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FJ00102-0300-2007-00021
  • 发布机构:省发改委
  • 生成日期:2007-04-26
  • 标题: 福建省“十一五”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 内容概述: 福建省“十一五”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 有效性: 有效并适时进行修订。 有效 有效。有效期至 。
福建省“十一五”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时间: 2007-04-25 16:37

(闽政[2006]号下发实施) 


前  言 

“十一五”期,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我省“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函[2004]116号)要求,《福建省“十一五”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省交通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民航、铁路等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完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福建更好地把握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服务水平,增强交通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的编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主要阐述了规划期内政府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明确了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政府引导和推进交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交通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十五”建设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实现了从严重滞后向有效缓解阶段的转变,初步建立起了由公路、水路、铁路和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十一五”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公路建设。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86亿元,为“九五”期的2倍,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85亿元,为“九五”的2.7倍,普通公路完成投资301亿元,为“九五”的1.5倍。至200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不含村道)达58286公里。高等级公路比重达13.4%,比2000年底提高了2个百分点,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08公里,新增857公里,提前一年于2004年实现省会至各设区市“四小时交通经济圈”的目标。农村水泥路面公路新增21000公里,厦门、泉州率先实现所有乡镇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目标。 

2、铁路建设。建成赣龙铁路,开辟第四条铁路出省通道,新增铁路159公里。至2005年底,铁路正线里程达1630公里,开工建设温福、福厦铁路。 

3、港口建设。完成投资64亿元,为“九五”期的3.2倍。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21个,新增吞吐能力3509万吨,全省港口生产性泊位达509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39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66个,全省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1.22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1.17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13万标箱)。 

专栏一:2005年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及“十五”增量表 

基础设施类型 

单 位 

2005年 

“十五”增量 

备  注 

公 路 

总里程 

公里 

58286

4780

公路总里程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 

按技术等级分 

高速公路 

公里 

1208

857

一级公路 

公里 

358

103

二级公路 

公里 

6262

747

三级公路 

公里 

4518

1078

四级公路 

公里 

35640

4564

等外公路 

公里 

10298

-2571

农村公路 

公里 

69046

21000

铁 路 

营运里程 

公里 

1630

159

 

港 口 

年综合通过能力 

万吨 

12190

3509

 

集装箱吞吐能力 

万标箱 

513

217

生产性泊位 

个 

509

62

万吨级以上泊位 

个 

66

21

4、航空港建设。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连城机场。目前共有5个固定翼航班运输机场,其中民用机场2个(福州长乐4E、厦门高崎4E),军民合用机场3个(泉州晋江4D、南平武夷山4C、龙岩冠豸山4C);开辟国内航线125条,国际及港澳航线25条。 

专栏二:2005年综合交通客货运输结构表 

项  目 

总  量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民  航 

数量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客运量 

(万人) 

55663.7 

1486.5 

2.67

52500 

94.32

985 

1.77

692.2 

1.24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480.78 

90.9 

18.91

309.99 

64.48

1.39 

0.29

78.5 

16.33 

货运量 

(万吨) 

40424.1 

3604 

8.92

27600 

68.28

9210 

22.78

10.1 

0.02

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 

1577.06 

202.9 

12.87

238.25 

15.11

1134.64 

71.95

1.27 

0.08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1、面临的机遇 

“十一五”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临台湾海峡、西连赣湘及中西部广大内陆地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拓展海西区经济腹地和市场,为中西部地区在福建寻找便捷的出海口,加强东中西部之间经济的紧密协作,为“中部崛起”战略提供交通支持,迫切要求福建加快综合交通横向通道建设;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全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使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台、港、澳之间的经济协作更加密切,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也需要尽快形成沿海纵向综合运输大通道。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沿阵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对推动台湾海峡经济融合、促进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加快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两岸经贸合作与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从1982年到2005年,台湾向大陆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88%上升到39.43%,从大陆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0.44%上升到9.11%。截止2005年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达4958.05亿美元,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对台贸易和对外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为交通的发展,特别是港口及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建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祖国统一后或实现“三通”后,海峡两岸的便捷联系提供重要的通道,实现客流和物流的有效对接。此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自身经济的发展,还是其与周边区域、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国经贸往来与合作的增进,都要求我们加快海峡西岸港口群建设,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的要求,也是区域交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专栏三:       2005年四大经济区综合实力相关指标比较 

经 济 区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

GDP(亿 

美元)

GDP占全国(含港澳台)的比重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海西区和台湾 

海西区(闽) 

15.74 

5812 

4197.4

13.9% 

  

  

12.14 

3535 

811.9

2.7% 

2328.5 

568.0

长三角经济区 

21.06 

14151 

5047.2

16.7% 

18142.3 

5437.9

珠三角经济区 

17.71 

9935 

5162.8

17.1% 

(粤)6840.7 

(粤)4391.8 

环渤海经济区 

20.98 

9432 

2548.9

8.4% 

8519.4 

1274.5

 

2、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交通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省交通历史欠账太多,底子薄,综合交通体系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急需解决。具体表现在:总量较小,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在沿海11个省市中仅高于广西和海南,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国第17位;结构不合理,建成10万吨级以上泊位仅3个,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的比重仅为13.43%,低于全国16.9%的平均水平,铁路等级低,和国铁联系的主干网络没有形成;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联运方式尚未形成,交通发展总体水平仍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此外,“十一五”期间,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需要积极发动全社会力量,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拓宽思路,进行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才能使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第二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目标,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交通的需要,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是我省“十一五”期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按照“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的要求,把港口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总体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规划原则

1、交通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原则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提出的新形势、新要求,本着提升总体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原则,合理确定综合交通体系的基本格局。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海岸线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客货运输流量流向等加以统筹,准确定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发展方向,以沿海港口为龙头,陆路集疏运干线为骨架,充实加强和拓展全省交通运输网主干线,合理规划和利用通道资源,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3、交通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先行保障,为两岸“三通”提供充分准备,积极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交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益,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规划协调、精心设计与施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要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应按照形成“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的基本思路,加快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设施系统的建设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港口发展为龙头,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骨架,以福州、厦门两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区域内重要城市为中心,沟通沿海和内地,连接周边省区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协调发展、衔接配套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系统。 

1、港口 

重点加快建设厦门、福州和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建设宁德、漳州古雷等港,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福州、厦门两个亿吨大港,全省港口年设计吞吐能力将达3.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300万标箱。 

2、通道 

加快干线通道建设,基本形成通往内陆省份的四条横向综合运输通道和对接两洲的两条纵向综合运输通道。 

3、网络 

按照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功能和特点,构建省、市、县等不同层次的综合交通网络,以带动和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枢纽 

重点建设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同时,积极推进泉州、龙岩、三明、南平、莆田、漳州、宁德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专栏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关概念 

▲“两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 

南北沿海综合运输通道:上海—温州—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汕头—深圳; 

南北中部山区综合运输通道:杭州—金华—南平—三明—龙岩—梅州—广州; 

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台北—宁德—衢州—南京—北京; 

中部一横线综合运输通道:台北—福州—三明—南昌—武汉—北京、银川; 

中部二横线综合运输通道:台北—莆田、泉州—永安—吉安—南宁; 

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高雄—厦门—漳州—龙岩—赣州—昆明。 

“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两纵是指: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漳州-潮州-深圳-香港沿海快速铁路;整合与改造提升横南铁路、鹰厦铁路、龙梅铁路,形成北接浙赣铁路干线、南接京九铁路干线的纵向铁路。三横是指:福州-江西-北京铁路;厦门-龙岩-赣州-湖南-重庆铁路;莆田(福州)-三明-江西向塘铁路。 

“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一纵”:即沈海高速(福鼎—诏安);“二纵”宁德至诏安公路;“三纵”长深高速(松溪—武平)。“一横”宁上线(宁德—武夷山);“二横”京台线(浦城—福州);“三横”福银线(福州—邵武);“四横”莆永线(莆田—永定);“五横”泉南线(泉州—宁化);“六横”厦沙线(厦门—沙县);“七横”厦蓉线(厦门—长汀);“八横”漳武线(古雷港--武平)。 

“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八纵指省道 S201至S208;九横指省道S301至S309的绿色通道建设。 

 

