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FJ00102-0300-2007-00023
  • 发布机构:省发改委
  • 生成日期:2007-04-26
  • 标题: 福建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 内容概述: 福建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 有效性: 有效并适时进行修订。 有效 有效。有效期至 。
福建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时间: 2007-04-25 16:38

(闽委[2006]45号文下发实施)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制定《福建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1、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人才事业健康发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人才管理制度建设逐步推进,促进了人才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取得新进展;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引进了一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人才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不断增强;社会人才意识显著增强,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提高。至2005年末,全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14万人,比2000年末增长39.3%;专业技术人才143万人,比增43.6%;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46.4万人,比增64.5%;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从1∶5.6∶14.9调整为1∶4.6∶8.4。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初具规模,高级专业技术人才8.3万人,院士1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79人,省优秀专家32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三层次人选8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61人,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项目点57个,累计招收博士后420人。引进各类人才8500多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851人;实施海外引进项目860项,引进海外专家961人次;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491项,派遣各类人才赴国(境)外培训3642人。全省高技能人才20.0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8.67万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推动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一:“十五”计划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五”计划目标 

2005年完成情况 

三支队伍人才总量(万人) 

200

214

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5.4

6.9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130

143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5.4

7.5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7

8.3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10.2

14

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 

(2000年末为1:5.6:14.9) 

1:4.6:8.4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三支队伍人才总量比重(%) 

— 

61

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务员占公务员总量比重(%) 

70

77.4

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 

90

90以上 

一二三次产业人才分布结构(%) 

6.5:22:71.5

5.2:29.2:65.6

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人才拥有量(万人) 

— 

6.21 /4.02/ 12.14 

高技能人才(万人) 

— 

20.03

农村实用人才(万人) 

— 

28.67

2、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海峡西岸”正式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极大地提升了福建在全局中的地位。按照“四个推进”的指导思想,围绕“四个基本”的目标任务,落实“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切实抓好“六个扎实”,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大舞台,福建人才工作将进入整体性推进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每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居华东六省一市后列,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比重偏低,工科类人才偏少,人才区域分布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人才短缺;人才观念创新不够,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不协调。“十一五”期间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应对这些问题,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是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大力加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专栏二:福建新一轮发展战略思路 

四个推进”: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四个基本”: 

——基本构想: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基本思路:“四个三”、“四个二”、“八项举措”、“九大支撑体系”和“一项根本建设”。 

●“四个三”: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三个阶段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争取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个二”: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 

●“八项举措”: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海洋开发、促进文化振兴。 

●“九大支撑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促进和谐。 

●“一项基本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基本态势: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基本格局: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四个关键”: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 

六个扎实”2006年1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提出:“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深化改革开放,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搞好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对台工作,扎实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省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紧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型省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树立科学人才观,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大力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为主线,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加大人才投入为支撑,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形成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原则要求 

——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九大支撑体系和八项举措相结合,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结合,突出科技前沿,突出基础研究和基层人才工作,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 

——坚持以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推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力培养和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布局; 

——坚持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统筹各类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以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省内培养和国内外引进相结合,大力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把人才资源开发的着力点放在省内,同时积极引进省外和海外人才智力资源; 

——坚持改革创新与完善体制机制相结合,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破束缚人才成长、阻碍人才流动、妨碍人才创新活力发挥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造就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人才资源开发进展明显,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逐步改善;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显著加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急需的人才基本得到满足;人才在区域、城乡、产业和不同所有制间分布逐步趋向合理;人才政策比较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形成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到2010年,全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2005年末的214万人增加到28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2005年末的143万人增加到190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2005年末的8.3万人增加到12.5万人,高、中、初级结构比例由1∶4.6∶8.4改善为1∶4.2∶7.4;一二三次产业人才分布比重调整为4.5%、35.0%、60.5%,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人才加快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末的8.5年提高到9年;从事研究和实验开发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全时人员达到3.6万人年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3万人,其中高级工2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3万人;新增农村实用人才50万人。 

“十一五”期间,在人才事业发展中统筹妇女人才资源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女性人才的培养、使用、配置和管理,女性人才比重增加,新增数十万妇女人才,促进大批妇女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成长。 

专栏三:“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指     标 

“十一五”规划目标 

属性 

三支队伍人才总量(万人) 

280

预期性 

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5.5

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190

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5.8

预期性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12.5

预期性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8.5

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 

1:4.2:7.4

预期性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三支队伍人才总量比重(%) 

65以上 

预期性 

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务员占公务员总量比重(%) 

85以上 

约束性 

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 

95以上 

约束性 

一二三次产业人才分布结构(%) 

4.5:35.0:60.5 

预期性 

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人才拥有量(万人) 

11.14/7.05/20.83 

预期性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

预期性 

从事研究和实验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人员(万人年) 

3.6 

预期性 

新增高技能人才(万人) 

23

预期性 

其中:高级工(万人) 

20

预期性 

技师、高级技师(万人) 

3

预期性 

新增农村实用人才(万人) 

50

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指在现有基础上经过5年规划期的努力,预计可达到的目标。 

▲约束性指标是指应当达到的目标。 

三、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1、切实提高党政人才素质。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加大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努力建设一支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党政领导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继续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党政人才整体素质。实施500名党政领导人才重点培养计划,坚持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5年内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的制度,大力加强中青年后备干部教育培训。选派优秀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各类培训机构脱产培训,到国(境)外政府部门、跨国公司研修培训,每年选拔100名党政领导干部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培训。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坚持和完善挂职锻炼制度、学(训)用相结合制度,有计划选派干部到西藏、新疆、宁夏等地从事对口支援工作和到上级机关、下级机关、县区基层单位,以及企业、研究机构实践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2、深化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规范党政领导人才能力素质标准,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有计划推出一部分领导干部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改进和完善党政人才考试测评技术方法,建设1-2个标准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考试测评基地。试行党政机关部分职位聘任制,制定人员聘任管理办法。加大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对领导干部实行跨地区、跨部门交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后备干部选拔方式,提高公推公选等方式产生后备干部所占的比例。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干部辞职、降职和辞退制度,加快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正常退出等机制。研究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和任职回避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对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讯制度。 

