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稳经济 促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专场——省发改委、工信厅、应急管理厅、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忠作新闻主发布,介绍了我省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有关工作情况,并就下一步将如何做好我省能源安全保供工作现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具体内容
王忠:大家好!下面由我向大家通报我省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有关工作情况。
粮食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全省发改系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做好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一、粮食安全方面
一是落实推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省粮储局2月15日组织召开考核工作组成员联席会议,对做好2023年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进行部署,分解考核指标,明确任务分工,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二是加快推动省级粮库建设。近期,省粮储局主要领导带队到所有在建的7个粮库建设项目进行调度指导,现场研究“一库一方案”,进一步优化工期,确保建宁、南安、长汀3个库在今年秋粮上市期间投入使用;其他4个库在明年夏粮上市期间投入使用。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
三是全力做好粮油保供稳价。截至2023年3月底,省市县已超额完成粮油储备任务,可满足全省购粮人口近7个月的消费需求。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备。全省现有粮油应急加工企业165家,其中省级重点加工企业30家;全省大米、面粉应急加工能力31735吨,能满足口粮消费需要;全省粮油应急供应网点1671家,日供应能力5.53万吨,基本覆盖全省乡镇街道。保供稳价机制进一步健全。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启动粮油加工、供应、市场价格“一日一报”机制,密切关注省内外粮食市场动态,一旦发现市场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反应。
四是扎实做好产后节粮减损。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实施方案》,从收储、运输、加工以及科技创新和宣传引导等粮食产后各环节,部署16项节粮减损重点工作。进一步压实节粮减损工作责任,强化产后服务中心“五代服务”,推行准低温储粮和气调储粮,积极引导企业升级改造技术设备,提倡适度加工,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推进落实节粮减损工作。
二、能源安全方面
自去年初福建省能源管理职责整合由省发改委统一承担并全面履行全省能源管理职责以来,全省能源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外部环境超预期因素影响,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统筹煤电油气运保障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能源产供销体系,多措并举加强能源资源供需调节,全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不拉闸、不限电”目标任务,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以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适度超前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能源生产运行保障能力。截至2023年3月底,全省电力装机达7593万千瓦,同比增长9.5%;电网形成“省内环网、沿海双廊”主干网架结构,省内“北电南送”输电能力达900万千瓦,与华东、广东联网交换能力达到450万千瓦和200万千瓦;全省在籍煤矿41处,总产能870万吨/年,公用煤炭码头储煤设施和燃煤电厂储备能力共约1570万吨;全省炼油炼化年加工能力超过2900万吨;LNG接收站年接收能力达到630万吨,已形成海、陆双气源保供格局,可统筹储气能力2.55亿方。
二是能源绿色供给结构显著优化。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核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已成为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十四五”头两年,随着一批重大电源项目的投产,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增加916万千瓦,占全部新增电力装机的88%。至2022年末,我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4541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其中,全省核电装机容量达1101.2万千瓦,居全国第二,核电装机占全省总装机比重达14.6%,居全国第一;海上风电并网规模达321万千瓦,居全国第三;2021、2022年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36.9%、67.8%。2022年,全省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54.5%,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清洁能源上网电量1507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多年来保持100%消纳,稳居全国前列。
三是能源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华龙一号”全球首项—福清核电5号、6号机组全面建成投产。漳州核电3、4号机组项目获得国务院核准。闽粤联网工程正式竣工投产,两省电网首次实现互联互通,促进电力互补互济。新开工建设北电南送特高压工程、华电可门三期、厦门华夏电力等容量替代、云霄抽水蓄能电站及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等重大项目。组织开展2022年首批海上风电市场化竞争配置试点,首批配置2个项目,规划规模100万千瓦。亚洲最大、国内首台单机13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电机组和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先后在福清江阴海上风电产业园下线。完成漳州LNG接收站一期年接收能力300万吨建设,年接收能力565万吨哈纳斯莆田LNG接收站项目和650万吨中石油福清LNG接收站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全省储气能力持续提升。
四是建立健全能源安全响应机制。建立福建省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厅际协调机制及能源保供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制定迎峰度夏、度冬等能源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和负荷管理方案,印发天然气应急保供预案和政府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主力燃煤电厂存煤日报和监测预警机制、自产煤炭停产减产报告制度,组织开展大面积停电事件演练、电力负荷管理演练和天然气压非保民应急演练,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电力现货市场第二阶段建设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复,并印发实施,常态化开展绿电、绿证交易,助推企业高效便捷消费绿色电力。印发《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保障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成立省发改委安全生产委员会,明确能源领域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实落细能源安全生产“一岗双责”。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答记者问
中新社:请问发改委王忠主任,能源的安全供应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迎峰度夏期间全社会对能源特别是电力的需求会更大,请问福建省发改委对下一步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工作有什么安排? 谢谢!
王忠: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随着全省经济恢复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也必将带动能源需求稳定增长。预计2023年全省用电量3070亿千瓦时,增长5.9%;迎峰度夏期间最高用电负荷5170万千瓦,增长5.9%;全年规上工业煤炭消费约9820万吨,同比增加4.8%;天然气全社会消费预计62亿方,同比增加9.0%;总体上看全省能源供需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若经济增长超预期,叠加长期高温天气及来水特枯等不利因素,可能出现区域性、阶段性能源供需矛盾,极端条件下7、8月南部电网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为此,围绕保障能源安全,2月下旬我委就已编制了《福建省2023年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国家发改委评估,已印发实施。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统筹能源供需调节,强化能源安全保障。
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2023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严格执行经省政府批复的《福建省2023年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压实各级地方政府、在闽能源企业能源电力保供责任。加快永泰抽蓄、光伏等重点电源项目建设,力争迎峰度夏前投用,提升电力保供能力。推进2023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督促主力燃煤电厂落实电煤保供责任,确保全省主力燃煤电厂存煤可用天数不低于20天,保持15天以下电厂动态清零。推进漳州核电1—2号、华电可门三期等大型电力项目加快建设,充分发挥煤电的基础性支撑性调节作用,做好现有各类电源有序替代更新工作。落实燃煤发电全面市场化改革要求,打通煤、电价格传导机制。
二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核蓄一体化、混合式抽蓄、新型储能等加快发展。全年核准仙游木兰抽蓄电站等280万千瓦以上、实现并网60万千瓦。启动闽南海上风电基地示范开发,加快海上风电资源市场化配置力度,力争配置海上风电300—500万千瓦。稳妥有序推进海上、沿海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设,大力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力争并网100万千瓦以上。推动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出台鼓励新能源配建储能的相关政策,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以海上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实现跃升式发展。
三是提高能源储备能力。全力做好自产煤炭生产,推进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建成投运漳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新增储气能力0.768亿立方米。依托我省大型炼化企业仓储设施,建立地方政府成品油储备机制,完成8.6万吨汽柴油实物储备。
四是优化能源生产运行管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加强供需情况监测分析,统筹协调能源保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优化电力运行调度,发挥华东、广东联络线电力互济作用,合理安排电力送出和受入,千方百计保障电力供应。细化完善各项能源保供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保障紧急情况下的高速响应和快速处置。在极端条件下坚决守住民生用能底线,保障重点企业用能不受影响。
谢谢,我就回答这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