第三章 主要建设任务

按照以人为本和“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以港口建设为龙头,着力推进通道建设,着力推进网络建设,着力推进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民航机场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专栏五: 福建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投资初步估算表 

项目类型 

建设规模 

规划投资(亿元) 

备   注 

公 路 

主通道 

2094公里 

750

高速公路主通道 

重要网络 

新增二级路1000公里 

路面改造1700公里 

178

包括县城连接高速公路、红色旅游线路、国省干线改造等 

农村公路 

硬化20000公里 

乡镇客运站835个 

建制村候车亭14117个 

渡改桥170座 

更新改造渡口450个次 

更新改造渡船475艘次 

陆岛码头60个  

103

  

水  路 

码头泊位156个 

公用航道18项 

297

包括沿海港口、航道等 

铁  路 

1344公里 

766

投资不含支线铁路30.6亿元 

民  航 

沙县机场 

4

  

管 道 

液化天然气(LNG) 

356公里 

58

项目总投资62亿(不含LNG专用码头投资4亿) 

成品油 

520公里 

14

 

综合运输枢纽 

 

20

 

合  计 

  

2190

此表为初步估算数据,将随着工程实施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一、加快构建海峡西岸港口群

加大重要港湾的协调和整合力度,优化配置港口资源,完善港口功能。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和福州、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积极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逐步形成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促进对外开放、服务临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海上运输大通道,重点建设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煤炭矿石、工业港区四大港口运输系统,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与口岸、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为发展大型临港产业聚集区服务的能力。推进闽江航道综合整治,加强闽江沿岸城市内河码头和陆岛交通建设。 

1、港口 

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区位优势,科学合理把握各大港口的功能定位,把港口建设作为“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加快发展。 

(1)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通过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整合,扩大规模,提升水平。重点建设东渡、海沧、嵩屿、石码、招银港区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作业区,后石港区大型能源、化工深水泊位。充分利用厦(门)成(都)、厦(门)沙(县)两条高速公路、赣龙厦和鹰厦两条铁路开拓厦门港经济腹地纵深扩展,落实港区联动政策,以综合优势促进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的发展,把厦门港建成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特色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2)福州主枢纽港。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江阴港区以建设西部作业区大型集装箱码头、东部作业区冶金深水泊位为主;罗源湾港区以可门作业区、将军帽作业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闽江口内和松下港区分别以建设长安、洋屿作业区内贸集装箱运输和滨海工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为主,增强主枢纽港作用。积极参与全国大型干散货物流的港口中转储备布局,以福银和京台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鹰厦两条铁路带动福州港开拓纵深腹地,把福州港建成以大型干散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国家主要港口。 

(3)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按照合理分工,统筹协调南、北岸港区建设。湄洲湾北岸依托LNG项目、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和加工区等项目,带动秀屿港区开发和东吴港区的起步,并配套扩建湄洲湾大型深水航道。湄洲湾南岸依托福建石化基地、泰山石化物流,建设大型石油化工泊位和液体散货物流中转储备基地。以泉州区域经济为依托,重点发展石湖作业区国内集装箱中转运输和秀涂作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以泉(州)南(宁)、湄(洲岛)永(春)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漳泉肖两条铁路带动湄洲湾港开拓纵深腹地,把湄洲湾(南、北岸)港建成以大型液体散货中转和重型石化以及内贸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主枢纽港。 

(4)宁德港。以吸引大型临港工业布局的建设带动港口的开发,重点依托三都澳大型深水港资源,近期起步开发建设三都澳城澳和溪南港区,配套建设港区的疏港路网和口岸联检等公共设施。积极推动宁(德)上(饶)高速公路和宁(德)衢(州)铁路的建设,为加快港口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把宁德港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并积极向综合性、跨区域服务的港口发展。 

(5)漳州古雷港。配合古雷半岛临港工业发展,加快开发建设古雷港大型深水泊位,建设疏港公路、铁路和口岸联检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古雷港区至武平高速公路,促进港口腹地开发,合理开发东山、诏安、云霄等其他港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港口。 

根据以上港口发展思路和各港区的功能定位,“十一五”期,福建省沿海港口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156个。从建设时序看,“十五”跨“十一五”续建26个,“十一五”开工并完工64个,“十一五”跨“十二五”34个,储备项目32个;从建设规模看,5万吨级以上泊位共108个,其中10万吨级30个,20万吨级2个,30万吨级2个。“十一五”规划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90个,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9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790万标箱。到2010年全省沿海港口总通过能力达到3.1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300万标箱,港口通过能力与预测货物吞吐量的适应度为1.0,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的适应度达1.0以上。各港口规划建设方案详见附表1。 

2、沿海航道 

沿海公用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将以厦门港、福州港和湄洲湾(南、北岸)港的深水航道建设为重点。厦门港配套建设全天候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船的出海航道;福州港配套建设罗源湾30万吨级、江阴20万吨级深水航道,整治闽江口通海航道;湄洲湾港浚深泉州湾5万吨级航道。同时兼顾地区性重要港口深水航道和为临海经济发展配套的航道整治和建设。 

拟建沿海港口公用航道项目18项,其中 “十五”跨“十一五”项目2项(厦门港和福州港各1项),“十一五”新开工并完工项目10项(厦门港4项、福州港3项、湄洲湾(南、北岸)3项),“十一五”跨“十二五”项目5项(厦门港2项、湄洲湾(南、北岸)港、漳州古雷港、宁德港各1 项)。拟建航道总里程398.28公里。在规划建设的18项公用航道中,5万吨级以上的有13项,其中10万吨级7项,20万吨级1项,30万吨级2项。 

3、内河航道 

“十一五”期我省内河航道将重点推进闽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航道等级。

二、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空间布局的特点,以及既有综合交通网的状况,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和管道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担负客货运输量大、沟通区域联系作用显著,多种运输线路并行的“两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 

(一)纵向综合运输通道 

1、第一纵(南北沿海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两洲的最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福建省沿海产业带大发展的重要基础。该通道由现有的国家高速公路沈海线福建段、324国道、104国道,规划中的沈海复线、沿海快速铁路、沿海LNG管道和成品油管道,以及沿海港口和空港组成。该通道将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联结起来,缩短浙江、福建、广东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优势、对台和资源优势,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运输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提高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沿海快速铁路、既有高速公路连接线、重点建设大型深水专业性泊位和改造提高厦门机场及配套设施能力,全面增强综合运输能力。其中: 

——快速铁路  建成温福铁路福建段、福厦铁路和厦深铁路福建段; 

——高速公路  重点建设福州机场路、福州绕城高速、沈海复线南安金淘—厦门同安和福州湾边特大桥及接线、泉州绕城高速、沈海公路泉厦漳拓宽工程等; 

——航空港  重点抓好福州长乐、厦门高崎机场改扩建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推进宁德民航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管道  重点建设福建天然液化气(LNG)管道和成品油管道,优化管道选线方案,提前预留通道,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在用地和通道资源等方面的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010年前,基本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高标准、大能力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中沿海大通道。 

2、第二纵(南北中部山区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两洲中部地区的最重要通道,横跨福建省中部山区、连接东中西四条出省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了福建省的南平、三明、龙岩市与广东省梅州市、浙江省衢州市的经济联系,起着带动中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该通道主要由既有横南铁路线建瓯至南平段,鹰厦线中段和漳(平)龙(川)线及规划的宁衢铁路北段和建瓯至浦城段、国家高速公路长深线福建段、205国道,以及武夷山机场和规划中的三明机场组成。该通道除承担本地客货运输任务外,还担负中短途、大容量的过境运输任务,以及沿交通走廊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任务。该通道的建设,对于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骨架网布局,增加路网的机动灵活性,以及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铁路主要抓紧长汀至永安段铁路前期工作、公路主要是基本贯通国家高速长深线松溪至武平段高速公路,以及加强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空港重点续建三明沙县机场,改造提高武夷山机场及配套设施能力,逐步增强综合运输能力。其中: 

——高速公路  包括建成永安—武平段、浦南线建瓯—南平段、泉三线三明--永安段、邵武肖家坊至武夷山段联络线,积极推进松溪—建瓯段前期工作。 

2010年前,形成一条纵贯南北,沟通广东和浙江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二)横向综合运输通道 