3、不断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制定和实施《福建省2006-2010年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优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结构,重视“一把手”的选拔和配备,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选拔熟悉宏观经济管理、财政金融、意识形态、法律和现代科技管理等方面业务知识的人才,加强班子整体领导能力建设。坚持定期调整和及时补充党政领导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党政人才队伍。注重培养、选拔并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每年选调400名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和县(市、区)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基层单位工作。扩大从经过基层工作锻炼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公务员的比重。加强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专门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4、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遵循法制统一原则,统筹规划,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公务员队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执政为民意识和公共服务理念,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开展“公务员精神”教育,塑造“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形象。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紧紧抓住实践锻炼和学习培训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提高广大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制定《福建省公务员培训“十一五”规划纲要》,规范初任培训,突出任职培训,深化专门业务培训,强化更新知识培训。组织开展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自2006年起用三年时间将全省公务员基本轮训一遍。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深入研究企业家成长规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企业家培训基地,实施500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从理论人文素养、创业实践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以自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家素质,着力提高企业家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整合资源能力、防范风险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吸引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大力培养造就技术型企业家。加快优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促进职业经理人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区域流动,逐步形成一支满足市场需要、适应不同产权制度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优秀企业家信息库和工作联系制度。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适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点的聘用、培养、考核、评价制度,努力建设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11”工程,到2010年,着力培养引进1000名善于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够控制风险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0000名职业经理人,培训10000名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才。加快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和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坚持市场配置和组织选拔相结合,积极推行内部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和人才市场选聘。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逐步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3、全面提升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组织引导和非公经济组织主体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培训或定向培养非公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聘请国外咨询公司、专门培训机构和知名专家为非公企业开展培训、讲座、咨询活动。积极支持和引导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提高整体素质。实施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51”工程,省里组织或推荐1000名较大规模非公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国内外著名大学的MBA或专题研讨班培训;市、县(区)组织或推荐5000名非公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各种培训或专题研讨活动;培训10000名非公企业中层以下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民营企业管理提升工程,组织优秀中青年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进修学习,对100家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诊断,培训10000名高层管理人才,开展40000名创业者培训计划。引进项目管理知识(PMP)等国际先进知识体系,为民营企业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国际化、外向型人才。消除歧视性思想观念和政策障碍,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促进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发展壮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国家和省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提供人才保证。组织实施高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推行项目招标制、首席专家制、课题负责制,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等领域,努力培养科技尖子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推行“领军人才+团队”模式,发挥科技领军人物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和领军人物。继续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155”专家工程,推进闽江学者奖励计划、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和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建立哲学社会科学首席研究员(教授)制度和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制度,完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和省优秀专家选拔制度,建立院士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积极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基地、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项目点建设,为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坚实的载体。建立高级专家信息库,加强与高级专家的联系,对在联合开展项目攻关、学术交流、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院士、专家予以奖励。重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特别是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长。实施《福建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每年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不低于85%,到2010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达到95%以上。实施“三个一百”培养计划,每年选送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外著名机构和省外院士专家身边进修深造、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资助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参加国家继续教育研修活动,支持100名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到2010年,努力培养造就100名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体现国家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代表我省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0名在各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 

2、抓紧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制定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围绕做大做强我省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工程和重点基地,培养造就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根据重点工程、重大科研和基础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建工程项目需要,把有针对性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作为提升人才配套和支撑的重要举措,大力培养、引进专业外语翻译、LNG、IT、造船、海洋生物、电气化工程等专业和领域紧缺急需专门人才。组织实施150项信息、石化、机械等产业引智项目,推动技术创新、改造。适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应调整产业人才结构。制定《福建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海洋经济、文化事业产业、旅游产业、现代管理等领域,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根据我省相关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需要,重点培训15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风险投资、高级理财、金融分析等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培养交叉、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人才。 

3、加强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把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对非公企业在人才招聘、国外智力引进、人才技术交流合作、职称评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专家评选表彰、人才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与国有单位适用同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配套政策,积极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流动。加强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非公企业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调动非公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依法保护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产权、合法劳动和非劳动收入。 

4、推动企业成为培养吸纳技术创新人才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千方百计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跨国企业,以及国内大型企业、上规模民营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大型规模企业集群,为人才创新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鼓励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共建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科技实验室,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吸纳创新人才的机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到重点行业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建功立业。强化政策支持,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杠杆,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科技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和项目。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在政府奖励、项目扶持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健全企业吸纳和使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加强专业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充分认识和尊重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将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以学校为主、校企相结合、岗位培养专才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方式,围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以及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业、鞋业、轻工业、建材业、林产工业和钢铁产业等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医药、环保、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形成一批技术精湛、精通现代制造和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团队,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格局。建设2-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30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双证书”制度,提高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创办技师学院,重点扶持20所技工学校,建设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体现最新技术水平、优质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就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重视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在软件业、制造业、电子通信业、现代金融业、物流业等领域每年培养5万名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建设学习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机制,加强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促进高级工和技师人才成长。推行名师带徒制度,促进岗位成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进岗位比武和行业交流,培养选拔“百业状元”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库,加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高技能人才流动和市场化配置。 

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1、农科教结合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开发培养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实用人才。围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计生管理员、乡村医生、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文化协管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等“六大员”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了解农村基层情况、懂科学管理、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人才和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培训6万名农民技术骨干,实施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到2010年,培养1万名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农场主、农民企业家等创业型农民和1.5万名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完成7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轮训任务。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服务,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承包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相结合的新机制。 

2、构建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结合国家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在全省建设30个县级示范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函大、农广校等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作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教师队伍建设,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努力构建开放型、多功能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人才资源信息库,逐步形成以市县农村人才市场为主干,以乡镇人才服务站和村人才服务信息点为补充的农村实用人才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技术交流。 

