合措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强化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规范收入分配机制,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缩小岛内外和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城乡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实施企业年金办法,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解决城乡居民因病、因残致贫和失地(海)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鼓励发展慈善事业。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加快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健全食品安全体系,确保群众饮食安全;严格整治生产事故隐患,健全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化解的长效机制。
3、切实保障社会稳定安定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综治责任制,建立健全维护稳定预警机制、反恐处突应急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重点整治“黄、赌、毒”,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加强公安和司法机构等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平安厦门”;加强民兵、预备役和人防队伍建设,重视国防动员工作和人民防空设施建设,加强重要目标防护工作。
(三)健全民主法制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行人大的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执行中主动与政协协商,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
2、加强法制建设
全面清理本市出台的现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修改和调整不利于发展的内容,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和与改革创新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切实提高政府规章质量;协助市人大争取经济特区法规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厦门市所辖的全部行政区域。
3、落实依法治市
贯彻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各级国家机关及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服务和法治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强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提高调解水平和社会公信度;健全多元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解决机制;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信访处理模式,运用咨询、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方法解决信访事项;强化政府部门和信访工作机构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
5、完善民意表达机制
建立社会舆论汇集和分析机制,疏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事项,实行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促进民主行政、透明行政。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诚信社会”。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为重点,完善诚信教育、信用服务、信用监管、信用环境、失信惩治等重要环节,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依托社区组织,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完善社区文化、体育、医疗等设施,发展家政、物业、咨询等社区服务业,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注重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加大老年公寓、老年医院、老年大学、养老院等设施建设。
(五)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
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服务意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行政服务体系,建立一支高效廉洁、服务意识强的公务员队伍,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创业环境,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劳动者提供公平可及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提高行政机关运行效率和对外快速反应能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政府运作透明度;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加强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提高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注重公共安全管理立法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及开发利用;建立统一的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和预警应对系统,编制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和社会安全事件类的应急预案;健全公安、消防、医疗、疾控、气象、地震、民防、国防动员等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预案;建立厦金海域客货运安全事件的防范与应急救助预案和运作机制。
第四章 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
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有序发展,按照城乡一体、海陆互动、产业集聚、功能强化的要求,合理规划岛内片区、环西海域和环东海域的产业布局。 一、工业布局
(一)岛内片区
岛内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研发中心,发展必须依托航空港资源的航空维修业及主要部件制造业。岛内不再布局一般工业。
1、高新技术产业及研发中心
火炬高新区、湖里东北部片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海洋科技、环保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厦门软件园一期(曾厝垵)建设中小软件企业研发、孵化区。
厦门软件园二期(虎仔山)建设以数字内容产业、嵌入式软件、人才培训、外包出口、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思明)发展光电子产业研发。
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点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基地。
2、厦门航空工业区
发展必须依托航空港资源的航空维修业及主要部件制造业。
(二)环西海域
1、海沧台商投资区
海沧南部石化片区发展芳烃系列有机化工等化学原料制造业。
厦门出口加工区发展两头在外、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
新阳工业片区和东孚工业片区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与新医药、化学制品、体育用品制造业。
2、杏林台商投资区
以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发展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模具制造业。
(三)环东海域
1、集美台商投资区
以集美北部工业片区为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2、同安综合工业园区