横向综合运输通道分别为: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中部一横线综合运输通道、中部二横线综合运输通道和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 

1、第一横(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规划中京台综合运输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加强福建北部地区与浙江、江西联系的重要通道,起着支撑宁德港口发展和拓展港口腹地的重要作用。该通道主要经过宁德、政和、浦城到浙江衢州市和江西上饶市,并通过国家路网与中部地区联系。该通道作为宁德港后方集疏运通道,为宁德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同时,该通道可与规划修建的九景衢铁路相接,形成一条自宁德至九江的新通路,将为江西省增加一条新的出海通道。该通道的建设,对于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骨架网布局,增加路网的机动灵活性,以及促进沿线地区国土开发,拓展宁德港腹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公路重点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沈海线宁(德)上(饶)联络线福安—武夷山段,争取“十一五”期间路基贯通,铁路积极推进宁(德)衢(州)铁路、宁德城澳港口支线前期工作。 

2015年前,初步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又一条横贯东西的综合运输主通道,加强福建与江西、浙江的联系,全面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 

2、第二横(中部一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规划中京台综合运输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满洲里至港澳台通道的支线。目前,该通道主要由鹰厦、横南、外福铁路,国家高速福银线福建段,316国道,闽江,以及福州港和机场组成。该通道西接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珠高速及沿线公路,与多个民航机场衔接;东连沿海综合运输大通道,与福州港相连接,远期将延伸至海峡东岸的台北市,是加强大陆与海峡东岸经济联系的主要交通纽带,在我国综合交通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通道对于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首都、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员往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及拓展福州港的腹地,促进福建经济向纵深推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既有铁路的扩能改造、沿线公路的扩能和内河航道综合整治;结合福州市区交通发展,充分利用规划的向莆铁路从永泰向福州的分支,形成由以福州为轴心的放射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同时积极推进可门港区、江阴港区疏港铁路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  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福银线邵武沙塘隘—三明际口段扫尾工作,重点建设国家高速京台线福建境内浦南线浦城—建瓯段、古田—闽候鸿尾段、渔溪—江阴及疏港路; 

——内河航道  重点推进闽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航道通航能力。 

2010年前,全面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能力综合运输主通道,全面改善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内陆交通状况。 

3、第三横(中部二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规划中京台综合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满洲里至港澳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通道西接中西部地区,东接莆田、泉州港,贯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南北中部地区,是加强中西部地区与海峡西岸沿海地区运输联系的主要纽带,也是莆田、泉州沿海与内地重化工业的联系纽带,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通道对于加强福建省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员往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于拓展泉州港和湄洲湾港的腹地,开发中西部运输市场,以及实现北京—台湾间的快速联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铁路重点建设向塘—莆田快速铁路,同时加快湄洲湾北岸港口铁路支线前期工作;高速公路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泉南线福建段(包括泉州—三明段和永安—宁化段高速公路),莆田--秀屿疏港路和南安张坑--斗尾疏港路。 

2010 年前,初步形成又一条横贯东西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福建与江西的联系,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 

4、第四横(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拓展集装箱腹地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沪瑞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长沙—厦门通道支线),是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的第二条便捷通道。该通道由赣龙厦铁路、国家高速公路厦成线福建段(厦门—漳州—龙岩--长汀高速公路)、319国道,以及厦门港和机场组成。该通道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联络中西部地区和陆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主要运输通道,在综合交通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崛起,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加,集装箱运输量将快速增加,该通道的建设,将对实现上述地区对台经济联系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厦成线福建段(包括龙岩—长汀段和厦门海沧港区—漳州长泰后山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龙厦铁路建设,加快漳州开发区和漳州古雷疏港铁路支线前期工作。 

2010年前,初步形成一条大能力的集装箱港口集疏运主通道,拓展厦门港与江西及其他中西部地区的联系,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

三、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我省综合交通网络发展应重点加强跨省综合运输通道建设,特别要加强以港口为龙头的横向通道建设,以满足客货快速运输、拓展市场和经济腹地的需求;同时,要强化既有设施扩能改造和支线、连接线、农村路网的建设,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提升功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整体水平,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十一五”期间,重点扩充“两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能力,提高区域运网密度,密切综合交通网络与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的联系,通过优化布局,合理配置通道资源,有效联系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密集带和资源富集地,提高交通网的通达度。构建由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级综合交通骨干网、省级综合交通网和县市级综合交通网组成的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010年前,基本建成“两纵四横”综合交通骨干网,形成北与北京、西北与银川、西与成都、中与武汉、西南与昆明、南与香港、东南与高雄、东与台北、东北与上海、海上辐射全球畅通的交通骨干网络。 

从综合交通网络的不同功能和层次看,国家级综合交通网由快速铁路和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等组成;省级综合交通网由既有铁路(除龙赣铁路福建段外)、铁路支线、地方高速公路、“两纵两横”国道和“八纵九横”省道等组成;县市级综合交通网主要由农村公路,即县道、乡(镇)道和村道组成。此外,铁路和公路也将在发挥综合运输功能和效益的同时,分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络体系和功能,把握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进程。 

1、铁路

按照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改造既有线路,配套港口支线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全省铁路网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大容量的铁路大通道,融入国家铁路网,强化与国家干线铁路的联系,使福建从国家铁路网络的末梢变为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 

加快建设由温福、福厦和厦深铁路构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沿海快速铁路通道;加快建设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龙厦快速铁路通道和连接中北部地区的向莆快速铁路通道;加快改造提升横南、鹰厦、外福、漳龙和漳泉肖等既有铁路等级。开展永(安)长(汀)、宁(德)衢(州)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逐步实现全省主要港区、重要工业基地通铁路,形成连接各大经济区、开拓纵深腹地、加强区域协作的铁路网络。 

到2010年,基本建成 “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的“一纵两横”,全省铁路进出省通道增至6个以上,铁路正线里程达到2500公里以上。 

2、公路 

加快推进以厦门、福州、湄州湾(南、北岸)、宁德等港口为龙头,向内陆省份纵深推进的四条通道建设,拓宽海峡西岸港口群经济腹地;同时,与四条通道建设协调同步,推进以县城连接高速公路、十大品牌旅游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干线公路、国省道路面改造以及大型跨海通道等项目为重要网络的普通公路建设,适时加快推进地方积极性较高的其余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建设;扎实稳步改善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所有县城和重点旅游景区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二级以上公路进出省通道增至20个以上(其中高速公路6个以上),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枢纽站场配套完善的公路网络体系。 

(1)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龙岩至长汀、浦城至南平、泉州至三明、永安至武平、宁德至武夷山(闽赣界)、永安至宁化、古田至闽候鸿尾高速公路,福州机场高速公路,莆田至秀屿、武夷山至邵武、厦门海沧至漳州、南安金淘至厦门同安云浦高速公路,以及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等;积极推进福厦漳高速公路复线、松溪至建瓯、莆田至永春、漳平至永定、漳州至永安等高速公路和疏港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适时建设。至2010年,新增里程125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2450公里,基本形成“两纵五横”高速公路骨架网。 

(2)普通公路。普通公路加快“两纵两横”国道、“八纵九横”省道的建设改造,逐步完善干线公路布局。新增二级公路1000公里,基本实现全省所有县城1小时内(除古田、屏南、寿宁、建宁、漳平和华安外)通达高速公路;十大品牌旅游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实现快捷舒适通达;国省道路面改造1700公里,所有国道以及县城连接高速公路通重要旅游景区等重要网络路面状况明显改善,设施保持完好,实现“畅、洁、绿、美”的道路通行环境。重点建设厦门东部跨海通道、泉州晋江大桥、厦门公铁大桥、平潭海峡大桥、厦漳跨海大桥,以及疏港公路、市县行政中心通往高速公路、机场、沿海港口和重要旅游景区等重要交通枢纽的主要公路,积极推进湄洲岛、泉州湾跨海通道等大型桥隧工程的前期工作。 

(3)新农村交通。继续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规划建设通建制村硬化公路2万公里,新增4800个建制村通达硬化公路,基本实现所有建制村都有一条硬化路通往干线公路的目标。同时积极开展通自然村公路调研及有关政策的研究,适时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继续建设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建设乡镇客运站835个、建制村候车亭14117个,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每乡一站、每村(建制村)一亭”,村村通客运班车。 