八、加大吸引和使用海内外人才力度 

1、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筑各类人才创业集聚地。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共同承担国内、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继续组织“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推进院地合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各部门与两院、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专业化合作研发、生产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留学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来闽工作服务计划,发挥侨乡优势和新华侨华人作用,利用闽商和华商网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集聚一支高素质的留学和海外人才队伍。加强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加快发展IT、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创业园新落地项目资助经费,为留学人员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留学人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具备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自带资金来闽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依托“9·8”投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5·18”海交会等,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与吸引使用留学人才结合、互动,着力吸引海外创业人才。利用院士、知名专家的智力资源,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海内外优秀创新人才。扩大专家服务团规模,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发挥福建对台优势,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依托,建立闽台人才合作培训基地、科研基地,创办闽台人才交流与合作论坛,加强福州、厦门国家级高新科技园区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联系,拓展“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合作,通过主动承接台湾电子信息、光电、机械、石化、中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产业转移,和加强两岸地质地震、气象、海洋、资源环境等领域科研合作,培养引进我省产业、科技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泛珠三角“9+2”合作平台和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契机,搭建闽港澳人才合作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引进管理、法律、金融、物流、科技等方面人才。开展两岸三地人才资源合作开发,形成闽港澳台人才交流、培训互动机制,聘请港澳台知名教授担任我省高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邀请港澳台专家、学者来闽授课,组织专业和管理人才赴港培训计划,5年培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2000人。 

2、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拓宽引智渠道,优化聘请外国专家和选派出国培训人才的结构,提高引智质量和效益。围绕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需要,重点支持重点项目(工程)引进国外项目规划与建设、开发与管理、关键技术与课题攻关等方面人才,优先支持信息、石化、机械等产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人才,积极支持引进农业、林业、水产养殖业产业化和发展工业、城镇建设的人才,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和文化、卫生等领域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拔尖人才,大力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与国外科研院所和知名大公司开展人才智力交流与技术合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智工作。“十一五”期间,全省聘请海外专家来闽短期或长期工作9万人次,使用国家和省引智专项经费组织实施引进国外经济技术和管理人才重点项目500项、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90项,新建国家和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20个,加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力度,扩大引智受益面。组织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150项,选派3000名各类人才赴国(境)外学习先进技术、管理和具体制度建设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建立和完善外国专家库、引智项目库、引智成果库,推进福建国际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网建设,完善引智网上洽谈服务。 

3、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每年制定发布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积极引进专业外语翻译、LNG、IT、造船、海洋生物、电气化工程等专业人才。消除人才引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一站式”引进制度,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户籍、住房、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相关问题。积极实行人才柔性引进,通过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引进、科技咨询、人才租赁、科研合作、技术开发、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引进紧缺急需人才。通过项目带动机制作用,以项目吸引人才,积极引进前沿技术人才和带项目人才,实现项目落地,人才集聚。大力支持省重点项目单位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每年安排专项引智项目计划10个以上。建立领军人物凝聚人才机制,通过领军人才吸引骨干人才、后备人才,建立人才团队,促进人才梯队成长。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方式,建立异地人才开发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到人才比较集中的国内外中心城市创立研发机构,直接吸引利用当地人才资源。建立以培带引机制,鼓励企业直接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培训中心,就地培养引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制定海外专家、教学科研人员来闽任职、兼职和交流办法,健全海外人才评价、创业服务、项目资助、风险投资等政策措施,实施《福建省引进人才居住证》办法,加强外国专家管理,建立外国专家激励表彰制度。建构全省统一、贯通全国的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和留学人才库。 

九、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1、实施欠发达地区人才扶持工程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促进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交流与合作。针对欠发达地区人才缺乏和流失问题,实行倾斜政策,引导、鼓励科技人员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欠发达地区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从2006年开始5年内招募25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选派大学生到建制村(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社区主任助理),逐步实现每个建制村和社区有一名大学生。加强和完善科技副职选派制度,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服务团经验,按照“团队选派、专业互补、以点带面、发展县域、服务项目、联通山海”的要求,实现多部门、多院所共同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强欠发达地区人才基础设施建设,为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2、加强“山海”人才协作充分发挥沿海地区人才优势,建立山海人才对口帮扶机制,大力推进沿海地区与山区、欠发达地区在经济、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区域间人才资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机制。坚持市场配置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引进人才。做好公务员对口培训、专家对口支援工作,开展高级专家和海外留学人才咨询系列活动,选送欠发达地区人才参加沿海地区举办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疏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流动渠道,引导沿海地区人才智力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实施经济强县和欠发达县干部对口挂职交流。采取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办法,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推动山区和沿海人才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3、盘活欠发达地区存量人才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县乡人才资源,切实用好本地人才,引导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向农村和生产一线流动。完善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机制,加大对本地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力度,促进现有人才资源的进一步盘活和有效使用,对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工作并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培养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培训资源,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人才继续教育。进一步培育发展欠发达地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才就业服务体系。 

十、强化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1、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人才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积极推进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努力提升省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增强高等学校培养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吸引海内外人才到高等学校长期任教或短期讲学、工作。加强适应我省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程类学科建设,扶持中心城市办好一所本科院校,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调整机制,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施紧缺和特殊人才专门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体系完整、发展均衡、布局合理的国民教育体系。 

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开发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远程培训教学与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网络教育。大力培育人才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继续教育研修活动,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吸收利用先进知识和技术的能力。鼓励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终身学习,建立学习与培训学分认证和学分积累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社区及家庭的作用,逐步建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必要资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推动终身学习全民化、制度化,促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形成。 