以同安工业集中区和城南工业区为重点,发展纺织、机电等环保型、科技型加工业;以厦门市轻工食品工业区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及其配套产业;以火炬高新区同集园为重点,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3、翔安综合工业园区
以厦门银鹭食品工业区为重点,发展饮料、食品等轻型加工业;以巷北工业区为重点,发展纺织、印刷、工艺品等环保型、科技型加工业。
4、火炬(翔安)产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工、光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服务业布局
(一)岛内片区
1、商贸业
形成中山路、火车站—富山、江头等城市商业中心;形成一批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和一批特色商业街;建设高崎中埔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交易加工配送中心。
2、物流业
配合海港、空港建设,主要发展国际物流,建设厦门现代物流园区。
3、文化
凸显鼓浪屿特色,建成“艺术之岛”、“音乐之岛”;在市中心建设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在环岛路沿线建设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闽南戏曲艺术剧院,在江头乌石埔建设厦门油画市场。
4、体育
规划建设四个市、区级体育设施。改造市体育中心,建设工人体育馆、五缘湾运动馆。
5、医疗卫生
扩建和新建七所医院,形成5700床规模。扩建第一医院、中山医院、妇幼保健院、仙岳医院、湖里医院;新建思明区前埔医院、翔鹭医院。
6、旅游业
曾厝垵至五缘湾环岛路两侧,发展度假型酒店、水上运动、温泉等度假旅游项目和国际游艇项目;鹭江道观光区,建设以旅游休闲购物为主的卧岩滩旅游休闲中心;东渡港区,主要发展为国际旅游客运码头配套的公寓式酒店和星级酒店。
(二)环西海域
1、商业
建设海沧、马銮湾、杏林三个商业中心。
2、物流业
海沧物流园区依托海沧港、嵩屿港、厦门出口加工区和石化工业等,主要发展物流分拨、保税仓储等物流业务;杏林前场物流园区配合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和节点的建设,主要发展区域物流与城市物流业务。
3、文化
在海沧发展油画、塑胶、陶瓷工艺品制造业,建成艺术品制造基地。
4、体育
在杏林湾建设水上运动休闲区;在海沧大道西侧建设海沧体育中心;在马銮湾片区建设马銮湾体育公园。
5、医疗卫生
扩建和新建四所医院,形成3300床规模。扩建第一医院杏林医学中心、海沧分院和海沧新阳医院等。
6、旅游业
园博园片区,发展生态湿地公园、水景和水上运动、温泉度假村等旅游项目;海沧天竺山片区,发展以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康体休闲、科教文化旅游项目;日月谷温泉度假片区,发展温泉度假旅游项目;火烧屿及周边海岛片区,利用特色岛屿群发展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
(三)环东海域
1、商业
建设同安、集美、翔安三个商业中心。
2、文化
以吕塘戏校和民俗文化村为依托,建设闽南文化对台交流基地。
3、体育
集美嘉庚体育公园,依托嘉庚体育馆,向北拓展,形成区级体育中心;同安体育公园,依托同安体育馆,沿同安中洲岛北端西侧发展,形成区级体育中心;在翔安新城建设翔安体育中心。
4、医疗卫生
规划扩建和新建四所医院,形成1950床规模。扩建第二医院集美院区二期、厦门市第三医院(原同安区医院迁移至同安区城南片区)、同安区中医院、同民医院。
5、旅游业
同安莲花山片区、小坪片区、北辰山片区和翔安大帽山片区,发展以森林野趣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同安竹坝片区,发展以南洋风情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翔安大嶝旅游区,发展战地观光旅游、海上观光旅游和以对台小额贸易为主的商贸、旅游服务项目;翔安香山风景名胜区,以古寺、古松、古榕为主题,发展民俗田园风光旅游项目;翔安新圩片区,依托古宅和山体,发展大峡谷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和曾溪水库农业休闲旅游项目。
三、行政区产业发展导向
(一)思明辖区
发展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中介服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业;建设观音山营运中心区;发展光电子产业研发;依托厦门软件园,加快发展软件业。
(二)湖里辖区
依托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业;发展必须依托航空港资源的航空维修业及主要部件制造业;发展生物与新医药、光电子等高新技术研发;建设五缘湾营运中心区;发展商贸、生态休闲旅游、中介服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业。
(三)海沧辖区
依托海沧南部石化片区,发展芳烃系列有机化工等化学原料制造业;依托新阳工业片区和东孚工业片区,发展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化学制品、体育用品制造业;依托港口岸线资源,发展物流业及相关服务业;依托新市区,发展商贸、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厦门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两头在外、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
(四)集美辖区
依托集美文教区,壮大文教产业;依托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发展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模具制造业;依托集美北部工业片区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以园博会为契机,开发中洲岛,发展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业;依托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和节点建设,发展物流业。
(五)同安辖区
同安工业集中区和城南工业区,发展纺织、机电等环保型、科技型加工业;火炬高新区同集园,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厦门市轻工食品工业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及其配套产业;发展旅游业、现代农业示范及休闲观光农业。
(六)翔安辖区
火炬(翔安)产业区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和电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翔安综合工业园区发展饮料、食品、纺织、印刷、工艺品等环保型、科技型加工业;发展液化天然气(LNG);翔安文教区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文教产业;建设汽车交易市场和贡香、蔬菜等批发市场;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厦金旅游业和房地产业。
第五章 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切实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引导社会资源,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一、加强规划宣传力度
要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社会各界认知规划、监督规划实施的氛围;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采取公示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健全规划咨询制度,扩大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方式,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二、做好资金平衡工作
本规划生成的重大项目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基础,资金保障是项目实施的关键。资金平衡必须坚持“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综合平衡”的原则注<23>;资金使用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体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节约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做好重大项目资金平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政府投资要优先投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民生保障等项目;采取贴息、担保、财政投资补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积极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和负债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化解中长期财政风险;积极向中央和省里争取资金支持。