继续实施农村撤渡建桥工作。加大建设力度,加快解决沿河群众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规划建设170座桥梁,同时更新改造内河渡口450个次和渡船475艘次,力争使90%以上的内河渡口,95%以上渡船得到更新改造,超过25%的渡口实现撤渡建桥。 

继续建设陆岛交通码头。将进一步完善500人居民以上的海岛交通及解决500人以下海岛居民的生产生活交通条件,建成60个陆岛交通码头,基本解决500人以上海岛的对外交通问题。 

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以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同时积极推进泉州、莆田、三明、宁德、漳州、南平和龙岩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整合资源,完善管理,努力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从而提高整个综合运输网络的运行效率和总体服务水平。 

1、强化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福州南客站、厦门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协调好各种运输方式接入枢纽的形式,留足枢纽规划用地,优化枢纽内铁路、公路、港口等各种基础设施布局,注重区域综合交通与城市干道、城区和城际轨道交通等城市交通系统的紧密衔接,提高枢纽的运行效率;同时,要优化既有铁路福州站、厦门站的服务功能。为开展对台直航、服务内地、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等发挥积极作用。 

2、突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包括泉州、莆田、三明、宁德、漳州、南平和龙岩等7个城市,“十一五”期间,应重点配合中心城市建设,协调运输枢纽设施的布局,并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 

 


专栏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规划 

福州轨道交通系统:主要考虑组团间联系与东向发展的引导。发展目标是通过在主城范围内构筑与土地利用相协调、规模合理、层次清晰、布局完善的城市轨道体系,为福州城市空间的构筑提供支撑。 

1号线(东西线):南通—南屿—大学城—金山新区—五一广场—远洋; 

2号线(城市中轴线):新店—福飞路—八一七路—林浦新区—南江滨—铁路南站; 

3号线(城市发展延伸轴):新店—铁路北站—晋安河—福峡路—铁路南站—长乐市区—铁路东站—滨海新城—长乐国际机场; 

4号线(环线):铁路北站—体育中心—西二环—西湖—金山新区—仓山文教区—鼓山新区—铁路北站; 

5号线(沿海线):滨海新城—东湖—松下—福清。 

厦门轨道交通系统:以放射干线为主环形联络线为辅,与岛内线、市郊铁路(远景公交化运输)和城际轨道线共同构成海湾型城市远景轨道线网。 

市郊铁路线 

1号线:机场—厦门站—海沧—马銮—东孚; 

2号线:厦门站—机场—新店—马巷—西柯—大同; 

3号线:本岛区域线路; 

4号线:角美--马銮—杏林—后溪站; 

5号线:后溪站—集美—西柯--马巷—新店; 

城际轨道线:马巷—新店—石狮—晋江—泉州。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将会对沿线农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2、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田占用、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 

3、水环境。施工期对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以及土石方开挖、填筑、堆弃和桥梁桩基施工过程散落的泥沙;营运期的水污染主要来自危险品运输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 

4、声环境。施工期噪声影响范围大约在施工路段及料场等施工作业区周围200m左右的距离内,其中大量挖填方地段受影响比较明显。 

5、环境空气。施工期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施工场地的扬尘,其次是汽车及机械排出的尾气。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1、设计阶段环保措施 

(1)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要优化选线或选点,并与当地城镇体系规划、环境规划做好衔接;要明确路基、施工场地和取土区占地情况,并制定合理利用和保护耕植土、熟土方案;在设计路基、桥涵、排水沟时,需满足排洪、泄洪的要求;要尽可能减少对植被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应有具体的绿化设计方案。 

(2)水污染防治。尽量减少桥下构筑物对江河及其支流的水质影响;项目部分路段如经过水源保护区,各种排水沟应设沉淀池,尽量避免进入或直接进入该水域。 

(3)大气污染防治。在方案选择时考虑避开敏感位置,尽量减少交通建设的环境空气对敏感点的影响。 

(4)噪声控制。在设计施工时应尽可能绕过声环境敏感目标;经过集镇路段,应保持路基有足够的宽度,保证机动车道与周围建筑的距离,并要求在绿化设计时采用吸尘减噪的树种;对声环境敏感目标路段,设计时应考虑减噪措施。 

(5)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设计时应尽量少占用基本农田,如采用避让或收缩公路边坡等措施。 

2、施工期的环保措施 

(1)水土流失防治。合理安排工期、工序,避开降雨集中及干热大风天气,对先期完成的路段做好水土流失防护工程,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对弃土做到随挖、随运,覆土做到随铺、随压;工地(包括取土场)设置雨水沟,填方区外侧宜设挡墙。 

(2)水污染防治。要设置沉淀池简易处理施工机械废水;设置化粪池,处理施工生活污水;沿河岸、洪道路段,须设置围堰或围墙和专门的排水沟。 

(3)大气污染防治。在施工场地洒水,装车过程对渣土进行洒水;采取遮盖或密闭式运输,限速行驶,严禁抛、撒、漏;在居民区200米半径内不得布设料场、灰土拌合站。 

(4)噪声控制。要尽可能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保障居民正常休息。 

(5)固体废物处置。要对施工垃圾进行分类,没有利用价值的将及时清运处置,施工垃圾临时堆放,要选择适当地点,堆放有序;工地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到垃圾中转站处置。 

(6)绿化工程。路的两侧建绿化带,沿线种植乔、灌木等成活率高的树木,在陡坡外侧种植树粗大的乔木,并考虑景观美化。在路基边坡以及取弃土场上植树种草,达到水土保持和绿化环境的双重效果。 

(7)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废方按设计要求堆放,严格采取必要环保措施,如有条件应结合废方造地;保证基本农田的灌溉系统畅通。 

3、营运期的环保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要严格控制尾气排放未达标车辆上路;道路沿线种植乔、灌木。 

(2)噪声控制。车辆经过居民密集区,应禁止车辆鸣笛;车速应限制在设计范围内,减少汽车刹车次数;经过密集居民区使用吸声路面材料铺设或建隔声屏障。 

(3)危险品的运输安全应急措施。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制定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计划和应急对策。 

第五章 保障措施 

有效实施规划,加快各种运输方式全面协调发展,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是关系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政府对交通发展的政策扶持,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解放思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筹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各级政府、省直各部门要强化规划意识,做好统筹协调,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逐一落实具体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拓宽思路,广开筹融资渠道 

1、加大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是要加大各项交通基础设施的前期经费投入。二是各级政府应健全和完善建设资金补助政策,加大和落实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 

2、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多元化投资。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激活民间资本投资,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多元化。资金来源除政府安排的财政性资金、交通规费等专项资金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公路、港口、物流业和配套基础设施,优先支持关联性强的项目。允许投资者利用公路、港口码头建设综合开发、开展多种经营,鼓励投资者依法以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鼓励投资者依法自行组织工程建设招标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建议省级成立由政府委托的特许经营机构,与地方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或类似政府性开发机构)合资组建由省级控股的项目储备实体共同开展港口项目储备工作,对重点港湾岸线进行统一开发。在开发港口资源储备经验和条件成熟后,积极偿试“地主型”港口开发模式,统一开发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资源。 

4、总结高速公路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贷款的成功经验,探讨港口、铁路等其它建设项目利用国内外金融组织贷款的模式。 

5、鼓励采用BOT方式建设和经营公路、独立大桥和隧道。对于已建成或准备建设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收费公路项目,允许将公路收费权转让给国内外经济组织,收费权转让后,由受让方收费经营。经营期满时,受让方将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公路无偿移交给有关交通主管部门。 

三、依靠科技创新,加大节约型交通建设力度 

树立交通行业节约型发展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耐久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运输结构合理化,降低增量资源的使用和全寿命成本,提高运输供给能力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节约土地、节约岸线、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与交通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完善交通组织管理,推进交通科技进步,创新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交通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有效利用和保护交通资源,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交通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严格按照项目规划,有效利用和控制土地、岸线和通道等资源,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交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要提高土地、岸线和通道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通过科技创新,规划协调,精心设计与施工,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等,促进交通向和谐型、可持续方向发展。 