3、构建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着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围绕建设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需要,大力加强科技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高度重视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在我省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抓好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自主创新基本体制架构,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计划,依托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养、引进从科学研究、设计、制造工艺到操作、管理的各类优秀人才,实行“重知识贡献、重知识产权、重成果产业化水平”的导向,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双管齐下,出成果与出人才相互促进,重大科技项目造就人才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益,推进科技资源整合,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内外研究开发机构、大型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学术组织及其活动,促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群体成长。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内外人才并重,到2010年,努力培养一批科技尖子人才、科技领军人物和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研发团队。坚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与建设创新基地、培育创新企业相结合,建立一批博士后研究创新基地,构建博士后研究项目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机制,促进区域产业人才资源开发。 

十一、加大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力度 

1、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实施人才市场建设“1211”工程,做大做强福州、厦门两地龙头人才市场,重点发展专业人才市场和行业人才市场,大力培育区域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海峡人才市场作为国家级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推动全省人才市场进一步发展,加大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推进不同功能人才市场成龙配套,建设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毕业生就业市场,扶持建筑、交通、电子信息和医药等4个行业性人才市场,重点建设5个农村人才市场、20个农村乡镇人才服务示范站和村人才服务信息示范点,支持4个山区市和10个县级中心人才市场固定交流场所建设。鼓励支持建立人才评价中心、猎头公司等各种形式的人才中介机构,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提升人才中介机构的业务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鼓励引导人才中介机构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手段,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形成完善的人才中介服务体系。研究制定人才中介服务的行业标准和从业人员职业规范,建立科学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一支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中介服务工作人员队伍。 

2、建立人才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以信息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备与资金投入,加快全省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全省人才市场联网贯通。加强与全国性人才服务机构和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发展与境外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联系全国、沟通世界的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形成长期、高效的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加强人才信息网站建设,打造国内知名人才市场信息网,培育发展网上人才市场。 

3、创新人才市场管理改革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逐步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探索建立社会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改革和完善流动人才档案管理办法。建立人才市场诚信机制,开发人才、中介机构、用人单位诚信档案系统。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定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 

专栏四:有关概念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11”工程:到2010年,着力培养引进1000名善于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够控制风险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0000名职业经理人,培训10000名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才。 

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51”工程:省里组织或推荐1000名较大规模非公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国内外著名大学的MBA或专题研讨班培训;市、县(区)组织或推荐5000名非公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各种培训或专题研讨活动;培训10000名非公企业中层以下经营管理人才。 

民营企业管理提升工程:组织优秀中青年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进修学习,对100家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诊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培养,培训10000名高层管理人才,提升素质;开展创业培训,培训40000名创业者,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到2010年,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全国选拔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个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选。 

“155”专家工程:到2010年,努力培养造就100名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体现国家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代表我省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0名在各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 

闽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作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期内享受闽江学者奖金。2005至2007年,首批招聘100名。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在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资助建立10个左右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的创新团队,以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至2007年,在省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中遴选、资助300名左右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水平。 

“三个一百”培养计划:每年选送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外著名机构和省外院士专家身边进修深造、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资助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参加国家继续教育研修活动,支持100名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培养一支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农村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开展示范性培训。本工程与绿色证书工程捆绑进行、同步实施。 

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每年选拔2000名具有创业能力的农村技术能手和致富能人进行系统化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采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每年组织3000名农民参加学历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从2006年开始5年内招募25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2-3年。 

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选派大学生到建制村(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社区主任助理),逐步实现每个建制村和社区有一名大学生。 

人才市场建设“1211”工程:一个“做大做强”,即做大做强龙头人才市场;两个“重点发展”,即重点发展专业性市场和行业性市场;一个“大力培育”,即大力培育区域性市场;一个“加快建设”,即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 

十二、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1、改革和完善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分类管理体制,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针对各类机关的不同情况,按照不同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对国有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企业经理人推行聘任制,监事会成员实行派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活动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分类管理。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 

2、改革人才评价办法坚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逐步推行公务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包括综合素质、经营业绩、社会贡献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办法,按照行业特点、资产质量、业务类型实行分类考核评价。建立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逐步规范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个人申报、社会评价、评聘分开、单位聘用的职称管理体制。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制度体系。改革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健全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改进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 

3、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公务员激励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形成科学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国家宏观指导、单位自主分配、体现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岗位之间、岗位类别之间的差距,对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拔尖人才在分配上给予倾斜,努力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体现人才的价值。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体系。探索多元化的分配形式,逐步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才股权、期权奖励制度,以及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规范各类人才奖励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探索建立重要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安全保障制度,对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的重要人才,实行政府投保,鼓励用人单位对重要骨干人才、柔性流动人才实行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制定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衔接办法。建立健全非公企业人才保障制度、欠发达地区人才补贴制度、特困人才救济制度。 

4、健全党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注意发挥政府人事部门的作用,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增强人才工作活力,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十三、进一步完善人才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导向作用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和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建立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人才投入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各级财政要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紧缺人才智力引进、杰出人才奖励,以及支持重大人才开发项目的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安排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组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工培训。设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建立欠发达地区人才发展基金。 

2、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人才事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引导,拓宽人才投入渠道,鼓励用人单位、社会机构、华人华侨团体和国际组织投入人才事业。研究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标准,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评估和监督,切实提高人才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 

十四、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集聚环境 

1、加强人才公共服务环境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人才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人才资源开发运行监测体系和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人才资源信息分析,定期发布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健全人才结构动态变化预测调控机制,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完善人才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人才开发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开发人事人才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立人才资源公共服务网络,形成省、市、县区和部门、行业等共同组成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和共享,为公众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网上人事人才政务和公共信息服务,实行人才公共服务项目标准化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以公众为中心的信息时代政府人事人才公共管理服务模式。 

2、加强人才法制环境建设充分吸收利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加大人才立法力度,增强人才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公正性、系统性、前瞻性。加强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配套建设,实施普法教育和执法监督检查,保持人才资源开发各方面、各环节的协调统一和规范有序,依法保障人才权益,创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福建特色的人才工作政策法规体系,与实施《公务员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推进仲裁体系建设,健全仲裁机制,依法保障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 