经营性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和企业自筹等方式解决。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争取政策性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引资水平;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用好用足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三、强化土地保障
强化土地使用的衔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纲要》的协调衔接,进一步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确保《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体现,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相衔接;完善发展和改革、规划、土地等部门间在土地使用方面的协调工作机制,强化发展和改革部门的项目立项与土地部门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规划部门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的衔接协调;建立发展和改革、规划、土地、行业管理部门和项目业主单位间的工作联系机制,保障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强化对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的认识,高度重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完善土地资源保护、储备、使用机制,坚持合理有序的开发时序;组织实施项目行动规划,保证《纲要》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坚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安排建设项目,依法使用土地;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机制,培育国有土地运营商,实行土地集约化、市场化运作;强化土地批后管理,处置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向国家和省里争取更大的经济建设用地空间。
四、继续实施好项目带动战略
对列入《纲要》的重大项目,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按年度工作计划进行分解,把各个阶段的责任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领导、投资主体和具体的责任人、承办人,明确阶段性工作或工程进度的时限要求。市级政府做好重大项目的协调工作;区级政府要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加强治安管理,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保障项目顺利施工;管理部门要做好项目服务协调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业主单位做好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研究、方案比选以及在建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督办工作,保证项目如期进行,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实施效益。
五、加强规划的组织、监督、协调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审批、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长效工作机制和规范化工作程序,强化规划的约束力。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修编,应以本《纲要》为依据。各部门专项规划、行政区区级规划以及火炬高新区、厦门现代物流园区、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应以《纲要》为指导,各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等应与《纲要》相衔接。
《纲要》是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市、区两级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行政手段,把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有关部门也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发展和改革部门反馈。
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和厦门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正确领导下,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为全面实现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 释
<1>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跨越,即“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指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应当超越同一时期本省发展的平均速度、力度和程度,既包含体制、机制、方法、措施等改革创新的内涵,也包括科技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既是规模总量的扩张,也是质量效益的提升。从厦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需要在未来几年保持较快的、有效益的增长。
<2>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以临海工业、港口航运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四大产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通过调整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临海工业、港口航运、滨海旅游等优势产业,调整提高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实现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工业集中区
工业集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工业集中区建设提高了开发建设的效益。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现代化程度,促进产业集群。
第二,工业集中区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工业集中区开发多在城郊或农村,其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有力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4>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
<5>电子口岸
中国电子口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海关总署牵头,会同其他11个部委共同开发建设的公众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它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实现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质检、公安、铁路、银行等部门以及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中介服务企业、外贸货主单位的联网,将进出口管理流信息、资金流信息、货物流信息存放在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中,随时提供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并向企业提供利用互联网办理报关、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进口增值税联网核查、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业务。厦门电子口岸是中国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在地方的延伸。