五、规范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 

要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管理,强化项目管理,配备强有力的项目工作班子,狠抓项目的前期工作,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狠抓工程质量,加强管理,完善交通建设市场秩序,建立市场信誉体系;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同时适时地对规划进行评估,以便调整进度和方案,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闽政[2006]号下发实施) 


前  言 

“十一五”期,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我省“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函[2004]116号)要求,《福建省“十一五”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省交通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民航、铁路等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完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福建更好地把握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服务水平,增强交通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的编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主要阐述了规划期内政府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明确了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政府引导和推进交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交通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十五”建设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实现了从严重滞后向有效缓解阶段的转变,初步建立起了由公路、水路、铁路和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十一五”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公路建设。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86亿元,为“九五”期的2倍,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85亿元,为“九五”的2.7倍,普通公路完成投资301亿元,为“九五”的1.5倍。至200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不含村道)达58286公里。高等级公路比重达13.4%,比2000年底提高了2个百分点,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08公里,新增857公里,提前一年于2004年实现省会至各设区市“四小时交通经济圈”的目标。农村水泥路面公路新增21000公里,厦门、泉州率先实现所有乡镇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目标。 

2、铁路建设。建成赣龙铁路,开辟第四条铁路出省通道,新增铁路159公里。至2005年底,铁路正线里程达1630公里,开工建设温福、福厦铁路。 

3、港口建设。完成投资64亿元,为“九五”期的3.2倍。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21个,新增吞吐能力3509万吨,全省港口生产性泊位达509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39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66个,全省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1.22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1.17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13万标箱)。 

专栏一:2005年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及“十五”增量表 

基础设施类型 

单 位 

2005年 

“十五”增量 

备  注 

公 路 

总里程 

公里 

58286

4780

公路总里程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 

按技术等级分 

高速公路 

公里 

1208

857

一级公路 

公里 

358

103

二级公路 

公里 

6262

747

三级公路 

公里 

4518

1078

四级公路 

公里 

35640

4564

等外公路 

公里 

10298

-2571

农村公路 

公里 

69046

21000

铁 路 

营运里程 

公里 

1630

159

 

港 口 

年综合通过能力 

万吨 

12190

3509

 

集装箱吞吐能力 

万标箱 

513

217

生产性泊位 

个 

509

62

万吨级以上泊位 

个 

66

21

4、航空港建设。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连城机场。目前共有5个固定翼航班运输机场,其中民用机场2个(福州长乐4E、厦门高崎4E),军民合用机场3个(泉州晋江4D、南平武夷山4C、龙岩冠豸山4C);开辟国内航线125条,国际及港澳航线25条。 

专栏二:2005年综合交通客货运输结构表 

项  目 

总  量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民  航 

数量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客运量 

(万人) 

55663.7 

1486.5 

2.67

52500 

94.32

985 

1.77

692.2 

1.24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480.78 

90.9 

18.91

309.99 

64.48

1.39 

0.29

78.5 

16.33 

货运量 

(万吨) 

40424.1 

3604 

8.92

27600 

68.28

9210 

22.78

10.1 

0.02

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 

1577.06 

202.9 

12.87

238.25 

15.11

1134.64 

71.95

1.27 

0.08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1、面临的机遇 

“十一五”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临台湾海峡、西连赣湘及中西部广大内陆地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拓展海西区经济腹地和市场,为中西部地区在福建寻找便捷的出海口,加强东中西部之间经济的紧密协作,为“中部崛起”战略提供交通支持,迫切要求福建加快综合交通横向通道建设;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全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使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台、港、澳之间的经济协作更加密切,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也需要尽快形成沿海纵向综合运输大通道。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沿阵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对推动台湾海峡经济融合、促进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加快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两岸经贸合作与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从1982年到2005年,台湾向大陆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88%上升到39.43%,从大陆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0.44%上升到9.11%。截止2005年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达4958.05亿美元,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对台贸易和对外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为交通的发展,特别是港口及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建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祖国统一后或实现“三通”后,海峡两岸的便捷联系提供重要的通道,实现客流和物流的有效对接。此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自身经济的发展,还是其与周边区域、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国经贸往来与合作的增进,都要求我们加快海峡西岸港口群建设,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的要求,也是区域交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专栏三:       2005年四大经济区综合实力相关指标比较 

经 济 区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

GDP(亿 

美元)

GDP占全国(含港澳台)的比重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海西区和台湾 

海西区(闽) 

15.74 

5812 

4197.4

13.9% 

  

  

12.14 

3535 

811.9

2.7% 

2328.5 

568.0

长三角经济区 

21.06 

14151 

5047.2

16.7% 

18142.3 

5437.9

珠三角经济区 

17.71 

9935 

5162.8

17.1% 

(粤)6840.7 

(粤)4391.8 

环渤海经济区 

20.98 

9432 

2548.9

8.4% 

8519.4 

1274.5

 

2、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交通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省交通历史欠账太多,底子薄,综合交通体系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急需解决。具体表现在:总量较小,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在沿海11个省市中仅高于广西和海南,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国第17位;结构不合理,建成10万吨级以上泊位仅3个,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的比重仅为13.43%,低于全国16.9%的平均水平,铁路等级低,和国铁联系的主干网络没有形成;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联运方式尚未形成,交通发展总体水平仍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此外,“十一五”期间,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需要积极发动全社会力量,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拓宽思路,进行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才能使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第二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目标,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交通的需要,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是我省“十一五”期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按照“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的要求,把港口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总体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规划原则

1、交通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原则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提出的新形势、新要求,本着提升总体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原则,合理确定综合交通体系的基本格局。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海岸线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客货运输流量流向等加以统筹,准确定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发展方向,以沿海港口为龙头,陆路集疏运干线为骨架,充实加强和拓展全省交通运输网主干线,合理规划和利用通道资源,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3、交通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先行保障,为两岸“三通”提供充分准备,积极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交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益,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规划协调、精心设计与施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要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应按照形成“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的基本思路,加快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设施系统的建设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港口发展为龙头,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骨架,以福州、厦门两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区域内重要城市为中心,沟通沿海和内地,连接周边省区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协调发展、衔接配套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系统。 

1、港口 

重点加快建设厦门、福州和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建设宁德、漳州古雷等港,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福州、厦门两个亿吨大港,全省港口年设计吞吐能力将达3.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300万标箱。 

2、通道 

加快干线通道建设,基本形成通往内陆省份的四条横向综合运输通道和对接两洲的两条纵向综合运输通道。 

3、网络 

按照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功能和特点,构建省、市、县等不同层次的综合交通网络,以带动和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枢纽 

重点建设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同时,积极推进泉州、龙岩、三明、南平、莆田、漳州、宁德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专栏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关概念 

▲“两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 

南北沿海综合运输通道:上海—温州—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汕头—深圳; 

南北中部山区综合运输通道:杭州—金华—南平—三明—龙岩—梅州—广州; 

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台北—宁德—衢州—南京—北京; 

中部一横线综合运输通道:台北—福州—三明—南昌—武汉—北京、银川; 

中部二横线综合运输通道:台北—莆田、泉州—永安—吉安—南宁; 

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高雄—厦门—漳州—龙岩—赣州—昆明。 

“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两纵是指: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漳州-潮州-深圳-香港沿海快速铁路;整合与改造提升横南铁路、鹰厦铁路、龙梅铁路,形成北接浙赣铁路干线、南接京九铁路干线的纵向铁路。三横是指:福州-江西-北京铁路;厦门-龙岩-赣州-湖南-重庆铁路;莆田(福州)-三明-江西向塘铁路。 

“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一纵”:即沈海高速(福鼎—诏安);“二纵”宁德至诏安公路;“三纵”长深高速(松溪—武平)。“一横”宁上线(宁德—武夷山);“二横”京台线(浦城—福州);“三横”福银线(福州—邵武);“四横”莆永线(莆田—永定);“五横”泉南线(泉州—宁化);“六横”厦沙线(厦门—沙县);“七横”厦蓉线(厦门—长汀);“八横”漳武线(古雷港--武平)。 

“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八纵指省道 S201至S208;九横指省道S301至S309的绿色通道建设。 

 

第三章 主要建设任务

按照以人为本和“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以港口建设为龙头,着力推进通道建设,着力推进网络建设,着力推进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民航机场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专栏五: 福建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投资初步估算表 