3、加强人才社会环境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创业活动,弘扬创业精神,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积极宣传科学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人才事业的局面,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使福建成为人才积极向往、建功立业的集聚地。 

 

(闽委[2006]45号文下发实施)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制定《福建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1、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人才事业健康发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人才管理制度建设逐步推进,促进了人才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取得新进展;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引进了一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人才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不断增强;社会人才意识显著增强,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提高。至2005年末,全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14万人,比2000年末增长39.3%;专业技术人才143万人,比增43.6%;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46.4万人,比增64.5%;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从1∶5.6∶14.9调整为1∶4.6∶8.4。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初具规模,高级专业技术人才8.3万人,院士1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79人,省优秀专家32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三层次人选8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61人,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项目点57个,累计招收博士后420人。引进各类人才8500多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851人;实施海外引进项目860项,引进海外专家961人次;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491项,派遣各类人才赴国(境)外培训3642人。全省高技能人才20.0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8.67万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推动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一:“十五”计划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五”计划目标 

2005年完成情况 

三支队伍人才总量(万人) 

200

214

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5.4

6.9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130

143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5.4

7.5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7

8.3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10.2

14

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 

(2000年末为1:5.6:14.9) 

1:4.6:8.4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三支队伍人才总量比重(%) 

— 

61

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务员占公务员总量比重(%) 

70

77.4

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 

90

90以上 

一二三次产业人才分布结构(%) 

6.5:22:71.5

5.2:29.2:65.6

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人才拥有量(万人) 

— 

6.21 /4.02/ 12.14 

高技能人才(万人) 

— 

20.03

农村实用人才(万人) 

— 

28.67

2、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海峡西岸”正式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极大地提升了福建在全局中的地位。按照“四个推进”的指导思想,围绕“四个基本”的目标任务,落实“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切实抓好“六个扎实”,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大舞台,福建人才工作将进入整体性推进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每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居华东六省一市后列,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比重偏低,工科类人才偏少,人才区域分布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人才短缺;人才观念创新不够,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不协调。“十一五”期间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应对这些问题,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是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大力加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专栏二:福建新一轮发展战略思路 

四个推进”: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四个基本”: 

——基本构想: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基本思路:“四个三”、“四个二”、“八项举措”、“九大支撑体系”和“一项根本建设”。 

●“四个三”: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三个阶段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争取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个二”: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 

●“八项举措”: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海洋开发、促进文化振兴。 

●“九大支撑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促进和谐。 

●“一项基本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基本态势: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基本格局: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四个关键”: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 

六个扎实”2006年1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提出:“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深化改革开放,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搞好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对台工作,扎实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省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紧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型省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树立科学人才观,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大力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为主线,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加大人才投入为支撑,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形成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原则要求 

——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九大支撑体系和八项举措相结合,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结合,突出科技前沿,突出基础研究和基层人才工作,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 

——坚持以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推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力培养和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布局; 

——坚持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统筹各类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以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省内培养和国内外引进相结合,大力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把人才资源开发的着力点放在省内,同时积极引进省外和海外人才智力资源; 

——坚持改革创新与完善体制机制相结合,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破束缚人才成长、阻碍人才流动、妨碍人才创新活力发挥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造就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人才资源开发进展明显,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逐步改善;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显著加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急需的人才基本得到满足;人才在区域、城乡、产业和不同所有制间分布逐步趋向合理;人才政策比较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形成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到2010年,全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2005年末的214万人增加到28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2005年末的143万人增加到190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2005年末的8.3万人增加到12.5万人,高、中、初级结构比例由1∶4.6∶8.4改善为1∶4.2∶7.4;一二三次产业人才分布比重调整为4.5%、35.0%、60.5%,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人才加快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末的8.5年提高到9年;从事研究和实验开发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全时人员达到3.6万人年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3万人,其中高级工2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3万人;新增农村实用人才50万人。 

“十一五”期间,在人才事业发展中统筹妇女人才资源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女性人才的培养、使用、配置和管理,女性人才比重增加,新增数十万妇女人才,促进大批妇女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成长。 

专栏三:“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指     标 

“十一五”规划目标 

属性 

三支队伍人才总量(万人) 

280

预期性 

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5.5

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190

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5.8

预期性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12.5

预期性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年均增长(%) 

8.5

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 

1:4.2:7.4

预期性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三支队伍人才总量比重(%) 

65以上 

预期性 

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务员占公务员总量比重(%) 

85以上 

约束性 

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 

95以上 

约束性 

一二三次产业人才分布结构(%) 

4.5:35.0:60.5 

预期性 

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人才拥有量(万人) 

11.14/7.05/20.83 

预期性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

预期性 

从事研究和实验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人员(万人年) 

3.6 

预期性 

新增高技能人才(万人) 

23

预期性 

其中:高级工(万人) 

20

预期性 

技师、高级技师(万人) 

3

预期性 

新增农村实用人才(万人) 

50

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指在现有基础上经过5年规划期的努力,预计可达到的目标。 

▲约束性指标是指应当达到的目标。 

三、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1、切实提高党政人才素质。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加大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努力建设一支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党政领导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继续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党政人才整体素质。实施500名党政领导人才重点培养计划,坚持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5年内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的制度,大力加强中青年后备干部教育培训。选派优秀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各类培训机构脱产培训,到国(境)外政府部门、跨国公司研修培训,每年选拔100名党政领导干部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培训。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坚持和完善挂职锻炼制度、学(训)用相结合制度,有计划选派干部到西藏、新疆、宁夏等地从事对口支援工作和到上级机关、下级机关、县区基层单位,以及企业、研究机构实践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2、深化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规范党政领导人才能力素质标准,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有计划推出一部分领导干部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改进和完善党政人才考试测评技术方法,建设1-2个标准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考试测评基地。试行党政机关部分职位聘任制,制定人员聘任管理办法。加大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对领导干部实行跨地区、跨部门交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后备干部选拔方式,提高公推公选等方式产生后备干部所占的比例。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干部辞职、降职和辞退制度,加快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正常退出等机制。研究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和任职回避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对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讯制度。 