<6>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指那些发展动力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行业。与其它传统产业对比,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有:①知识通过创意活动转化成产品或服务,知识产权是创意企业的核心资产;②创意产业无须物质资源,直接产生价值;③创意产品或服务的复制成本低,甚至零成本;④创意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除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优势,其潜在需求空间巨大。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与古董、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等。
<7>城市半小时交通圈
打造城市半小时交通圈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方面的重要目标。未来五年,随着海湾大道、岛外快速路、翔安隧道、成功大道、厦门公铁大桥等城区间高速路网项目的建成,我市将形成连接各城市组团的快速通道网络,使城区间任意两点的时空距离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8>自由贸易港区
自由贸易港区是自由贸易区的一种存在形式。世界上有不少自由贸易区设在港区内,从地域范围看即为自由贸易港区。它是一种特定的港口或港区概念,以减免关税和自由出入等优惠待遇为手段,以求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一种特定地区。自由贸易港区的主要特征是:(1)位处大港,具备区位优势;(2)隔离封闭,围网圈围;(3)境内关外,除特殊情况外,海关不实施惯常的监管制度;(4)功能的多样化,在自由贸易港区内可以进行转口贸易、出口贸易、商品展示及产品加工,最重要的是整合了物流,提高了效率;(5)享受税收、金融、货物及人员进出等政策上的优惠等。
<9>中水回用
“中水”是指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再进行深化处理后的水,及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区的洗浴水、洗菜水等经集中处理后的水。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中水回用,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上水”(自来水)的消耗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下水”(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问题。
<10>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2002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的监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问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
<11>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三种模式
(1)异地新建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对因开发建设或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水源保护区需要实施整体搬迁的村,以及经济发达但人居条件较差的规划中心村,通过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建设一批新型社区。
(2)就地改造型。对经济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村,在规划的指导下,采取整理改造旧村的方式,充分利用旧宅基地,拆旧建新,鼓励联合建设组团式新村,让有条件的农民向中心村集聚。
(3)环境整治型。对经济基础一般的村,采取以整治为主,在规划指导下,通过“五通五改”,拆除违房、危房,改造旧房,重点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活动,保持环境整洁,改善村容村貌。
<12>“金包银”工程
“金包银”工程是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而推出的一大举措。指的是在工业集中区等成片建设的区域,保留村庄居民点,通过“金”的建设和“银”的改造,落实农村人均
<13>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指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城市。通常可以使用发明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等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软件、光电、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加快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14>农民健康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是覆盖全市农村人口,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基本保障,向农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等公共卫生项目,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资金来源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
<15>闽粤赣十三市
闽粤赣十三市包括闽西南的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五市,粤东的汕尾、汕头、揭阳、梅州、潮州五市,赣东南的鹰潭、抚州、赣州三市。
<16>WTO后过渡期
WTO后过渡期是指从
<17>五缘六求
“五缘”指: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六求”指: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
<18>试点直航
但由于台湾当局政策的限制,如直航船舶不能运输两岸之间的贸易货物,也不能进行客运,在两岸登记注册的船舶不能参与两岸航运业务,祖国大陆航运企业不能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等,影响了两岸“试点直航”的发展。
<19>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减量化”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废弃产品或拆解后的零部件继续使用,或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资源化”是指废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20>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制度就是对承担着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给予利益补偿的制度,是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
<21>欧Ⅲ排放标准
欧洲Ⅲ标准是目前欧洲、美国正在实施的真正意义上的低污染排放标准。执行欧洲标准的影响是:7辆执行欧Ⅱ标准的汽车,相当于1辆化油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14辆执行欧Ⅲ标准的汽车,相当于1辆化油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
<22>“1+1”培训模式和“1+1群”创业培训工程
“1+1”培训模式是指主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待业大中专生,由企业出岗位,政府管培训,由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促进再就业的一种培训模式。
“1+1群”创业培训的核心思想是“帮一个人创业,带一群人就业”,通过培养一大批创业型“小老板”,吸纳安置其他失业人员就业,构建起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促进长效机制。
<23>四大平衡
四大平衡是指“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和综合平衡”。就地平衡,就是开发建设某一片区时必须努力实现其投入与产出的大体平衡。紧张平衡,就是对拟建项目的资金拼盘以及土地拍卖、银行贷款、建设工期等主要环节,坚持一环紧扣一环,通过紧张调度加以平衡。积极平衡,就是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精神,千方百计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来加快建设,创造项目完成所必要的条件,从而实现项目资金收支的平衡。综合平衡,就是要把一个项目的资金平衡与其他相关项目进行统筹考虑,综合运作,以达到整体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