项目类型 

建设规模 

规划投资(亿元) 

备   注 

公 路 

主通道 

2094公里 

750

高速公路主通道 

重要网络 

新增二级路1000公里 

路面改造1700公里 

178

包括县城连接高速公路、红色旅游线路、国省干线改造等 

农村公路 

硬化20000公里 

乡镇客运站835个 

建制村候车亭14117个 

渡改桥170座 

更新改造渡口450个次 

更新改造渡船475艘次 

陆岛码头60个  

103

  

水  路 

码头泊位156个 

公用航道18项 

297

包括沿海港口、航道等 

铁  路 

1344公里 

766

投资不含支线铁路30.6亿元 

民  航 

沙县机场 

4

  

管 道 

液化天然气(LNG) 

356公里 

58

项目总投资62亿(不含LNG专用码头投资4亿) 

成品油 

520公里 

14

 

综合运输枢纽 

 

20

 

合  计 

  

2190

此表为初步估算数据,将随着工程实施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一、加快构建海峡西岸港口群

加大重要港湾的协调和整合力度,优化配置港口资源,完善港口功能。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和福州、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积极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逐步形成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促进对外开放、服务临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海上运输大通道,重点建设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煤炭矿石、工业港区四大港口运输系统,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与口岸、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为发展大型临港产业聚集区服务的能力。推进闽江航道综合整治,加强闽江沿岸城市内河码头和陆岛交通建设。 

1、港口 

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区位优势,科学合理把握各大港口的功能定位,把港口建设作为“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加快发展。 

(1)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通过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整合,扩大规模,提升水平。重点建设东渡、海沧、嵩屿、石码、招银港区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作业区,后石港区大型能源、化工深水泊位。充分利用厦(门)成(都)、厦(门)沙(县)两条高速公路、赣龙厦和鹰厦两条铁路开拓厦门港经济腹地纵深扩展,落实港区联动政策,以综合优势促进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的发展,把厦门港建成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特色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2)福州主枢纽港。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江阴港区以建设西部作业区大型集装箱码头、东部作业区冶金深水泊位为主;罗源湾港区以可门作业区、将军帽作业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闽江口内和松下港区分别以建设长安、洋屿作业区内贸集装箱运输和滨海工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为主,增强主枢纽港作用。积极参与全国大型干散货物流的港口中转储备布局,以福银和京台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鹰厦两条铁路带动福州港开拓纵深腹地,把福州港建成以大型干散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国家主要港口。 

(3)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按照合理分工,统筹协调南、北岸港区建设。湄洲湾北岸依托LNG项目、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和加工区等项目,带动秀屿港区开发和东吴港区的起步,并配套扩建湄洲湾大型深水航道。湄洲湾南岸依托福建石化基地、泰山石化物流,建设大型石油化工泊位和液体散货物流中转储备基地。以泉州区域经济为依托,重点发展石湖作业区国内集装箱中转运输和秀涂作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以泉(州)南(宁)、湄(洲岛)永(春)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漳泉肖两条铁路带动湄洲湾港开拓纵深腹地,把湄洲湾(南、北岸)港建成以大型液体散货中转和重型石化以及内贸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主枢纽港。 

(4)宁德港。以吸引大型临港工业布局的建设带动港口的开发,重点依托三都澳大型深水港资源,近期起步开发建设三都澳城澳和溪南港区,配套建设港区的疏港路网和口岸联检等公共设施。积极推动宁(德)上(饶)高速公路和宁(德)衢(州)铁路的建设,为加快港口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把宁德港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并积极向综合性、跨区域服务的港口发展。 

(5)漳州古雷港。配合古雷半岛临港工业发展,加快开发建设古雷港大型深水泊位,建设疏港公路、铁路和口岸联检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古雷港区至武平高速公路,促进港口腹地开发,合理开发东山、诏安、云霄等其他港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港口。 

根据以上港口发展思路和各港区的功能定位,“十一五”期,福建省沿海港口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156个。从建设时序看,“十五”跨“十一五”续建26个,“十一五”开工并完工64个,“十一五”跨“十二五”34个,储备项目32个;从建设规模看,5万吨级以上泊位共108个,其中10万吨级30个,20万吨级2个,30万吨级2个。“十一五”规划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90个,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9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790万标箱。到2010年全省沿海港口总通过能力达到3.1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300万标箱,港口通过能力与预测货物吞吐量的适应度为1.0,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的适应度达1.0以上。各港口规划建设方案详见附表1。 

2、沿海航道 

沿海公用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将以厦门港、福州港和湄洲湾(南、北岸)港的深水航道建设为重点。厦门港配套建设全天候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船的出海航道;福州港配套建设罗源湾30万吨级、江阴20万吨级深水航道,整治闽江口通海航道;湄洲湾港浚深泉州湾5万吨级航道。同时兼顾地区性重要港口深水航道和为临海经济发展配套的航道整治和建设。 

拟建沿海港口公用航道项目18项,其中 “十五”跨“十一五”项目2项(厦门港和福州港各1项),“十一五”新开工并完工项目10项(厦门港4项、福州港3项、湄洲湾(南、北岸)3项),“十一五”跨“十二五”项目5项(厦门港2项、湄洲湾(南、北岸)港、漳州古雷港、宁德港各1 项)。拟建航道总里程398.28公里。在规划建设的18项公用航道中,5万吨级以上的有13项,其中10万吨级7项,20万吨级1项,30万吨级2项。 

3、内河航道 

“十一五”期我省内河航道将重点推进闽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航道等级。

二、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空间布局的特点,以及既有综合交通网的状况,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和管道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担负客货运输量大、沟通区域联系作用显著,多种运输线路并行的“两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 

(一)纵向综合运输通道 

1、第一纵(南北沿海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两洲的最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福建省沿海产业带大发展的重要基础。该通道由现有的国家高速公路沈海线福建段、324国道、104国道,规划中的沈海复线、沿海快速铁路、沿海LNG管道和成品油管道,以及沿海港口和空港组成。该通道将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联结起来,缩短浙江、福建、广东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优势、对台和资源优势,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运输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提高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沿海快速铁路、既有高速公路连接线、重点建设大型深水专业性泊位和改造提高厦门机场及配套设施能力,全面增强综合运输能力。其中: 

——快速铁路  建成温福铁路福建段、福厦铁路和厦深铁路福建段; 

——高速公路  重点建设福州机场路、福州绕城高速、沈海复线南安金淘—厦门同安和福州湾边特大桥及接线、泉州绕城高速、沈海公路泉厦漳拓宽工程等; 

——航空港  重点抓好福州长乐、厦门高崎机场改扩建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推进宁德民航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管道  重点建设福建天然液化气(LNG)管道和成品油管道,优化管道选线方案,提前预留通道,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在用地和通道资源等方面的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010年前,基本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高标准、大能力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中沿海大通道。 

2、第二纵(南北中部山区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两洲中部地区的最重要通道,横跨福建省中部山区、连接东中西四条出省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了福建省的南平、三明、龙岩市与广东省梅州市、浙江省衢州市的经济联系,起着带动中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该通道主要由既有横南铁路线建瓯至南平段,鹰厦线中段和漳(平)龙(川)线及规划的宁衢铁路北段和建瓯至浦城段、国家高速公路长深线福建段、205国道,以及武夷山机场和规划中的三明机场组成。该通道除承担本地客货运输任务外,还担负中短途、大容量的过境运输任务,以及沿交通走廊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任务。该通道的建设,对于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骨架网布局,增加路网的机动灵活性,以及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铁路主要抓紧长汀至永安段铁路前期工作、公路主要是基本贯通国家高速长深线松溪至武平段高速公路,以及加强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空港重点续建三明沙县机场,改造提高武夷山机场及配套设施能力,逐步增强综合运输能力。其中: 

——高速公路  包括建成永安—武平段、浦南线建瓯—南平段、泉三线三明--永安段、邵武肖家坊至武夷山段联络线,积极推进松溪—建瓯段前期工作。 

2010年前,形成一条纵贯南北,沟通广东和浙江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二)横向综合运输通道 

横向综合运输通道分别为: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中部一横线综合运输通道、中部二横线综合运输通道和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 