3、不断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制定和实施《福建省2006-2010年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优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结构,重视“一把手”的选拔和配备,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选拔熟悉宏观经济管理、财政金融、意识形态、法律和现代科技管理等方面业务知识的人才,加强班子整体领导能力建设。坚持定期调整和及时补充党政领导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党政人才队伍。注重培养、选拔并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每年选调400名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和县(市、区)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基层单位工作。扩大从经过基层工作锻炼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公务员的比重。加强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专门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4、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遵循法制统一原则,统筹规划,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公务员队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执政为民意识和公共服务理念,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开展“公务员精神”教育,塑造“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形象。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紧紧抓住实践锻炼和学习培训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提高广大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制定《福建省公务员培训“十一五”规划纲要》,规范初任培训,突出任职培训,深化专门业务培训,强化更新知识培训。组织开展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自2006年起用三年时间将全省公务员基本轮训一遍。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深入研究企业家成长规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企业家培训基地,实施500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从理论人文素养、创业实践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以自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家素质,着力提高企业家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整合资源能力、防范风险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吸引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大力培养造就技术型企业家。加快优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促进职业经理人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区域流动,逐步形成一支满足市场需要、适应不同产权制度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优秀企业家信息库和工作联系制度。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适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点的聘用、培养、考核、评价制度,努力建设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11”工程,到2010年,着力培养引进1000名善于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够控制风险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0000名职业经理人,培训10000名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才。加快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和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坚持市场配置和组织选拔相结合,积极推行内部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和人才市场选聘。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逐步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3、全面提升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组织引导和非公经济组织主体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培训或定向培养非公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聘请国外咨询公司、专门培训机构和知名专家为非公企业开展培训、讲座、咨询活动。积极支持和引导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提高整体素质。实施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51”工程,省里组织或推荐1000名较大规模非公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国内外著名大学的MBA或专题研讨班培训;市、县(区)组织或推荐5000名非公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各种培训或专题研讨活动;培训10000名非公企业中层以下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民营企业管理提升工程,组织优秀中青年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进修学习,对100家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诊断,培训10000名高层管理人才,开展40000名创业者培训计划。引进项目管理知识(PMP)等国际先进知识体系,为民营企业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国际化、外向型人才。消除歧视性思想观念和政策障碍,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促进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发展壮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国家和省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提供人才保证。组织实施高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推行项目招标制、首席专家制、课题负责制,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等领域,努力培养科技尖子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推行“领军人才+团队”模式,发挥科技领军人物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和领军人物。继续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155”专家工程,推进闽江学者奖励计划、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和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建立哲学社会科学首席研究员(教授)制度和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制度,完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和省优秀专家选拔制度,建立院士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积极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基地、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项目点建设,为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坚实的载体。建立高级专家信息库,加强与高级专家的联系,对在联合开展项目攻关、学术交流、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院士、专家予以奖励。重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特别是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长。实施《福建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每年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不低于85%,到2010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达到95%以上。实施“三个一百”培养计划,每年选送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外著名机构和省外院士专家身边进修深造、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资助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参加国家继续教育研修活动,支持100名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到2010年,努力培养造就100名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体现国家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代表我省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0名在各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 

2、抓紧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制定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围绕做大做强我省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工程和重点基地,培养造就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根据重点工程、重大科研和基础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建工程项目需要,把有针对性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作为提升人才配套和支撑的重要举措,大力培养、引进专业外语翻译、LNG、IT、造船、海洋生物、电气化工程等专业和领域紧缺急需专门人才。组织实施150项信息、石化、机械等产业引智项目,推动技术创新、改造。适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应调整产业人才结构。制定《福建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海洋经济、文化事业产业、旅游产业、现代管理等领域,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根据我省相关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需要,重点培训15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风险投资、高级理财、金融分析等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培养交叉、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人才。 

3、加强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把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对非公企业在人才招聘、国外智力引进、人才技术交流合作、职称评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专家评选表彰、人才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与国有单位适用同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配套政策,积极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流动。加强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非公企业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调动非公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依法保护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产权、合法劳动和非劳动收入。 

4、推动企业成为培养吸纳技术创新人才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千方百计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跨国企业,以及国内大型企业、上规模民营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大型规模企业集群,为人才创新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鼓励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共建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科技实验室,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吸纳创新人才的机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到重点行业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建功立业。强化政策支持,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杠杆,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科技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和项目。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在政府奖励、项目扶持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健全企业吸纳和使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加强专业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充分认识和尊重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将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以学校为主、校企相结合、岗位培养专才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方式,围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以及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业、鞋业、轻工业、建材业、林产工业和钢铁产业等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医药、环保、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形成一批技术精湛、精通现代制造和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团队,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格局。建设2-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30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双证书”制度,提高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创办技师学院,重点扶持20所技工学校,建设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体现最新技术水平、优质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就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重视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在软件业、制造业、电子通信业、现代金融业、物流业等领域每年培养5万名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建设学习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机制,加强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促进高级工和技师人才成长。推行名师带徒制度,促进岗位成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进岗位比武和行业交流,培养选拔“百业状元”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库,加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高技能人才流动和市场化配置。 

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1、农科教结合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开发培养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实用人才。围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计生管理员、乡村医生、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文化协管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等“六大员”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了解农村基层情况、懂科学管理、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人才和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培训6万名农民技术骨干,实施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到2010年,培养1万名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农场主、农民企业家等创业型农民和1.5万名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完成7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轮训任务。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服务,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承包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相结合的新机制。 

2、构建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结合国家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在全省建设30个县级示范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函大、农广校等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作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教师队伍建设,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努力构建开放型、多功能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人才资源信息库,逐步形成以市县农村人才市场为主干,以乡镇人才服务站和村人才服务信息点为补充的农村实用人才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技术交流。 