1、第一横(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规划中京台综合运输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加强福建北部地区与浙江、江西联系的重要通道,起着支撑宁德港口发展和拓展港口腹地的重要作用。该通道主要经过宁德、政和、浦城到浙江衢州市和江西上饶市,并通过国家路网与中部地区联系。该通道作为宁德港后方集疏运通道,为宁德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同时,该通道可与规划修建的九景衢铁路相接,形成一条自宁德至九江的新通路,将为江西省增加一条新的出海通道。该通道的建设,对于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骨架网布局,增加路网的机动灵活性,以及促进沿线地区国土开发,拓展宁德港腹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公路重点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沈海线宁(德)上(饶)联络线福安—武夷山段,争取“十一五”期间路基贯通,铁路积极推进宁(德)衢(州)铁路、宁德城澳港口支线前期工作。 

2015年前,初步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又一条横贯东西的综合运输主通道,加强福建与江西、浙江的联系,全面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 

2、第二横(中部一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规划中京台综合运输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满洲里至港澳台通道的支线。目前,该通道主要由鹰厦、横南、外福铁路,国家高速福银线福建段,316国道,闽江,以及福州港和机场组成。该通道西接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珠高速及沿线公路,与多个民航机场衔接;东连沿海综合运输大通道,与福州港相连接,远期将延伸至海峡东岸的台北市,是加强大陆与海峡东岸经济联系的主要交通纽带,在我国综合交通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通道对于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首都、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员往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及拓展福州港的腹地,促进福建经济向纵深推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既有铁路的扩能改造、沿线公路的扩能和内河航道综合整治;结合福州市区交通发展,充分利用规划的向莆铁路从永泰向福州的分支,形成由以福州为轴心的放射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同时积极推进可门港区、江阴港区疏港铁路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  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福银线邵武沙塘隘—三明际口段扫尾工作,重点建设国家高速京台线福建境内浦南线浦城—建瓯段、古田—闽候鸿尾段、渔溪—江阴及疏港路; 

——内河航道  重点推进闽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航道通航能力。 

2010年前,全面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能力综合运输主通道,全面改善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内陆交通状况。 

3、第三横(中部二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规划中京台综合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满洲里至港澳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通道西接中西部地区,东接莆田、泉州港,贯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南北中部地区,是加强中西部地区与海峡西岸沿海地区运输联系的主要纽带,也是莆田、泉州沿海与内地重化工业的联系纽带,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通道对于加强福建省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员往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于拓展泉州港和湄洲湾港的腹地,开发中西部运输市场,以及实现北京—台湾间的快速联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铁路重点建设向塘—莆田快速铁路,同时加快湄洲湾北岸港口铁路支线前期工作;高速公路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泉南线福建段(包括泉州—三明段和永安—宁化段高速公路),莆田--秀屿疏港路和南安张坑--斗尾疏港路。 

2010 年前,初步形成又一条横贯东西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福建与江西的联系,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 

4、第四横(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拓展集装箱腹地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沪瑞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长沙—厦门通道支线),是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的第二条便捷通道。该通道由赣龙厦铁路、国家高速公路厦成线福建段(厦门—漳州—龙岩--长汀高速公路)、319国道,以及厦门港和机场组成。该通道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联络中西部地区和陆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主要运输通道,在综合交通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崛起,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加,集装箱运输量将快速增加,该通道的建设,将对实现上述地区对台经济联系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厦成线福建段(包括龙岩—长汀段和厦门海沧港区—漳州长泰后山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龙厦铁路建设,加快漳州开发区和漳州古雷疏港铁路支线前期工作。 

2010年前,初步形成一条大能力的集装箱港口集疏运主通道,拓展厦门港与江西及其他中西部地区的联系,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

三、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我省综合交通网络发展应重点加强跨省综合运输通道建设,特别要加强以港口为龙头的横向通道建设,以满足客货快速运输、拓展市场和经济腹地的需求;同时,要强化既有设施扩能改造和支线、连接线、农村路网的建设,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提升功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整体水平,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十一五”期间,重点扩充“两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能力,提高区域运网密度,密切综合交通网络与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的联系,通过优化布局,合理配置通道资源,有效联系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密集带和资源富集地,提高交通网的通达度。构建由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级综合交通骨干网、省级综合交通网和县市级综合交通网组成的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010年前,基本建成“两纵四横”综合交通骨干网,形成北与北京、西北与银川、西与成都、中与武汉、西南与昆明、南与香港、东南与高雄、东与台北、东北与上海、海上辐射全球畅通的交通骨干网络。 

从综合交通网络的不同功能和层次看,国家级综合交通网由快速铁路和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等组成;省级综合交通网由既有铁路(除龙赣铁路福建段外)、铁路支线、地方高速公路、“两纵两横”国道和“八纵九横”省道等组成;县市级综合交通网主要由农村公路,即县道、乡(镇)道和村道组成。此外,铁路和公路也将在发挥综合运输功能和效益的同时,分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络体系和功能,把握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进程。 

1、铁路

按照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改造既有线路,配套港口支线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全省铁路网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大容量的铁路大通道,融入国家铁路网,强化与国家干线铁路的联系,使福建从国家铁路网络的末梢变为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 

加快建设由温福、福厦和厦深铁路构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沿海快速铁路通道;加快建设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龙厦快速铁路通道和连接中北部地区的向莆快速铁路通道;加快改造提升横南、鹰厦、外福、漳龙和漳泉肖等既有铁路等级。开展永(安)长(汀)、宁(德)衢(州)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逐步实现全省主要港区、重要工业基地通铁路,形成连接各大经济区、开拓纵深腹地、加强区域协作的铁路网络。 

到2010年,基本建成 “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的“一纵两横”,全省铁路进出省通道增至6个以上,铁路正线里程达到2500公里以上。 

2、公路 

加快推进以厦门、福州、湄州湾(南、北岸)、宁德等港口为龙头,向内陆省份纵深推进的四条通道建设,拓宽海峡西岸港口群经济腹地;同时,与四条通道建设协调同步,推进以县城连接高速公路、十大品牌旅游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干线公路、国省道路面改造以及大型跨海通道等项目为重要网络的普通公路建设,适时加快推进地方积极性较高的其余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建设;扎实稳步改善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所有县城和重点旅游景区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二级以上公路进出省通道增至20个以上(其中高速公路6个以上),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枢纽站场配套完善的公路网络体系。 

(1)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龙岩至长汀、浦城至南平、泉州至三明、永安至武平、宁德至武夷山(闽赣界)、永安至宁化、古田至闽候鸿尾高速公路,福州机场高速公路,莆田至秀屿、武夷山至邵武、厦门海沧至漳州、南安金淘至厦门同安云浦高速公路,以及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等;积极推进福厦漳高速公路复线、松溪至建瓯、莆田至永春、漳平至永定、漳州至永安等高速公路和疏港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适时建设。至2010年,新增里程125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2450公里,基本形成“两纵五横”高速公路骨架网。 

(2)普通公路。普通公路加快“两纵两横”国道、“八纵九横”省道的建设改造,逐步完善干线公路布局。新增二级公路1000公里,基本实现全省所有县城1小时内(除古田、屏南、寿宁、建宁、漳平和华安外)通达高速公路;十大品牌旅游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实现快捷舒适通达;国省道路面改造1700公里,所有国道以及县城连接高速公路通重要旅游景区等重要网络路面状况明显改善,设施保持完好,实现“畅、洁、绿、美”的道路通行环境。重点建设厦门东部跨海通道、泉州晋江大桥、厦门公铁大桥、平潭海峡大桥、厦漳跨海大桥,以及疏港公路、市县行政中心通往高速公路、机场、沿海港口和重要旅游景区等重要交通枢纽的主要公路,积极推进湄洲岛、泉州湾跨海通道等大型桥隧工程的前期工作。 

(3)新农村交通。继续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规划建设通建制村硬化公路2万公里,新增4800个建制村通达硬化公路,基本实现所有建制村都有一条硬化路通往干线公路的目标。同时积极开展通自然村公路调研及有关政策的研究,适时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继续建设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建设乡镇客运站835个、建制村候车亭14117个,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每乡一站、每村(建制村)一亭”,村村通客运班车。 

继续实施农村撤渡建桥工作。加大建设力度,加快解决沿河群众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规划建设170座桥梁,同时更新改造内河渡口450个次和渡船475艘次,力争使90%以上的内河渡口,95%以上渡船得到更新改造,超过25%的渡口实现撤渡建桥。 

继续建设陆岛交通码头。将进一步完善500人居民以上的海岛交通及解决500人以下海岛居民的生产生活交通条件,建成60个陆岛交通码头,基本解决500人以上海岛的对外交通问题。 

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以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同时积极推进泉州、莆田、三明、宁德、漳州、南平和龙岩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整合资源,完善管理,努力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从而提高整个综合运输网络的运行效率和总体服务水平。 

1、强化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福州南客站、厦门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协调好各种运输方式接入枢纽的形式,留足枢纽规划用地,优化枢纽内铁路、公路、港口等各种基础设施布局,注重区域综合交通与城市干道、城区和城际轨道交通等城市交通系统的紧密衔接,提高枢纽的运行效率;同时,要优化既有铁路福州站、厦门站的服务功能。为开展对台直航、服务内地、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等发挥积极作用。 

2、突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包括泉州、莆田、三明、宁德、漳州、南平和龙岩等7个城市,“十一五”期间,应重点配合中心城市建设,协调运输枢纽设施的布局,并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 

 


专栏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规划 

福州轨道交通系统:主要考虑组团间联系与东向发展的引导。发展目标是通过在主城范围内构筑与土地利用相协调、规模合理、层次清晰、布局完善的城市轨道体系,为福州城市空间的构筑提供支撑。 

1号线(东西线):南通—南屿—大学城—金山新区—五一广场—远洋; 

2号线(城市中轴线):新店—福飞路—八一七路—林浦新区—南江滨—铁路南站; 

3号线(城市发展延伸轴):新店—铁路北站—晋安河—福峡路—铁路南站—长乐市区—铁路东站—滨海新城—长乐国际机场; 

4号线(环线):铁路北站—体育中心—西二环—西湖—金山新区—仓山文教区—鼓山新区—铁路北站; 

5号线(沿海线):滨海新城—东湖—松下—福清。 

厦门轨道交通系统:以放射干线为主环形联络线为辅,与岛内线、市郊铁路(远景公交化运输)和城际轨道线共同构成海湾型城市远景轨道线网。 

市郊铁路线 

1号线:机场—厦门站—海沧—马銮—东孚; 

2号线:厦门站—机场—新店—马巷—西柯—大同; 

3号线:本岛区域线路; 

4号线:角美--马銮—杏林—后溪站; 

5号线:后溪站—集美—西柯--马巷—新店; 

城际轨道线:马巷—新店—石狮—晋江—泉州。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将会对沿线农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2、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田占用、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 

3、水环境。施工期对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以及土石方开挖、填筑、堆弃和桥梁桩基施工过程散落的泥沙;营运期的水污染主要来自危险品运输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 

4、声环境。施工期噪声影响范围大约在施工路段及料场等施工作业区周围200m左右的距离内,其中大量挖填方地段受影响比较明显。 

5、环境空气。施工期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施工场地的扬尘,其次是汽车及机械排出的尾气。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1、设计阶段环保措施 

(1)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要优化选线或选点,并与当地城镇体系规划、环境规划做好衔接;要明确路基、施工场地和取土区占地情况,并制定合理利用和保护耕植土、熟土方案;在设计路基、桥涵、排水沟时,需满足排洪、泄洪的要求;要尽可能减少对植被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应有具体的绿化设计方案。 

(2)水污染防治。尽量减少桥下构筑物对江河及其支流的水质影响;项目部分路段如经过水源保护区,各种排水沟应设沉淀池,尽量避免进入或直接进入该水域。 

(3)大气污染防治。在方案选择时考虑避开敏感位置,尽量减少交通建设的环境空气对敏感点的影响。 

(4)噪声控制。在设计施工时应尽可能绕过声环境敏感目标;经过集镇路段,应保持路基有足够的宽度,保证机动车道与周围建筑的距离,并要求在绿化设计时采用吸尘减噪的树种;对声环境敏感目标路段,设计时应考虑减噪措施。 

(5)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设计时应尽量少占用基本农田,如采用避让或收缩公路边坡等措施。 

2、施工期的环保措施 

(1)水土流失防治。合理安排工期、工序,避开降雨集中及干热大风天气,对先期完成的路段做好水土流失防护工程,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对弃土做到随挖、随运,覆土做到随铺、随压;工地(包括取土场)设置雨水沟,填方区外侧宜设挡墙。 

(2)水污染防治。要设置沉淀池简易处理施工机械废水;设置化粪池,处理施工生活污水;沿河岸、洪道路段,须设置围堰或围墙和专门的排水沟。 

(3)大气污染防治。在施工场地洒水,装车过程对渣土进行洒水;采取遮盖或密闭式运输,限速行驶,严禁抛、撒、漏;在居民区200米半径内不得布设料场、灰土拌合站。 

(4)噪声控制。要尽可能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保障居民正常休息。 

(5)固体废物处置。要对施工垃圾进行分类,没有利用价值的将及时清运处置,施工垃圾临时堆放,要选择适当地点,堆放有序;工地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到垃圾中转站处置。 

(6)绿化工程。路的两侧建绿化带,沿线种植乔、灌木等成活率高的树木,在陡坡外侧种植树粗大的乔木,并考虑景观美化。在路基边坡以及取弃土场上植树种草,达到水土保持和绿化环境的双重效果。 

(7)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废方按设计要求堆放,严格采取必要环保措施,如有条件应结合废方造地;保证基本农田的灌溉系统畅通。 

3、营运期的环保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要严格控制尾气排放未达标车辆上路;道路沿线种植乔、灌木。 

(2)噪声控制。车辆经过居民密集区,应禁止车辆鸣笛;车速应限制在设计范围内,减少汽车刹车次数;经过密集居民区使用吸声路面材料铺设或建隔声屏障。 

(3)危险品的运输安全应急措施。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制定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计划和应急对策。 

第五章 保障措施 

有效实施规划,加快各种运输方式全面协调发展,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是关系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政府对交通发展的政策扶持,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解放思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筹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各级政府、省直各部门要强化规划意识,做好统筹协调,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逐一落实具体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拓宽思路,广开筹融资渠道 

1、加大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是要加大各项交通基础设施的前期经费投入。二是各级政府应健全和完善建设资金补助政策,加大和落实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 

2、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多元化投资。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激活民间资本投资,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多元化。资金来源除政府安排的财政性资金、交通规费等专项资金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公路、港口、物流业和配套基础设施,优先支持关联性强的项目。允许投资者利用公路、港口码头建设综合开发、开展多种经营,鼓励投资者依法以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鼓励投资者依法自行组织工程建设招标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建议省级成立由政府委托的特许经营机构,与地方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或类似政府性开发机构)合资组建由省级控股的项目储备实体共同开展港口项目储备工作,对重点港湾岸线进行统一开发。在开发港口资源储备经验和条件成熟后,积极偿试“地主型”港口开发模式,统一开发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资源。 

4、总结高速公路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贷款的成功经验,探讨港口、铁路等其它建设项目利用国内外金融组织贷款的模式。 

5、鼓励采用BOT方式建设和经营公路、独立大桥和隧道。对于已建成或准备建设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收费公路项目,允许将公路收费权转让给国内外经济组织,收费权转让后,由受让方收费经营。经营期满时,受让方将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公路无偿移交给有关交通主管部门。 

三、依靠科技创新,加大节约型交通建设力度 

树立交通行业节约型发展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耐久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运输结构合理化,降低增量资源的使用和全寿命成本,提高运输供给能力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节约土地、节约岸线、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与交通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完善交通组织管理,推进交通科技进步,创新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交通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有效利用和保护交通资源,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交通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严格按照项目规划,有效利用和控制土地、岸线和通道等资源,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交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要提高土地、岸线和通道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通过科技创新,规划协调,精心设计与施工,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等,促进交通向和谐型、可持续方向发展。 

五、规范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 

要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管理,强化项目管理,配备强有力的项目工作班子,狠抓项目的前期工作,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狠抓工程质量,加强管理,完善交通建设市场秩序,建立市场信誉体系;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同时适时地对规划进行评估,以便调整进度和方案,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