八、加大吸引和使用海内外人才力度 

1、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筑各类人才创业集聚地。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共同承担国内、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继续组织“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推进院地合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各部门与两院、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专业化合作研发、生产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留学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来闽工作服务计划,发挥侨乡优势和新华侨华人作用,利用闽商和华商网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集聚一支高素质的留学和海外人才队伍。加强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加快发展IT、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创业园新落地项目资助经费,为留学人员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留学人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具备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自带资金来闽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依托“9·8”投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5·18”海交会等,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与吸引使用留学人才结合、互动,着力吸引海外创业人才。利用院士、知名专家的智力资源,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海内外优秀创新人才。扩大专家服务团规模,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发挥福建对台优势,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依托,建立闽台人才合作培训基地、科研基地,创办闽台人才交流与合作论坛,加强福州、厦门国家级高新科技园区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联系,拓展“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合作,通过主动承接台湾电子信息、光电、机械、石化、中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产业转移,和加强两岸地质地震、气象、海洋、资源环境等领域科研合作,培养引进我省产业、科技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泛珠三角“9+2”合作平台和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契机,搭建闽港澳人才合作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引进管理、法律、金融、物流、科技等方面人才。开展两岸三地人才资源合作开发,形成闽港澳台人才交流、培训互动机制,聘请港澳台知名教授担任我省高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邀请港澳台专家、学者来闽授课,组织专业和管理人才赴港培训计划,5年培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2000人。 

2、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拓宽引智渠道,优化聘请外国专家和选派出国培训人才的结构,提高引智质量和效益。围绕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需要,重点支持重点项目(工程)引进国外项目规划与建设、开发与管理、关键技术与课题攻关等方面人才,优先支持信息、石化、机械等产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人才,积极支持引进农业、林业、水产养殖业产业化和发展工业、城镇建设的人才,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和文化、卫生等领域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拔尖人才,大力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与国外科研院所和知名大公司开展人才智力交流与技术合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智工作。“十一五”期间,全省聘请海外专家来闽短期或长期工作9万人次,使用国家和省引智专项经费组织实施引进国外经济技术和管理人才重点项目500项、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90项,新建国家和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20个,加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力度,扩大引智受益面。组织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150项,选派3000名各类人才赴国(境)外学习先进技术、管理和具体制度建设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建立和完善外国专家库、引智项目库、引智成果库,推进福建国际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网建设,完善引智网上洽谈服务。 

3、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每年制定发布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积极引进专业外语翻译、LNG、IT、造船、海洋生物、电气化工程等专业人才。消除人才引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一站式”引进制度,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户籍、住房、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相关问题。积极实行人才柔性引进,通过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引进、科技咨询、人才租赁、科研合作、技术开发、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引进紧缺急需人才。通过项目带动机制作用,以项目吸引人才,积极引进前沿技术人才和带项目人才,实现项目落地,人才集聚。大力支持省重点项目单位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每年安排专项引智项目计划10个以上。建立领军人物凝聚人才机制,通过领军人才吸引骨干人才、后备人才,建立人才团队,促进人才梯队成长。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方式,建立异地人才开发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到人才比较集中的国内外中心城市创立研发机构,直接吸引利用当地人才资源。建立以培带引机制,鼓励企业直接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培训中心,就地培养引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制定海外专家、教学科研人员来闽任职、兼职和交流办法,健全海外人才评价、创业服务、项目资助、风险投资等政策措施,实施《福建省引进人才居住证》办法,加强外国专家管理,建立外国专家激励表彰制度。建构全省统一、贯通全国的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和留学人才库。 

九、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1、实施欠发达地区人才扶持工程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促进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交流与合作。针对欠发达地区人才缺乏和流失问题,实行倾斜政策,引导、鼓励科技人员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欠发达地区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从2006年开始5年内招募25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选派大学生到建制村(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社区主任助理),逐步实现每个建制村和社区有一名大学生。加强和完善科技副职选派制度,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服务团经验,按照“团队选派、专业互补、以点带面、发展县域、服务项目、联通山海”的要求,实现多部门、多院所共同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强欠发达地区人才基础设施建设,为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2、加强“山海”人才协作充分发挥沿海地区人才优势,建立山海人才对口帮扶机制,大力推进沿海地区与山区、欠发达地区在经济、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区域间人才资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机制。坚持市场配置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引进人才。做好公务员对口培训、专家对口支援工作,开展高级专家和海外留学人才咨询系列活动,选送欠发达地区人才参加沿海地区举办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疏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流动渠道,引导沿海地区人才智力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实施经济强县和欠发达县干部对口挂职交流。采取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办法,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推动山区和沿海人才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3、盘活欠发达地区存量人才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县乡人才资源,切实用好本地人才,引导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向农村和生产一线流动。完善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机制,加大对本地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力度,促进现有人才资源的进一步盘活和有效使用,对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工作并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培养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培训资源,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人才继续教育。进一步培育发展欠发达地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才就业服务体系。 

十、强化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1、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人才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积极推进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努力提升省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增强高等学校培养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吸引海内外人才到高等学校长期任教或短期讲学、工作。加强适应我省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程类学科建设,扶持中心城市办好一所本科院校,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调整机制,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施紧缺和特殊人才专门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体系完整、发展均衡、布局合理的国民教育体系。 

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开发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远程培训教学与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网络教育。大力培育人才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继续教育研修活动,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吸收利用先进知识和技术的能力。鼓励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终身学习,建立学习与培训学分认证和学分积累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社区及家庭的作用,逐步建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必要资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推动终身学习全民化、制度化,促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形成。 

3、构建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着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围绕建设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需要,大力加强科技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高度重视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在我省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抓好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自主创新基本体制架构,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计划,依托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养、引进从科学研究、设计、制造工艺到操作、管理的各类优秀人才,实行“重知识贡献、重知识产权、重成果产业化水平”的导向,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双管齐下,出成果与出人才相互促进,重大科技项目造就人才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益,推进科技资源整合,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内外研究开发机构、大型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学术组织及其活动,促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群体成长。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内外人才并重,到2010年,努力培养一批科技尖子人才、科技领军人物和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研发团队。坚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与建设创新基地、培育创新企业相结合,建立一批博士后研究创新基地,构建博士后研究项目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机制,促进区域产业人才资源开发。 

十一、加大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力度 

1、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实施人才市场建设“1211”工程,做大做强福州、厦门两地龙头人才市场,重点发展专业人才市场和行业人才市场,大力培育区域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海峡人才市场作为国家级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推动全省人才市场进一步发展,加大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推进不同功能人才市场成龙配套,建设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毕业生就业市场,扶持建筑、交通、电子信息和医药等4个行业性人才市场,重点建设5个农村人才市场、20个农村乡镇人才服务示范站和村人才服务信息示范点,支持4个山区市和10个县级中心人才市场固定交流场所建设。鼓励支持建立人才评价中心、猎头公司等各种形式的人才中介机构,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提升人才中介机构的业务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鼓励引导人才中介机构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手段,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形成完善的人才中介服务体系。研究制定人才中介服务的行业标准和从业人员职业规范,建立科学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一支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中介服务工作人员队伍。 

2、建立人才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以信息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备与资金投入,加快全省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全省人才市场联网贯通。加强与全国性人才服务机构和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发展与境外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联系全国、沟通世界的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形成长期、高效的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加强人才信息网站建设,打造国内知名人才市场信息网,培育发展网上人才市场。 

3、创新人才市场管理改革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逐步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探索建立社会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改革和完善流动人才档案管理办法。建立人才市场诚信机制,开发人才、中介机构、用人单位诚信档案系统。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定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 

专栏四:有关概念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11”工程:到2010年,着力培养引进1000名善于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够控制风险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0000名职业经理人,培训10000名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才。 

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151”工程:省里组织或推荐1000名较大规模非公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国内外著名大学的MBA或专题研讨班培训;市、县(区)组织或推荐5000名非公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各种培训或专题研讨活动;培训10000名非公企业中层以下经营管理人才。 

民营企业管理提升工程:组织优秀中青年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进修学习,对100家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诊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培养,培训10000名高层管理人才,提升素质;开展创业培训,培训40000名创业者,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到2010年,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全国选拔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个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选。 

“155”专家工程:到2010年,努力培养造就100名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体现国家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代表我省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0名在各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 

闽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作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期内享受闽江学者奖金。2005至2007年,首批招聘100名。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在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资助建立10个左右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的创新团队,以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至2007年,在省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中遴选、资助300名左右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水平。 

“三个一百”培养计划:每年选送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外著名机构和省外院士专家身边进修深造、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资助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参加国家继续教育研修活动,支持100名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培养一支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农村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开展示范性培训。本工程与绿色证书工程捆绑进行、同步实施。 

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每年选拔2000名具有创业能力的农村技术能手和致富能人进行系统化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采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每年组织3000名农民参加学历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从2006年开始5年内招募25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2-3年。 

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选派大学生到建制村(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社区主任助理),逐步实现每个建制村和社区有一名大学生。 

人才市场建设“1211”工程:一个“做大做强”,即做大做强龙头人才市场;两个“重点发展”,即重点发展专业性市场和行业性市场;一个“大力培育”,即大力培育区域性市场;一个“加快建设”,即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 

十二、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1、改革和完善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分类管理体制,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针对各类机关的不同情况,按照不同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对国有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企业经理人推行聘任制,监事会成员实行派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活动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分类管理。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 

2、改革人才评价办法坚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逐步推行公务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包括综合素质、经营业绩、社会贡献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办法,按照行业特点、资产质量、业务类型实行分类考核评价。建立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逐步规范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个人申报、社会评价、评聘分开、单位聘用的职称管理体制。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制度体系。改革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健全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改进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 

3、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公务员激励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形成科学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国家宏观指导、单位自主分配、体现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岗位之间、岗位类别之间的差距,对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拔尖人才在分配上给予倾斜,努力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体现人才的价值。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体系。探索多元化的分配形式,逐步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才股权、期权奖励制度,以及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规范各类人才奖励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探索建立重要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安全保障制度,对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的重要人才,实行政府投保,鼓励用人单位对重要骨干人才、柔性流动人才实行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制定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衔接办法。建立健全非公企业人才保障制度、欠发达地区人才补贴制度、特困人才救济制度。 

4、健全党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注意发挥政府人事部门的作用,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增强人才工作活力,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十三、进一步完善人才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导向作用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和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建立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人才投入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各级财政要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紧缺人才智力引进、杰出人才奖励,以及支持重大人才开发项目的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安排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组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工培训。设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建立欠发达地区人才发展基金。 

2、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人才事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引导,拓宽人才投入渠道,鼓励用人单位、社会机构、华人华侨团体和国际组织投入人才事业。研究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标准,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评估和监督,切实提高人才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 

十四、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集聚环境 

1、加强人才公共服务环境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人才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人才资源开发运行监测体系和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人才资源信息分析,定期发布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健全人才结构动态变化预测调控机制,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完善人才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人才开发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开发人事人才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立人才资源公共服务网络,形成省、市、县区和部门、行业等共同组成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和共享,为公众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网上人事人才政务和公共信息服务,实行人才公共服务项目标准化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以公众为中心的信息时代政府人事人才公共管理服务模式。 

2、加强人才法制环境建设充分吸收利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加大人才立法力度,增强人才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公正性、系统性、前瞻性。加强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配套建设,实施普法教育和执法监督检查,保持人才资源开发各方面、各环节的协调统一和规范有序,依法保障人才权益,创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福建特色的人才工作政策法规体系,与实施《公务员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推进仲裁体系建设,健全仲裁机制,依法保障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 

3、加强人才社会环境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创业活动,弘扬创业精神,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积极宣传科学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人才事业的局面,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使福建成为人才积极向往、建功立业的集聚地。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